试述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题目

试述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Rivlin)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1)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该书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政策研究从此就建立在科学之上,并逐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公共政策学的创建和两次政策争论及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两次政策争论,一次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争论,另一次是由奥本海默事件引发的原子能政策争论。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关于国际关系的革命J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通过拉斯韦尔概括的公共政策学的六大规定性中体现出来。形成了以这六大规定性为特征的公共政策学的第一个范式,即第一个发展形态。日本学者药师寺泰藏将它称作第一个分水岭。拉斯韦尔这一代人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解中有许多科学、合理的方面,如对民主主义和理论实证主义的合理性的赞赏、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充分的时空观念的必要性、发展观念的重要性、政府官员应参与公共政策的深信研究等,这些对公共政策学的健康成长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行为主义事实上在美国的社会科学中已经占据统治地位,各门学科都普遍接受了行为主义,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完全取代了规范的、理性的研究传统。在这种背景下,拉斯韦尔等人创立的公共政策学完全浸染了行为主义的色彩。他们过分看重自然科学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等同于理性。他们唯一感兴趣的是对行为进行量化处理,用数据说话。人们在进行政策分析时,不考虑伦理价值,使公共政策游离于价值判断之外。而且,这一时期的公共政策研究也是与经济学相联结的。这一时期或这种范式的公共政策学,只重视自然科学,只有枯燥的数字,因而是一门“冰冷”“生硬”的学科。
(2)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人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2o世纪7o年代,计算机的运用已经在一定的社会层面上得到了推广,政府在更为复杂的经济运行中的干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公共社会问题增多。所有这些一方面要求政府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引导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将合理、科学的政策有效地付诸实施。显然,原有的公共政策范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了。.德罗尔批判了行为主义对公共政策学的妨碍。他指出行为主义具有以下几个弱点:不具备严格区分个别行为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片面地接受所谓均衡概念;回避了复杂而生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戒规等伦理道德问题;容易陷于完美主义的泥潭。德罗尔指出,行为科学应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理论行为科学,另一类是应用行为科学,以往的公共政策学过于强调应用行为科学,忽视了纯理论行为科学。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出现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超前倾向”,在70年代中期则出现了“趋后倾向”。政策咨询固然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但是公共政策决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筛选与理论设计的结果,政治与行政方面的公共政策涉及政党、行政机构、利益集团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一项公共决策往往是各种利益冲突与妥协的结果。因此要研究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就必须考虑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一项好的公共政策仅仅制定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去说服和组织贯彻。因此,公共政策的重要一环在于将制定出来的政策进行推行和实施。这样,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就转向于对整个政策的生命周期进行探讨。德洛尔面对崩溃的公共政策学,勇敢地进行了重建工作。他认为应当批判行为主义,对整个政策科学的基础进行建设。他主张对制定政策的系统加以研究,并提出了构建总体政策即制定政策的若干设想。这有力地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发展。这是公共政策学的第二个范式,即“第二个分水岭”。
(3)自我批判时期
拉斯韦尔、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研究范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在70年代之后的发展中碰到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
一是将政策科学当作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造成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建立共识的困难,包括在划定范围边界、建立学科理论体系相形成特有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难;
二是政策科学为自己确立的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谈改善全人类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却回避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
三是拉斯韦尔和德洛尔所确立的政策科学范式过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究,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关注较少。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政策科学的持续发展,到了20世纪8O年代中期仍然未能得到解决。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①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政策科学可以说是对一般选择理论的研究,而选择则以价值作为基础。因此,价值、伦理问题在政策科学及政策分析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以至于有的学者如威廉·邓恩(WilliamDunn)称公共政策学为应用伦理学。
②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在政策效率方面,西方学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就政策的效率去考究效率,而是从两个更为深人的角度去研究政策效率问题。一个角度是从公共政策产生与运行及其生态方面去考究效率,尤其是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另一个角度是从公共政策的比较中研究效率。这种政策的比较,不仅是就一个国家内部各项政策而言的,而且还对国家间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第三个角度是从公共政策产生与运行的生态方面去考究政策的效率,深人探讨一项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政治环境、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
③开展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西方学者认识到政策研究在提供分析技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政策研究只能促成政策的形成,但不能取代政策的决定。因此,政策科学家不应再自认为是政策方案的设计者,他的主要任务是要从诸如立法机关、联邦机关、州政府、地方政府、政党、宣传团体、法院等与政策制定和执行有关联的政策利害人那里获取政策信息;政策科学家的主要任务也不再是协助决策者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是要在许多不同的政策利害人中,取得共识,制定出能够平衡不同观点和意见的满意政策。与此同时,政策学家认识到过去过分强调科学家和政治家各自拥有一套分离的价值标准与规范及政策科学采取中立的、远离政治的立场是不合理的。相反,政策学家应当在政治领域中发展政策科学规范,政策分析家应当与追逐权力的政治家合作,融人到政策制定过程之中,与政策制定者成为知识上的伙伴。 
(4)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对原有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化;另一种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关于对原有主题的深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关于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增强公共政策的应用性;
二是加强理性意识形态,由传统的政策决策研究转向政策调查研究。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方面,公共政策学家将研究的兴趣转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电脑犯罪、信息政策、试管婴儿、温室效应等。因为这些新的社会公共问题既是对人类的挑战,也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挑战。不少研究者感到单靠以往的纯客观研究方法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采取以后实证主义为主体的主观研究方法。
以往公共政策学家过于重视以经济与技术理性为主体的政策抉择研究;总是强调如何使“利益最大、损失最小”,强调如何依据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排列方案的优先顺序。这种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已暴露出弊端。许多政策学者转向政策调查研究。他们认为不存在一个最佳的即能为社会全体大众接纳的政策。所谓好政策就是具有法律正当性的政策。为此,就必须通过政策调查、政策辩论获得合理性,并由此确定出是否接受某项政策的前提条件。 从时间(纵向)上来看,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创建一形成一批判一拓展的道路;从空间(横向)上来看,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学科化一组织化一产业化的道路。公共政策的学科化,表现在从20世纪70代起美国各大学纷纷建立了政策科学、政策分析等专业,与政策科学相关的课程相继开放,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公共政策学人才。
公共政策的组织化是学科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组织保证。政策科学的组织化,表现在各国的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P50)应运而生。组织化的范围也包含各种形式,如地区性的、国家性的、洲际性和国际性的。组织化的研究方向也各有不同,有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有首脑参谋智囊,有政府决策思想库,有专门的政策审核程序机构,有政策评估监测中心等。
公共政策的产业化是公共政策学科化和组织化的必然结果。它表现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一支以政策分析和政策评估为职业的队伍。这支队伍在政府内外、各行各业都发挥着分析、评估、咨询、决策的作用。这支队伍或是以各种组织的名义承接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委托人的政策分析项目,或是以政策研究组织与个人的身份受聘于政府、公司、国际组织和企业集团。政府本身由于控制与监督职能的需要也设立了官方的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评估机构。

第2题:

()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 A、公共政策主体
  • B、公共政策环境
  • C、公共政策客体
  • 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正确答案:B

第3题:

()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A、环境

B、生态

C、公共政策

D、政策环境


参考答案:D

第4题:

试述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原则与机制。


正确答案:在规范的意义上,有效的政策执行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忠实原则。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
2、民主原则。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
3、法治原则。这是指政策执行的权力设置、人员录用、机构配备、执行程序、执行责任等要实现法治化,杜绝政策执行中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人治代替法治等现象,从而防止政策执行权力的异化和腐败。
4、创新原则。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时因地制宜,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公共政策执行要重点构建和完善以下机制:
1、公共政策信息沟通机制。构建政策执行的信息沟通机制,保持全真的信息流通,尽量避免或减少政策信息的非对称性,是防止政策执行偏差和提高政策执行效率的重要任务。
2、公共政策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在政策执行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公民参与执行计划;(2)公民参与执行监督;(3)公民参与执行评估。
3、公共政策的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引入竞争机制;(2)打破级别和工龄限制,引入功绩制,激发公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科学地规范晋升制,创新职务晋升要求,重视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者的晋升,发挥破格晋升的突出作用。
责任追究机制。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应重点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1)首长负责制;(2)目标责任制;(3)岗位责任制;(4)对公共政策执行主体违反法律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监督机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对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和监督,构建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功能、内外沟通、上下结合的监督网络,形成和完善以党的监督为先导、权力监督为主体、舆论监督为动力的监督体系。

第5题:

公共政策终结、公共政策稳定和公共政策发展的关系是()。

  • A、公共政策终结会影响公共政策稳定
  • B、公共政策的终结总是必然的
  • C、公共政策的稳定总是相对的
  • D、公共政策的终结本身就是一种发展

正确答案:A,B,D

第6题:

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指()

  • A、相互联系
  • B、相互依存
  • C、相互影响
  • D、相互作用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正确答案:(1)公共政策是阶级意志、利益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着阶级力量的变化
(2)公共政策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公共政策是各种利益关系的调节器,政策的核心就是要解决社会利益的分配

第8题:

试论述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正确答案: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公共政策环境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反之,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用,它在适应政策环境的前提下,又可以能动地利用和改造政策环境。
1.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主体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各种优势和弊端,预测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尊重和适应政策环境。可以说,政策环境对于政策的基础性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的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1)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内容与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前提条件。
(2)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始终。经济社会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公共政策主体总是依据本国、地区的经济状况、利益矛盾、资源分配等因素来制定和推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因此,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其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和根本的一条就是从本国或地区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可以说,经济社会环境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3)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政治法律环境中,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政治地位及决策的运行程序,规定着社会种利益要求进人政策议程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公共决策权力作不同分配,规定着不同的实际决策机构,采用着不同的决策程序。政治法律环境同时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公共决策本身的合法性;
二是公共政策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的法制化状况。
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4)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文化环境,特别是政治文化环境,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动力,也是政策评估的重要依据。
(5)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开辟了全新的公共政策领域;
国际政策环境导致了公共政策主体的国际化;
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既充满机遇,又潜伏危机的国际环境中,各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一方面需要强化国际合作的政策途径,通过双边、多边合作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国际规则,依靠实力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与双赢。
2.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
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时,也受到公共政策对其产生的能动反作用。公共政策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实质上来讲,该系统就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全过程,它通过不断调整来实现与环境的功能藕合,同时通过自身的特性来影响环境的优化提升。制定公共政策,就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合理发挥这种能动作用,充分利用政策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以适度改造环境,达成既定目标。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转变职能,界定产权,通过对经济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和再分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释放了企业生产力,重塑了经济社会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当然,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的反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就能达到改善政策环境的目的,使政策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按照公共政策的目标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就会使政策环境不断恶化,成为政策环境健康发展的羁绊,产生消极影响。所以,不能过分地、随意地强调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依靠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决策;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控制冲突与混乱,促进有序、和谐发展。

第9题:

试述公共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与价值标准的关系。


正确答案:政策评估既是一个事实判断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须以事实判断为基础。因此,政策评估既要设立价值标准,也须设立事实标准。价值标准是建立在伦理、道德、文化、利益、政治、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的,它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价值上所造成的影响。事实标准一般用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建立,也可以确定以某一特定事物或既成事实作为标准。事实标准在政策评估活动中的应用,旨在确定一项公共政策在事实上产生哪些效果或影响。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的设立遵循不同的原则:前者要考虑到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性;要反映事物的共性与个性或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地具有可测度性,等等。后者要注意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要体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总的方向;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等等。
无论是事实标准还是价值标准,在具体应用中都很少仅仅使用单一的标准,而是使用一组标准,这组标准通常是彼此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一个体系。另外,在为某项政策设立评估标准时,也很少仅仅使用事实标准或仅仅使用价值标准,而是将二者都包括在内。

第10题: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联系
  • B、相互依存
  • C、相互影响
  • D、相互作用

正确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