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有?

题目

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缺憾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编辑著述方式上,编纂注疏等形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样的学术文化带有极大的保守性、排他性和禁锢性。
在图书内容上,尽管类型丰富,量忽视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的收集整理。
在生产技术上,印刷术在我国发明虽然很早,但改进迟缓,活字印刷术未能普及推广。
在图书流通上,中国古代公私藏书楼重藏不重用,将收集来的图书束之高阁,有如禁锢,与图书传播知识文化的职能大相径庭。
在图书保护上,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对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文化典籍实行禁毁和遏制,致使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两汉的文化政策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体现在?


参考答案:

1、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
2、官方对编辑、整理、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
3、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
4、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与对外交流的文化政策也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2题:

试论近代编辑出版事业的变革及意义。


参考答案:

五大变革:
(1)技术方法的变革——新技术的采用;
(2)书籍形式的变革——由线装到精装、平装;
(3)图书内容的变革——西学的输入;
(4)图书类型的变革——新型出版物的产生;
(5)出版发行方式的变革——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版企业出现。由于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引起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第3题:

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两大盛事让中国进一步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之下。在更大的背景之下,目前余波仍然未了的全球性金融危机_________了西方发达国家制度和发展模式的__________。

依次填人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凸显 缺陷

B.突现 缺陷

C.凸显 缺憾

D.突显 缺憾


正确答案:A
“凸显”指清楚地显露;“突现”指突然显现,强调突然性。“突显”指突出地 显露。句子原意是金融危机使西方制度上的问题清楚地暴露出来,并不是强调问题出现的突 然性,排除B项。“缺憾”指不够完美,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缺陷”指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 方。前者强调的是主观上的遗憾,后者则比较客观。对于制度上的问题用不包含感情色彩的 “缺陷”一词更恰当。排除C、D。答案选择A。

第4题:

试述中国古代编辑出版事业引以自豪的成就。


参考答案:

(1)中国是文字与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发端最早的国家之一,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始,夏商周历代君王世系都有案可查;自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始,中国史的每一年都有记录可查;自公元前722年起,中国历史记录可详细到具体月份。
(2)中国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体现了古代人民扬长避短的创新精神。世界其他民族对文献间接载体的探索与尝试,基本上属于对自然物的简单加工,或笨重,或昂贵,或粗糙,或易于损坏,大都不便流通。
(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图书事业,设有专门编纂机构或职官,并注重图书的佐治、教化作用。夏商:太史令;西周至秦:御史;西汉:石渠阁、天禄阁;东汉:兰台东观,另有秘书监;魏晋至唐初:秘书监下设著作局;贞观时期设史馆;五代北宋:弘文馆、史馆、集贤院号称“三馆”;唐至清:翰林院。(4)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合一的特点。推重务实求真,辨伪、校勘、辑佚、版本等治书之学成就斐然。中国古代编辑活动往往融编纂、注疏、校雠为一体。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形成“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如刘向《别录》是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明确提出“辨章学术”思想,即把各门类学术辨别清楚,昭示该门类学术的源流。
(6)中国最先发明印刷术,包括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套版印刷三种技术,是出版印刷事业最先发达的国家。在捶拓和印章技术启发下,古代手工业者发明印刷术,使图书生产流通得到飞跃性发展,对世界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7)中国古代图书屡遭厄运,古代公私藏书在图书保护方面厥功至大。如明嘉靖年间修建“皇史宬”,可防火、防水、防潮、防盗、防晒、防虫;同时的宁波范氏“天一阁”为现存最早私人藏书楼,保护图书颇见成效。
(8)中国古代编纂了许多堪称世界之最的鸿篇巨制。如《皇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第5题:

简述中国编辑出版史的学科体系。


参考答案:

中国编辑出版史以我国历史上的编辑出版活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编辑和出版事业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6题:

简述汉代编辑出版事业的整体特征。


参考答案:

1、出版历史与两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但也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演进特征
2、从事出版活动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的图书编撰、出版活动也初步出现,与政府的出版活动互为补益
3、出版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商业性相对比较淡薄
4、出版物的商品性逐步凸显,贸易活动开始出现
5、出版物数量大增,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形制进一步制度化、系统化
6、出版物载体丰富多样,发明改进纸张,在中国乃至世界出版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7、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编辑家、出版家、他们撰写、编辑、出版了一大批十分优秀的传世之作


第7题:

简述两汉的文化政策对图书出版事业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经学出版物大量出现
2、官方对编辑、整理、出版活动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和准绳
3、发展经学教育事业,对出版事业影响甚大
4、大一统的文化格局与对外交流的文化政策也对出版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8题:

木架建筑的优势与缺憾


参考答案:

优势:⑪.取材方便;⑫.适应性强,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⑬.抗震性能好;⑭.施工速度快;⑮.便于维修、搬迁;⑯.木构参与了生物链过程,属生态建筑,不会残留永久性垃圾;⑰.适用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南北地区;
缺憾:⑪.木材越来越少,造成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⑫.不耐火,不耐潮湿,不耐腐蚀,不耐虫蛀,不耐久;⑬.采用简支梁体系,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空间的需求;


第9题:

中国编辑出版活动的历史分期如何划分?


参考答案:

(1)编辑出版的萌芽期:上古至西周;
(2)编辑出版的草创期:春秋战国;
(3)编辑出版的奠基期:秦汉;
(4)编辑出版的初兴期:魏晋南北朝;
(5)编辑出版的发展期:隋唐五代;
(6)编辑出版的壮大期:宋辽金元;
(7)编辑出版的兴盛期:明清;
(8)编辑出版的斗争期:中华民国。


第10题:

中国古代图书编辑出版史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中国是文字和图书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编辑出版活动最先发端的国家之一,而且一脉相承,从未中断
2.中国是文献载体材料众多,最先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扬长避短的创新精神
3.中国历朝政府重视包括编书、校书、刻书、藏书在内的图书事业,设立专门的编书机构,尤其重视图书作用的发挥——“皆务于治”,“重于教化”
4.中国古代的编辑活动具有编、著、校合一的特点,而且十分注重图书的质量,务实求真,辨伪、校勘、辑佚、版本等治书之学人才辈出,硕果累累
5.中国很早就编辑图书分类目录,建立起目录学,而且还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