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轻重论和善因论在后代的发展变化。

题目

简述轻重论和善因论在后代的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轻重论在汉代臻于鼎盛。汉宣帝时,耿寿昌创设常平仓,丰年籴粮进仓,灾年平价粜放,对救灾有重要作用,为后代各王朝所仿效。唐代刘晏在轻重政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善因论自司马迁提出后,长期寂寞无闻,直到南宋以后,才逐渐出现了一些性质相类似的思想。明代的邱浚对其发展主要在于:提出了“各遂分愿”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尤其反对国家为争利而进行的一切官府垄断经营;他还有了市场自发调节的观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客观论的审美论的要点


正确答案:(1)把审美价值看作是一种客观的价值,认为只要审美判断真实地反映了这种客观价值时,这种判断就是正确的。
(2)当两个人对某一作品的评价不一致时,只可能一个是正确的,而另一个则是错误地把作品中并不具有的特质归结于作品中。
(3)所谓“好的鉴赏力”就是正确理解出现在作品中的审美特质的能力,“坏的鉴赏力”就是缺乏这种能力。
(4)有的审美判断是可信的,有的审美判断是不可信的。

第2题:

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正确答案: 柏拉图的理念论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四因说是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目的因”组成,其中目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由其目的的。
如果允许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赋予现代含义的话,那么不难看出:“质料”相当于组成;“形式”相当于“结构”;“动力”相当于相互作用;“目的”相当于功能。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系统的存在及描述都离不开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和功能这四个要素。从这个含义上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确实是一种最原始的、最朴素的系统哲学。

第3题:

控制方位论包括()。

A.内因控制论

B.双因控制论

C.单因控制论

D.外因控制论

E.平衡控制论


参考答案:AD

第4题:

简述萨伊的销售论(实现论)。


正确答案:这一理论的中心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萨伊定律”的思想,即认为,买卖只是商品之间的交换,货币只是便利商品交换的转瞬即逝的媒介;另外,商品的供给会为本身创造市场需求。其要点有三个: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它将使商品生产供求平衡;
2、利率能自动调节消费、储蓄和投资,使储蓄和投资相等;
3、商品最终总是以商品购买的。

第5题:

简述中国文化中冷遇的墨家思想与《管子》中的轻重治国论。


正确答案: 《管子》学派坚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重视财富积累对富国强兵的作用,是先秦思想家的一个共许的观点。所不同的是,《管子》的财富观不是片面地重农,片面地强调五谷的生产,相反它强调各业的并兴。《管子》作者所要求的国家富裕,是经济多种经营的富裕。
主张多种经济,甚至提出利用消费以增加就业,必然重视社会分工。多样化的社会生产,又决定了《管子》学者们对私人工商业的并不排斥的基本态度。这种与民三七分利的设想,还将国家的富强和工商业者的利益结合起来。因此,《管子》中的富国论是一个兼顾到民间利益的“富上而足下”的“上下俱富”论。
轻重之术的关键是谷物和货币,谷物和货币是“轻重”之术的核心。有货币方可以收购囤积谷物,有谷物方可回收货币。“轻重”之术在国与国之间的运用,首务是防止重要物资外流,保持“天下轻,我独重”的优势。在《管子》的学派们看来,自古以来的朝代兴亡,没有不是用“轻重”之术的。用此术致敌国于臣服之地,就是“商战”。

第6题:

简述蒯因的整体论对当代分析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正确答案: ⑴它打破了逻辑经验主义对知识的陈述式分析方法,用对知识的整体考察取代了对知识的零敲碎打的分析,重新确立了知识整体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这直接导致了当代科学哲学中历史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⑵它强调了知识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对逻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非对称的解释,从而为后来的分析哲学家进一步理解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思路;
⑶它对知识整体的分析为本体论命题的存在提供了某种逻辑的合理性,由此产生了“本体论的相对性”和“本体论的承诺”概念对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本体论问题以及形而上学论题重新回到分析哲学,成为像克里普克、普特南和戴维森等分析哲学家讨论的话题。

第7题:

简述蒯因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批判。


正确答案: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具体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就意味着抛弃了形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区分,同进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
其二,这是来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对逻辑经验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切的认识,因而这种批判具有旁人无法替代的毁灭力量。
其三,这种批判采用了实用主义的经验论立场,主张用实用主义克服和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

第8题:

简述轻重论和善因论在后代的发展变化。


参考答案:

轻重论在汉代臻于鼎盛。汉宣帝时,耿寿昌创设常平仓,丰年籴粮进仓,灾年平价粜放,对救灾有重要作用,为后代各王朝所仿效。唐代刘晏在轻重政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善因论自司马迁提出后,长期寂寞无闻,直到南宋以后,才逐渐出现了一些性质相类似的思想。明代的邱浚对其发展主要在于:提出了“各遂分愿”论;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尤其反对国家为争利而进行的一切官府垄断经营;他还有了市场自发调节的观点。


第9题:

简述配第的价值论和地租论


正确答案: 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配第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以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的剩余产品。

第10题:

简述善因论。


正确答案:同轻重论针锋相对,汉代还出现了一种要求国家对经济生活尽可能采取放任态度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理论体系,即“善因”论。司马迁对国家的经济政策,曾提出过一个评价优劣次第的标准:即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因之”,即听任、顺应其自然发展,不人为地加以干预。“利导之”,即以利益诱导,“教诲之”,即对人们选择所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教育和指导;“整齐之”即以国家力量扶助、支持某些经济活动,限制、取缔另一些经济活动;“与之争”,即国家直接经营一些能够获利的行业,与从事这些行业的人争夺财利,以至利用国家权力对某些行业实行垄断,由国家独擅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