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重本抑末的理由。

题目

简述重本抑末的理由。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1、从狭隘的“粟帛”财富观出发,认为只有农民的男耕女织才生产粮食和财富,工商等“游食之民”不生产财富,是社会的寄生虫,因而为重本抑末提供了理论基础。
2、农、商之间进行的是不等价交换,造成农贫商富的后果。这必然诱导人们弃农经商,使工商业占用大量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不利于农业发展。
3、从“农战”战略出发,认为国家必须掌握充足的粮食等战略物资,这当然要依靠发展农业生产,从征收农业租税而获得;为此,必须驱民务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春秋末期,范蠡提出过什么思想?()

  • A、重农抑商
  • B、重商抑农
  • C、农末俱利
  • D、商末俱利

正确答案:C

第2题:

历朝历代延续的重本抑末,“末”指的是()。

  • A、官宦仕途
  • B、牧业
  • C、农业
  • D、工商业

正确答案:D

第3题:

“重本抑末”是指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通常重视商业等其他行业而忽视农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错

第4题:

简述“重本抑末”的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1)首先是“抑末”。他们要求坚决堵塞除了农、战以外的所有其他获得富贵的途径。
具体的措施主要有:
1、对工商业征收沉重的赋税;
2、给工商业经营设置许多障碍:如禁止商人经营粮食,以抑制对农民的盘剥;关闭旅店、提高酒肉价格,使行商外出困难;人为提高粮食价格,加重非农人口的生活负担等。
(2)其次,是重农。对在“农战”中作出贡献的人,酌情给予奖励。具体措施有: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生产粟帛多的人,免除其沉重的劳役、以粮食换官爵,即“粟爵粟任”,奖励田宅等。
(3)自秦、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者往往用法律、政治的手段强制性抑商。
主要的措施有:
1、强制富商大贾迁徙外地。
2、把工商业者作为重征劳役的对象。
3、颁布法令,侮辱商人。
4、直接用暴力剥夺工商业者的财产。
5、盐铁官营与禁榷制度。
6、在思想舆论上,朝野上下对工商业者常常是口诛笔伐。

第5题:

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不同,16世纪以来的西欧通常奉行()政策。

  • A、抑商
  • B、闭关锁国
  • C、重本轻末
  • D、重商主义

正确答案:D

第6题:

重本抑末中的“末”是指()。

  • A、生产
  • B、流通
  • C、销售
  • D、消费

正确答案:B

第7题:

“重本抑末”的基本理论形成于以下哪个时期?()

  • A、春秋战国
  • B、秦朝
  • C、西汉
  • D、三国

正确答案:A

第8题:

“学而优则仕”思想形成的始源是()?

  • A、重本抑末
  • B、天人合一
  • C、道法思想
  • D、仁治观念

正确答案:A

第9题:

试述重本抑末论的反对论。


正确答案:在重本抑末论取得正统观点的地位后,首先对它的“权威性”提出疑问的是东汉的思想家王符。
王符也使用本、末的范畴分析经济问题。他写了《务本论》,宣扬:“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莫不善于离本而饰末。”(《潜夫论·务本》。但他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除了农桑为本之外,在其他经济领域、政治、道德、文化中,皆有本末之分。如“工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潜夫论·务本》)。在这里,“致用”是指为一般平民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所必要的产品。“通货”也是仅指上述民生用品的流通而言。因此,王符区分本、末,不是从自然经济还是商品经济着眼,而是从它们是为百姓日用,还是为贵族、达官、富豪的奢靡生活服务来立论。
宋代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商品经济有了较明显的发展,维护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主张,在经济思想领域中,也有了更明显的表现。南宋叶适是在重本抑末论成为正统观点后,首先对它进行公开挑战的第一人。他广泛征引了古代儒家经典中肯定分工和工商业的论点,指出:《尚书》讲到“贸迁有无化居”,西周对关市“几而不征”,《春秋》肯定“通商惠工”,这都说明“古圣王”主张“以国家之力扶植商贾,流通货币”,而不是把工商看作“末业”加以抑制。以此为依据,叶适作出结论说:“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习学纪言序目·史记》)明代中叶以后,在商品经济和工商业更为发展的基础上,对重本抑末论的批评、攻击也更多起来。到清初的黄宗羲,这种批评、攻击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黄宗羲也使用“本”和“末”的范畴,也认为应该重本抑末。但他认为本、末应以是否有利于富民来划分,而不应以农和工商来区别。
他认为:当时不利于富民的行业有三类:
第一是“习俗”。指各种陋习,如送礼、宴会、祭祀方面的铺张浪费,以及“含敛”(死人口含珠宝下葬)、“刍灵”(纸人纸马)、“斋醮”(请僧道追荐亡灵)之费,等等。
第二是“蛊惑”。指因迷信、愚昧等引起的财物靡费,如庙宇、香烛、祭品、纸钱等。
第三是“奢侈”。指权贵、豪绅、巨商等荒淫侈靡生活所耗费的各种财物,如“倡优”、“酒肆”、“机坊”(指制造豪华衣料的作坊)等。人力、物力用在这些用途上,只会使用于民生日用产品生产的资源更不足,从而使广大百姓更加缺衣少食。因此,只有为“习俗”、“蛊惑”、“奢侈”服务的行业才真正是“末业”,不仅应该“抑”,而且应该“一概痛绝之”;否则,即使国家轻徭薄赋,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民仍不可使富也”。至于一般的工商业,则是富国、富民所不可少的,应该是国家保护、扶植的对象。(《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第10题:

中国封建社会政府所实行的政策和措施严重抑制和束缚了工商业的发展。()

  • A、重农重商
  • B、重末抑本
  • C、重本抑末
  • D、重商轻农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