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
第1题:
唐朝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主要赋役制度是().
第2题:
均田制是哪个时代率先实行的:()
A.北魏
B.隋代
C.唐代
D.曹魏
第3题: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第4题:
简述均田制的主要内容。
第5题:
简述北魏均田制的评价。
北魏均田制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历史上的作用为学者所关注,主要有两种观点:
(1)充分肯定说。这种观点认为,均田制构成了北魏土地关系的主体,并与当时的生产力性质相适应,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在总体上应加以肯定。但以均田思想为指导的均田制,也有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
(2)评价不能过高说。这种观点认为,北魏均田制并未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没有把土地授给农民。均田制的实施要求对大量的从各方面俘虏来的不同民族的人口,一律强迫进行农业生产,这对鲜卑人来说,对其他落后部落来说,都有进步推动作用,但其对人口的俘掠、屠杀、压迫、剥削,也给所有被征服者带来灾难。
第6题:
唐代的赋役制度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的()。
第7题:
简述唐代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1)内容:
1)丁男和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各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老男、笃疾、废疾各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丁男和十八岁以上中男以外的人作户主的,则受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民户原有的永业田,在不变动所有权的前提下,计算在已受田内,充抵应受的永业、口分额。
2)有封爵的贵族和五品以上职事官、散官,可以依照品级请受永业田五顷至一百顷。道士受口分田三十亩,女冠受口分田二十亩。僧尼受田与道士、女冠同。官户受田按百姓口分之半请受。工商业者在宽乡地区,可以请受永业、口分田,其数量为百姓之半。
3)庶民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以及犯罪流徙的,准许出卖永业田。官僚的永业田和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土地买卖要想官府登记。
(2)特点:
1)唐代均田制最突出的变化是土地买卖限制进一步放松。
2)唐朝对授田的年龄与授田对象有调整,增加了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非农人口的授田内容。
3)唐朝初期一般百姓授田不足的想象已经存在了各地土地占有状况不一致。
第8题:
唐朝均田制、租庸调、府兵制的内容和作用。
(1)均田制。内容:唐朝均田令规定,18岁以上的男子受田100亩,其中,20亩称永业田,可留给子孙耕种;80亩称口分田,受田人死后要交还国家。永业田和口分田,一般不许买卖。还受给相当数量的永业田、职分田给贵族官僚。作用: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2)租庸调法。内容:受田男子每年向国家交谷物2石,叫做“租”;交纳绢2丈、绵3两,或布2丈2尺、麻3斤,叫做“调”;壮年男子每年服役20天,不去服役的可纳绢代役,叫做“庸”。作用:赋役比前代有所减轻,特别是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3)府兵制。内容: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单位叫折冲府,所领的府兵叫卫士。卫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操练,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轮流到京城宿卫,或到边境戍守。遇到战争要自备衣粮器械,应召出征。领兵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作用:有利于防止将帅专兵跋扈,40%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一带,使朝廷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9题:
均田制的瓦解是在()。
A.西汉
B.东汉
C.魏晋南北朝
D.唐代
第10题:
试述唐朝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