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

题目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造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其中的“真”指文学的()。

A.审美价值

B.道德价值

C.知识价值

D.情感价值


正确答案:C

第2题:

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下列选项与“真”、“善”、“美”一一对应的是()。

A.评判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

B.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

C.知识价值审美价值道德价值

D.评判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


正确答案:B

第3题:

古代文学及艺术是以( )为价值取向的。①真②美③善④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正确答案:D

第4题:

怎样理解“真善美”及其统一是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文学创作中“真善美”与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什么关系?


正确答案:真善美是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因为,文学作为对生活的认识活动,其要义是求“真”。文学作为审美活动,又要情感地评价对象,核心是尚“善”。最终,文学创造还要创造艺术形式,呈现出“美”。所以,真、善、美及其统一就成为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在创作中,求真表现为“艺术真实”,求善表现为“情感评价”,求美表现为“形式创造”。

第5题:

比较分析儒家和道家审美理想中的真、善、美及其关系。


参考答案:

(1)儒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善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尽善尽美”;道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真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法天贵真”。
(2)表面看来,在善与美之间,儒家似乎是绝对以(将“仁”作为内核的)“善”作思想主导的,表现出“寓美于善”的基本诉求;但它最终强调善要在“美的境界”中得以完善。
(3)道家的“真”就是“本真之真”,即万物顺其本性而动,保持和回复本然之态,这正是“大美”或“至美”的素朴状态。而且,真与美是根本同一的。
(4)儒道两家都以现世生存为起点,虽然取向分别为入世和遁世,但他们的终极旨归都在生命的审美境界。
(5)儒家与道家“同体相生”,共构形成善、美、真的会通,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精神。


第6题:

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其中的“美”其实就是指文学的()。

A.道德价值

B.知识价值

C.审美价值

D.商业价值


正确答案:C

第7题:

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哪几个方面?()

A、真

B、善

C、美

D、自然


参考答案:ABC

第8题:

文学是“真、善、美”的统一,其中的“善”其实就是指文学的()。

A.审美价值

B.道德价值

C.商业价值

D.知识价值


正确答案:B

第9题:

在多种价值中,自然主义文学艺术最强调的往往是()

  • A、真
  • B、善
  • C、美
  • D、乐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怎样理解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正确答案:文学形象不是自然和生活的简单摹本,而是经由人类心灵创造的艺术形式,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更高的心灵旨趣,在艺术中它体现着审美理想。所谓审美理想,是指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所谓观念尺度不过是人们在自觉的审美联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种种标准;所谓范型模式则是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文学形象的至境形态便是这种范型模式的具体体现。审美理想一方面通过个人的审美实践显示出个人的性格特色,另一方面又以范型模式的形式体现为民族审美趣味的共同性及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从而制约着全民族及至全类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这样,文学形象必然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作家们不仅可以把生活中美加以集中、升华,加工成正面体现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还可以自觉不自觉地在审美理想的光照下,把生活中丑陋转化为艺术美。所以各类文学形象都体现着或者折射着作家的审美理想,从而在更高的意义上满足人类高尚的心灵旨趣,与自然物象明显地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