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题,有人认为,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

题目

辨析题,有人认为,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而作家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影响。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不对。创作主体有相应的规定性,这种规定性体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受动性指的就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创作一般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同样具有能动性,即创作主体既要受到时代、社会的限制,又有其个人的主动性,体现了创作主体能动性的一面。这种能动性表现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作家还是可以根据其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趣味、生活经验,来选择他所要表现和能够表现的生活、主题、题材和体裁,还可以选择他所熟悉的艺术技巧和方法。即使时代、社会、传统的影响,也要经过主体的消化和吸收。所以,将作家说成一个纯粹的被动接受者是片面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主体的素质的差异

B.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

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正确答案: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是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它强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确定不移的,凡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凡是被实践推翻的见解就是谬误。尽管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具有相对性,尽管今天的实践还不能完全证实一切认识,但是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就是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条件性。它强调的是辩证的理解实践标准,不能把它绝对化。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由于 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完全证实或推翻现存的一切思想和理论;因为客观世界是变动发展的,实践也在随着不断发展,因而实践的检验不是一次性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第2题:

辨析题,有人认为,政治思想的介入一定不利于文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不对,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看法,并不完全符合文学史的事实。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或一个阶级的利益、信念、追求的集中表现,政治意识在其形成之时,同样充满了热情与活力,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价值和甘愿为之献身的巨大精神动力,也是解剖社会的锐器。中外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和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表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热情。

第3题:

人们发现和掌握真理的能力,要受到( )的限制。

A.社会实践水平

B.历史条件

C.主体认识水平

D.客体无限性


正确答案:ABC
人们发现和掌握真理受到社会实践水平、历史条件和主体认识水平的限制,但不受客体条件的限制,故选A、B、C。

第4题:

有人认为,创作个性就是作家个性的表现。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对。
第一,创作个性与个性是两个不同范围的概念。
创作个性是一个文学理论术语,指的是体现于创作实践和创作结果中的个性特征,它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而个性则是一个心理学术语,它指的一个人特有的兴趣、气质、天赋、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第二,有个性的作家未必有创作个性。
作家个性是以个人的生理素质为基础,受具体生活情境影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创作个性的形成只能通过创作实践、艺术活动,是作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追求自己的创作特色的结果。个性人人具有,但创作个性却并非每个作家都有。
第三,创作个性未必一定体现作家个性。
个性会影响作家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影响他对题材选择和表现题材的方式,但是从创造心理学和文学的虚构性、想象性上讲,个性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又表现得非常复杂。生活实践有可能使一个人的气质从反面影响他的创作,虚构权力和心理补偿动机有可能让一个作者在他的创作中去体现其本人实际上没有,但他又希望有的那种品格和个性,因此常会出现文不如其人的现象。所以不能武断地判断创作个性就是作家个性的表现。

第5题:

辨析题,有人认为,创作个性就是作家个性的表现。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创作个性与个性有关,但是二者有根本的区别。个性是一个人特有的兴趣、气质、天赋、能力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总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区别仅仅在于这种心理个性的表现是鲜明、突出,还是隐蔽、含蓄。个性是人人都有的,但是创作个性却并非人人具有。原因在于,个性是以个人的生理素质为基础,但是创作个性的形成需要实创作实践,不通过创作实践,不能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创作经验,并将这种创作经验保持下来,就不可能形成创作个性。

第6题: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 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B. 实践受到实践主体的认识水平的制约
C. 认识具有反复性
D. 实践对认识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A
解析: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其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因此是不确定的,故本题选择A选项。

第7题:

辨析题,有人认为生活对象等同于创作客体,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在创作活动中,创作主体必须以一种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将世界作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来把握,从而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觉经验中的对象。此刻,生活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主体之外的认识对象,而且更因为主体的感同身受,因为主体以切身经验的体认,而成为主体化、情感化和个性化了的对象。只有在这个时候,生活对象才会成为主体认识自己和表现自己的对象,才能够成为创作客体。

第8题: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是因为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是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 )


正确答案:√

第9题:

文学创作源于作家与人生经验的一种遇合,而这种遇合关系的建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作为主体的作家
  • B、作为客体的生活
  • C、文学的重要因素情感
  • D、历史与传统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辨析题:有人认为,文学作品只要如实地描摹了生活现实,就具有了艺术真实。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因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反映关系或者摹写关系;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以及文学活动中主体因素的介入和参与,都使人们很难简单地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出发点,用文学作品与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相符或者不相符,来判断文学作品是否具有真实性。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反映生活的特点来检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进而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正是基于这种共识,中外文学理论都认为,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事实,对文学真实性的判断,不能简单地以文学与生活的相符程度为标准;文学的真实其实是艺术创造的产物,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必要的提炼、概括和综合。文学对真实性的要求实际上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度,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即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当文学同时实现了这三个测度的要求并满足了三种需求的时候,就应该说文学具备了真实性,或者说实现了艺术真实。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