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以下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设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具体分析课文的语言和技巧B、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C、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D、两道小题的设计有重点、有层次,体现了教师巧妙的构思

题目

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山中访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想象课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以下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题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具体分析课文的语言和技巧
  • B、第1问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点,理清思路
  • C、第2问主要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写作技巧
  • D、两道小题的设计有重点、有层次,体现了教师巧妙的构思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学《雷雨》,教师设计了一道习题:反复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细心体会,揣摩语言,了解人物的复杂性格。对该题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让学生理解矛盾冲突设置的表达效果
B、让学生借助戏剧语言探究复杂的社会现实
C、让学生学会品味戏剧人物形象的特殊魅力
D、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教师让学生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中,体会其通过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人物性格特征,正是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从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中把握两人的人物形象。故D项正确。

第2题:

教学《雷雨》后,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深意
B.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
C.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
D.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

答案:D
解析:
教师在解决教学重点时,除了要引导学生掌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题干案例中,教师为使学生理解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可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台词深意;可通过层层深入的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互相评价,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等等。D项,教师应有重点地选取重要情节中的潜台词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领会此类潜台词深意的分析方法,而无必要逐字逐句展开教学。故D项说法有误。

第3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为其设计的板书,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形象地展现了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B、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了课文的脉络、满足了学生的视觉要求
C、采用曲线与坐标相结合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了作者的两条行文线索:行踪线索和感情线索
D、这则板书形象直观、形式新颖。体现了板书设计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本题考查板书设计的相关知识。
【答案】D。
【解析】板书设计除了要具有视觉美感还要布局合理,最主要的是要能够为文本教学服务.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板书都一定要具有视觉美感,但所有的板书一定会是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好的板书首先要抓住课文重点,理清教学脉络,深入浅出;其次要布局合理,脉络清晰:最后要简明概括,美观醒目。故D项说法有误.当选。

第4题:

教师在讲授某版初中语文《荷叶母亲》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则课堂作业:
(1)本文标题是《荷叶母亲》,这些字眼在第几段出现 那么其他段落写了什么 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2)有人认为《荷叶母亲》标题不是冰心取的,而是编者加的,不好,如将本文标题《荷叶母亲》改为《红莲》,你觉得怎么样
以下对其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探讨第(1)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抓关键的名词,进行梳理归纳
B、第(1)小题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的方法体会标题深层含义
C、第(2)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标题命制的原则方法
D、这两则课堂作业的设计意在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通过合作交流,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感情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设计。在探讨第(1)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抓关键的动词,进行梳理归纳,这样可以得出:课文先写父亲的朋友送莲,引起“我”回忆自家莲花,重点写了看风雨中的红莲变化。(送一忆一看)此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梳理归纳的方法理清全文内容。在探讨第(2)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依据。通过讨论探究,使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手法是借物抒情,以荷叶为载体,并由此展开情思,通过荷叶护莲的描写,将浓浓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此问题的设计意在让学生明白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D项表述不够全面完整,本题当选D项。

第5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沁园春·长沙》描写主人公的活动,主要用了哪几个动词
②从内容上看,一个“看”字,引出景物,一个“忆”字,引出叙事,一个“问”字,引出抒情。请具体说说所“看”之景,所“忆”之事,所“抒”之情是什么 (生品读思考后,个别回答)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述《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在整体把握阶段设置的几个问题,以下对其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置这一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诗歌时注意把握词眼
B、第二问有助于学生提高概括能力,把握诗歌思路和诗歌主旨
C、两个问题从点到面,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
D、从两个问题的内容来看,教师的设计意图落在了第二问“诗歌思路和主旨”上

答案:A
解析:
词眼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或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分析这首词的具体内容可知,教师要求学生找到的动词是:立、看、怅、问、忆、记。而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故可知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词中的动词,其主旨是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词的线索。

第6题:

以下是一位语文教师为八年级下册《我的母亲》一课设计的学生作业,阅读并回答问题。
作业: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试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发表一点评论。
以下选项对这三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三道小题难度逐渐降低
B.第一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C.第二小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D.第三小题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思考

答案:A
解析:
设置这三道小题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且这三道小题是逐层深入的。

第7题:

阅读《我有一个梦想》导学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任务一: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1)演讲针对什么人?

(2)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3)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任务二:再读课文,分析文本结构。

任务三:三读文本,揣摩重要语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了100年后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哪几段描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请处理并分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思?

(3)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采用怎样的方式实现梦想?反对哪些做法?

任务四:角色扮演,体悟作者情感。

假设自己是作者,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演讲,体悟其中蕴合的情感。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任务一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提取文本信息
B.任务二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脉络
C.任务三重在引导学生深入研习文本内容
D.任务四重在引导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考生对文本教学设计思路的把握情况。题干较长,考生可通过仔细阅读题干作答。任务四通过朗读的方式,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全文蕴含的情感而非训练口语表达能力。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A项:在教学设计中,任务一有助于学生提取文本信息,了解文本。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任务二在整体感知中对文本脉络进行了梳理。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任务三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中,把握了课文原文,对内容进行了深入研习。与题干不符,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第8题:

阅读下面初中七年级《短文两篇》中第二篇《第一次真好》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
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
生1:作者看到柚子树,为什么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为什么说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生3: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生4:为什么作者觉得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
生5:为什么说第一次真好
生6:作者为什么看到刚孵出的雏鸟吃不下饭
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 ”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
生1:因为作者生长在都市,第一次看到柚子树,所以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生2:因为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的样子很难看,所以吃不下饭。
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
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B、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C、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D、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完全放手,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要精心准备,巧妙引导。繁多的问题淹没了课堂教学的重心.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细枝末节而缺乏整体把握,对文本的学习始终只是浮在表层。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既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坚持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尽量减少无效劳动,把师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上。故D项表述错误,本题当选D项。

第9题:

某版教科书《端午的鸭蛋》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对于该题设计意图的分析,恰当的是( )。


A.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情感
B.指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
C.引导学生从鸭蛋入手了解家乡风俗
D.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了解端午的风俗

答案:A
解析:
本题题干中所涉及的练习题,第一问侧重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梳理,因此排除 C、D 两项;第二问是对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内容的领会,并未涉及文章的结构特点,因此排除B项。

第10题:

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刚才我们简要地初读了课文。我想考考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
师:是一位吗?
生:我觉得不是一位.而是好几位。
师:是多位!还有谁想说?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作者重回故乡的山林,重新看了儿时的那些旧景物.伴随自己走
过人生的足迹。
师:结合课题看,也就是写去山中访问那些朋友。老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作者到山里看到
一些景物。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
生:《山中访友》这个题目更吸引读者,大家会想,这些景物不是人,为什么是老朋友呢?
师:这就是取名的艺术。
生:这些景物陪伴作者走过了三四十年的人生岁月。已经足够称作老朋友了。
师:你竟然从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解读出了这么多内容,真了不起!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是没有认真预习和朗读课文的不正常现象
B.由问题切入教学,能迅速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
C.由题目导入,抓住文本中心事件.有利于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
D.“为什么题目叫‘山中访友’?”是本文阅读中最具有价值、最核心的问题。教师开篇点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由于初读课文,学生深入课文的程度有限。因此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会是浅显的,甚至是模糊的。片段中,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属正常现象.故A项错误。判断切入方法,不能从一句话来判断,而应该从整个环节的设计来判断.阅读以上教学切入不难发现,教师设置开始的发问是为了引出“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这个问题,是从题目来切人的,故B项错误。由“刚才我们简要地初读了课文。我想考考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知这是教学的初读环节.不是导入环节.故C项错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