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都着眼于环境污染的溯源式预防。

题目
单选题
我国()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都着眼于环境污染的溯源式预防。
A

2000年

B

2002年

C

2004年

D

2008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于()年。

A.1995

B.2000

C.2002

D.2005


正确答案:C

第2题:

我国首次规定公众“环境权益”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是()

  • A、《环境保护法》
  • B、《循环经济促进法》
  • C、《环境影响评价法》
  • D、《清洁生产促进法》

正确答案:C

第3题:

2007年8月30日,我国制定了《反垄断法》,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垄断法》的制定是以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出现市场垄断,也就不需要《反垄断法》

B、法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反垄断法》的出台及实施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C、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反垄断法》的出台,这个事实说明,唯有经济才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除经济之外法律不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D、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法律还需要和其他社会规范(道德、政策等)积极配合,《反垄断法》在管理市场经济时也是如此


参考答案:C

第4题:

推动出台()可以加强能源法治建设,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

  • A、《可再生能源法》
  • B、《循环经济促进法》
  • C、《电力法》
  • D、《能源法》

正确答案:D

第5题:

我国()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都着眼于环境污染的溯源式预防。

  • A、2000年
  • B、2002年
  • C、2004年
  • D、2008年

正确答案:B

第6题: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正在不断加强,已有多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下列选项中哪部法律不是我国现行法律?( )

A.《清洁生产促进法》

B.《绿色采购法》

C.《循环经济促进法》

D.《环境影响评价法》


正确答案:B
《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都是现行法律,《绿色采购法》目前还没有制定。

第7题:

我国明确提出“限制过度包装”的法律是()。

  • A、《节约能源法》 
  • B、《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 C、《循环经济促进法》 
  • D、《清洁生产促进法》

正确答案:B

第8题:

2007年8月30日,我国制定了《反垄断法》,下列说法哪些可以成立?

A.《反垄断法》的制定是以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出现市场垄断,也就不需要《反垄断法》,因此可以说,社会是法律的母体,法律是社会的产物

B.法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反垄断法》的出台及实施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C.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反垄断法》的出台,这个事实说明,唯有经济才是法律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除经济之外法律不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

D.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法律还需要和其他社会规范(道德、政策等)积极配合,《反垄断法》在管理市场经济时也是如此


正确答案:ABD
[考点]法与社会、法与经济
[解析]法是社会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反垄断法》的制定是以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就不会出现市场垄断,也就不需要《反垄断法》,因此可以说,社会是法律的母体,法律是社会的产物,这一说法正确。A项当选。
B项考查法对经济的作用。法对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确认经济关系;(2)规范经济行为;(3)维护经济秩序;(4)服务经济活动。<反垄断法》的出台及实施将会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一说法正确,故B项当选。
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法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变化,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是,不能就此认为法律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或与其他社会现象无关。C项说法错误。不当选。
法律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为了有效地管理社会,法律还需要和其他社会规范(道德、政策等)积极配合。D项说法正确,当选。
[难度系数]**

第9题: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能源立法活动密集期,伴随着政企分开和能源市场化变革,()、《煤炭法》、《节约能源法》等大批能源类法律法规相继出台。

  • A、《可再生能源法》
  • B、《循环经济促进法》
  • C、《电力法》
  • D、《能源法》

正确答案:C

第10题:

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基本管理制度有几项?


正确答案:循环经济的规划制度;抑制自愿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循环经济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对高耗能、高耗水企业设立重点监管制度;循环经济统计制度。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