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前我国的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你对问题解决的思考《教育学原理》。

题目
问答题
谈谈当前我国的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你对问题解决的思考《教育学原理》。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①工作中功利主义倾向②过程中知识主义倾向③管理中主观主义倾向④研究中经验主义倾向⑤评价过程中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问题大量、反复出现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思想观念上,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落实“德育为首”,要像抓智育,抓升学那样抓的德育。
(2)在知识基础上,教育者要加强德育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研究,从根本上克服单纯依靠上级行政指示或个别经验总结的做法,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3)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4)提高广大教育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5)在德育目标上,重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系列化。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前治理环境问题的认识。


答案: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3)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1)经济因素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积极而有效的环境治理。国内外大量的环境治理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对于我们不断完善环境治理措施、缓减环境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我国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一、加强环境治理领域的立法执法 20世纪60年代末环境问题开始引起公众的普遍强烈不满发达国家居民开展了世界规模的抗议环境破坏的运动。在此背景下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强调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迫切性也认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这一时期前后及以后大多数发达工业化国家开始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严格规制企业的污染行为并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法规。1970年日本对“公害对策基本法”进行了全面修改明确了生活环境的优先地位并相继制定了与公害相关的14项法律特别是在1973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公害健康损害补偿法”对于涉及到大气污染的健康损害明确规定应向企业征收税金。美国则在1969年依据其国家环境政策法精神规定公共事业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实现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目的。而瑞典则为了保证环保法律的执行在全国5个区域设立了环保法庭还设立了国家环保最高法庭专门审理环保案件。在这方面中国应加快完善环境法律体系把环境治理法制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执法能力、强化环境执法方面进一步加强环境领域各类专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加强对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大气、土壤以及重金属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执法监管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法律合作努力构建体系完善、执行顺畅的环境治理法制环境。二、充分运用市场化治理工具 环境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是发达国家治理环境的基本手段。但强制性的手段也具有成本高、不利于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等缺点。因此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通过征收环境税、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以降低治理成本和激励企业持续进行技术创新达到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和灵活性的目的。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境治理中多采用命令型环境政策工具虽然收到的环境治理效果明显但付出的直接和间接环境治理成本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抑制了经济增长。80年代末以后美国政府改进环境政策开始制定和实施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多采用市场化的环境政策工具不但使环境污染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理和控制而且还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了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双赢的效果。而世界上环境治理比较成功的瑞典早在1991年就推出了碳排放税随后与环保相关的税收在瑞典总税收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碳排放税不仅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使得能源使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我国也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利用经济手段来开展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环境税收体系完善鼓励节能环保的财税体系深化绿色税收、绿色采购、绿色贸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完善实施包括资源税、排污收费、环境补偿费、超标罚款、排污权交易、治理设施保证金、对节能产品补贴等治理措施运用市场工具强化环境治理的成效。三、完善环境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有效的环境治理要求必须完善治理机制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环境执法体制比较健全的国家都强调公众权利的保护环境立法、执法环节在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也特别注重对社会公众的吸纳和利益诉求注重社会各界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并通过制度建设保障公众的有效参与。例如美国在《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环境立法中就作出了政府报告环境资源信息披露的规定在《1980年综合环境反应补偿与责任法》、《资源保护与恢复法》等法律中作出了企业报告环境信息的规定规定中明确了公众的知情权建立了环境信息对公众公开的法律制度。而一些发达国家则确立了环境领域的公民诉讼制度。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环境计划与评价法》和《环境犯罪和惩罚法》将诉讼权赋予公民规定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任何人不管自身权利是否受到侵害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从该角度看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保领域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制度完善环境治理机制确保公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直接参与鼓励和支持环境非政府组织、民间学术机构和团体与政府一起形成合力共同开展环境治理工作。

第2题:

请阐述社会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这些理论对解决我们当前社会问题的意义。


答案: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在当代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劳动就业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和老龄问题。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劳动就业问题源于劳动力与生产资料比例关系失调。这种失调在不同社会、不同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作为社会问题主要指人口过剩及经济发展缓慢或停滞造成劳动人口失业或待业现象。中国的劳动就业问题首先表现为就业不充分还存在现有从业人员冗员严重、劳动生产率低下、就业及待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就业问题的社会后果一方面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诱发社会动荡及社会犯罪另一方面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而威胁整个社会结构的稳定性。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年来世界各国青少年犯罪急剧增加突出特点是犯罪次数增多、犯罪年龄提前、蔓延广泛、手段残忍、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增强、改造难度加大。老龄问题又称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般指人口中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问题。目前在发达国家较为突出不发达国家则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轻化掩盖了这一现象。从人口年龄构成上看中国将在20世纪末、下世纪初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中国老年人口总数都将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它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作出相应的调整。1.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条件社会问题具有多因性、复杂性特征社会问题的解决也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甚至复杂的社会条件。 依社会问题现象的一般特征任何具体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如下的基本条件即人们为解决任何社会问题而进行的基本活动。 第一相当的科学研究。任何具体社会问题现象的解决首先是对这些社会问题具有相当的科学研究即科学研究达到对这些社会问题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第二充分的社会关注。我们说社会问题现象必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那么社会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社会关注作为社会问题解决的条件之一必须形成充分的社会关注。第三足够的社会力量。肯定社会问题现象须以社会力量才能解决其社会力量是指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资源和能量。第四科学的社会对策。社会问题现象的解决还需要科学的解决对策包括解决对策的思路、出发点、基本原则、具体时间、具体措施、具体程序等方面的科学性即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系列活动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这是社会问题得以解决的最直接条件和关键条件2.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原则 解决社会问题必须遵循社会规律性、社会规范性、社会公众性、社会效益(率)性、社会进步性等五个最基本或最高的社会原则3.社会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案 所谓解决社会问题的对策方案指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现象的具体措施、办法、程序、步骤、实施主体、目标等的实施计划体系及论证。 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措施多种多样基本思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增强对社会活动的认知能力提高对不确定性因素的预测能力和调控能力。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的过程。对待社会问题要有客观理性的态度虽然完全消除产生社会问题的不确定性因素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控制社会问题发生的程度、范围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第二积极推进社会改革加快社会转型变迁尽量缩短社会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关系的过渡期防止社会问题积累、爆发。第三及时改革调整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如果体制政策不及时调整甚至长期拖延滞后必然产生社会问题。回顾一下可以看到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制政策的改革调整跟不上“新情况、新问题”与“旧体制、老政策”的矛盾十分突出。社会政策的实施、调整要注意“社会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现象。一项社会政策开始实施的时候效果很好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变化政策效应会递减而且还会逐渐出现负效应引起社会问题。我们强调“政策需要稳定”是指在政策的效应充分发挥出来之前不要随意改变政策。但是政策稳定不等于政策不能调整改变当政策的效应发挥到最大程度之后新的社会情况出现了政策效应会递减甚至出现负效应这时就应该调整原有政策制定新的政策。

第3题:

结合实际谈谈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孩子限制保护太多,忽视对孩子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家长大多不习惯把孩子当成一个能动的、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来看待。这一问题在学龄前的家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第二,着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培养。第三,正确的鼓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第四,游戏时对孩子限制太多,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家长总爱给孩子买那些形象逼真的玩具。这些玩具不利于改造创新,不能与别的玩具联系起来一起玩,因而,在玩的过程中无益于孩子展开想象。第五,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使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善。缺乏负责精神。第六,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不够。

第4题:

结合实际,谈谈当前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正确答案: (1)学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的内涵是: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达标;校长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校长向他任命机构担负管理好学校的全面责任。
(2)当前学校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校长负责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
(3)解决对策:
第一,应坚持发挥学校党支部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
第二,应建立健全校务会议制度,发挥集体领导作用。
第三,应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发扬民主管理。
第四,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第五,要改革校长选拔产生的方式。

第5题:

试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谈谈你的建议。
(1)在培养目标方面,早期美术教育中出现两个误区:
其一,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
其二,把美术作为实施德育、智育的手段,作为完成某一中心任务的从属部分,没有自身的独立地位和体系。
(2)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
(3)在教学方法方面,灌输法仍然被大量使用。

第6题:

试述社会运行状态的类型,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我国目前社会运行状态的评价。


答案:基本类型①社会良性运行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高度适应的体现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这里所指的运行是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之间社会各个系统之间包括社会系统与外部系统的交换以及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内。社会良性运行因层次和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多层次性和多样性。②社会中性运行指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括较多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是它们还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也可以称作有障碍的常态运行。这是一种介于良性运行和恶性运行之间的中间状况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它有可能向前者发展也有可能向后者退化。③社会恶性运行 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这种障碍破坏了社会的常态运行社会出现严重的离轨、失控现象。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基本角度和基本原则在社会要素、社会各个部分交互作用下什么样的社会运行才算是好的或良性的社会运行呢换言之良性、中性、恶性运行三种运行状态有没有什么原则或标准能把它们区分开来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角度、三条原则。1社会运行评价可以从多种角度出发其中最重要的是协调程度评价和发展程度评价。协调程度评价是关于社会各个部分与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状态的评价属于结构性评价。发展程度评价是社会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的评价属于功能性评价。其标准有两个方面其一社会所掌握的自发的自然力的程度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志其二社会上大多数人摆脱自发的社会力量的压迫而得到解放的程度。也就是说具体评价一个社会是否进步不能只看生产力水平还要看生产发展遵循的目的即看它给社会、给大多数人带来的是什么。如果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了而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改变或生活质量下降了这绝不能说明社会的进步。2评价社会运行还必须坚持三条原则即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满足需要的原则。①综合性原则。首先指对社会运行评价的全面性即对社会作多系统、多因素、多层次的全面的考察。其次指对社会运行评价的整体性。社会运行的状况最终要通过整体的运动表现出来局部运行和发展的状况归根结柢要通过它对整体所发挥的作用显示出来。整体效益是衡量社会大系统以及各子系统运行状态的重要依据。②协调性原则。社会系统及其各个要素、各个层次之间要相互配合,首先是结构性协调,即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较合理的比例关系和排列方式、较严密的组织构成;其次是功能性协调,即社会各系统的活动和作用相互配合和促进最后是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协调。③满足需要的原则。这是衡量社会运行状态的根本原则。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和社会运行的推动者。所谓社会运行归根结底是人类自身的运行。评价社会运行状态最终要用人类自身发展的状态来说明直接标志就是人类需要满足的程度。它是前两个原则的落脚点。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近些年来由于贫富差别、腐败、征地拆迁等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不断增加有的还有激化的趋势这都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问题是面对矛盾和冲突是用传统稳定思维把问题捂住还是通过制度创新为规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造制度性条件。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社会矛盾和冲突进行 准确判断和定位。多少年来我们往往将这样的冲突与矛盾人为地政治化或意识形态化。其实现在我们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的内容本身是很简单的就是利益问题不存在政治或意识形态的因素。在利益时代利益矛盾、利益冲突、利益博弈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矛盾和冲突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基于利益的冲突是理性的冲突是可以用谈判、妥协、讨价还价的方式解决的演变成足以导致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因素是很少的。因此我们的任务不是要消灭这种现象而是要为这种现象的发生设立规则要为这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化的方法。好的制度不是消灭冲突而是能够容纳冲突和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在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时候曾经有几百万人上街反对布什的政策但没有人会认为美国要天下大乱了。为什么我们在和平时期几十个农民工讨要被拖欠的工资就会被看作是不稳定因素关键是我们的制度容纳冲突的能力太低。因此增强制度容纳冲突的能力应当是我们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第7题: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答案:
解析:
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是高等学校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工作的目标,依靠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发挥管理和行政职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有效的完成学校工作任务,实现预定目标的组织活动。现阶段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具体分析如下:
(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机构膨胀,人员臃肿。我国的高校行政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基本是按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的编制建立起来的。因此,与政府机关存在的问题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经历了设立—膨胀—精简—再膨胀的非良性的循环。机构在行政分工中越设越多,功能越分越细,编制内人员和辅助人员也就随之增加。
②部门间缺乏密切配合。高校机关内部由于功能的条块分割以及越来越细的划分,使得各机关在具体行政的过程中,虽然做到了各司其职,但各自又只是完成了其中一小部分,由此造成了行政管理工作中部门间办事效率低下,外来人员或高校内的教师、学生往往得跑遍各个部门才能完成一项工作。
③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由于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制度是明确的,流程是清晰的,由此形成了工作人员的思想惰性就是办事墨守成规,人浮于事,不钻研业务,造成了行政管理观念日渐陈旧,有些已渐渐不适应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④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这是高校独有的,也是愈来愈突出的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
①要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机构,适当实行权力中心的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②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同时,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③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包括职称评定与职务聘任、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及考核等人事制度的改革,努力建立富有竞争和活力特征的高校人事制度。
④实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第8题:

结合实际谈谈当前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答案:当前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有:
(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2)标准不一致,权威性差
(3)指导性不强,评价效果差
(4)研究薄弱,可操作性不强
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建议:
(1)提升电子政务绩效评价的地位
(2)建立专门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机构

第9题:

谈谈当前我国的德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你对问题解决的思考《教育学原理》。


正确答案: 1、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存在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①工作中功利主义倾向②过程中知识主义倾向③管理中主观主义倾向④研究中经验主义倾向⑤评价过程中形式主义倾向这些问题大量、反复出现大大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思想观念上,教育者要切实认识和理解德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落实“德育为首”,要像抓智育,抓升学那样抓的德育。
(2)在知识基础上,教育者要加强德育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一些新的道德现象和道德问题的研究,从根本上克服单纯依靠上级行政指示或个别经验总结的做法,推动德育工作的科学化。
(3)建立合理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4)提高广大教育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榜样示范作用,建设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5)在德育目标上,重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信念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德育目标的层次化、系列化。
(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10题:

与发到国家食品标准体系相比,我国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我国谈谈你的建议。


正确答案: (1)食品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行食品标准虽由国家标准委统一发布,但标准起草部门众多,加之审查把关不严,致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不够协调,国家标准之间不统一,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层次不清,存在着交叉、矛盾和重复等不协调问题。
(2)部分重要产品标准短缺
标准中某些技术要求特别是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如农兽药残留、抗生素限量等指标设置不完整甚至完全未作规定。生产者无标准可依,消费者更觉无所适从。
(3)标准复审和修订不及时
现行国家标准标龄普遍偏长,平均标龄已超过10年,有的甚至20年。
(4)食品标准的编制仍有许多不规范之处
标准编写的格式不规范,技术要求的制定不科学,技术要求中项目的单位不符合要求,标准未能按要求定期修定或确认,企业标准的管理措施不完善等方面。
(5)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
由于历史原因、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宣传不到位,导致我国食品行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高。
(6)标准意识淡薄
普通消费者甚至相当多的企业对标准了解甚少而无法辨别真伪。标准化意识淡薄还表现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标准化工作缺乏权威性且执行能力不足。
解决办法
(1)加大食品标准的宣传力度
配合普法宣传,利用各种途径积极宣传《标准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其重要性,使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有关管理部门各司其职,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快速、有序发展。
(2)统一食品标准管理体系
食品标准体系出现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跟目前食品标准管理体制的不合理有关。做到“统一计划、统一审查、统一编号和统一批准发布”国家标准的四个统一管理职能。
(3)完善食品标准体系
“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这就意味着以后的食品标准主要由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类构成,大大避免了标准重复的可能性。
(4)加强培养高素质的制标、修标技术人员
食品标准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的体现,它是用来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用来指导和规范产销市场的准则。
(5)推动食品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参加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食品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6)强化食品标准信息服务体系
加强对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的政府投入,支持其结合本国产业特色广泛搜集有关国际组织、达国家、出口目标国的农业标准、食品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
总之,食品标准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