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第2题: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9世纪50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60-70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美-林乐知)。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英-美查)。
略
第3题:
A.上海
B.北平
C.天津
D.哈尔滨
第4题:
北伐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工人经过斗争收回的英租界是()。
第5题:
在上海“孤岛”时期,爱国报人是怎样坚持斗争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1937)《每日译报》(1938)《导报》(1938)《文汇报》(1938)。
略
第6题:
孤岛文学”指的是()。
A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B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
C抗战时期的解放区文学
D国民党统治区的左翼文学
第7题:
“孤岛”时期,上海租界内有哪些重要的抗日报刊?它们的斗争情况如何?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从那时起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形同“孤岛”,到1942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五年间,史称上海孤岛时期。当时,爱国的新闻工作者利用英法美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些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界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
这些挂出洋人旗号的报纸被称作“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这些“洋旗报”在特殊的环境中生存,发挥了特殊的抗日宣传作用,为抗日活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略
第8题:
北伐战争时期中共领导工人经过斗争收回的英租界是()。
A.汉口
B.上海
C.九江
D.福州
E.南京
第9题: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
1842-1860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历史129年);《孑子剌报》(1857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1861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略
第10题:
上海"孤岛"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