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原则。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原则。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所致,于生后2~5天出现,足月儿在14天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一般情况良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的病理因素存在而引起的黄疸,其特点是:黄疸24小时内出现、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85μmol/L、黄疸持续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符合以上任何一项者,均属于病理性黄疸。

第2题:

简述生理性黄疸的表现及护理。


参考答案:

1)出生2-3天出现,程度较轻,4-6天为高峰,7-8天开始消退,14天完全消失。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于生后3-5天出现,程度较重,消退较慢,可延上2-4周。

2)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护理:

1)多喂、多拉、多照自然光

2)口服葡萄糖稀释液

第3题:

简述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正确答案:1、婴儿一般情况良好无临床症状 2、足月生理性黄疸常于生后2-3d出现,4-5d达高峰,5-7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多于出生后3-5d出现,5-7d达高峰,7-9d消退,最长可延至3-4周消退。3、血清胆红素浓度足月人一般不超过221umol/l( 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umol/l(15mg/dl)但较小的早产儿胆红素低于171umol/l(10mg/dl)时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

第4题:

简述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蓝光疗法。
(3)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黄疸的药物。
(4)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
(5)适当使用肝酶诱导剂、输入血浆和白蛋白。

第5题:

简述病理性黄疸的诊断。(儿科)


正确答案: 病理性黄疸的诊断:
(1)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或每日上升>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黄疸退而复现;E,血清结合胆红素>2mg/dl。若具备上述任何症状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第6题:

简述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正确答案:生理性黄疸:(1)一般情况良好;(2)足月儿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出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但不超过4周;(3)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 mg/dl);
病理性黄疸:(1)黄疸出现时间过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umol/L(12、9 mg/dl),早产儿〉257 umol/L(15 mg/dl),或每日上升〉85umol/L(5 mg/dl);(3)持续时间长: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4)黄疸退而复现;(5)直接胆红素高:血清结合胆红素〉34 umol/L(2 mg/dl);具备上述任何一项者均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第7题:

简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⑴黄疸在出生24小时以内出现;
⑵重症黄疸,血清胆红素较高或上升较快;
⑶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两周,早产儿大于四周);
⑷黄疸退而复现;
⑸血清结合胆红素高。

第8题:

简述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病因有: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症、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药物性黄疸。

第9题:

简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特点。


正确答案: (1)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
(2)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天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
(3)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
(4)黄疸退而复现。
(5)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第10题:

简述黄疸的基本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黄疸的基本治疗原则为化湿邪,利小便。阳黄证以清热利湿为主,可采用苦寒攻下法,但应中病即止;急黄证以清热解毒凉血为主,辅以攻下、开窍之法;阴黄证按病因分别采用温化寒湿、化瘀退黄法;虚黄的治疗以健脾生血柔肝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