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认为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强化资产管理获得,还可以通过灵活地调剂负债实现的理论是()。

A.资产管理理论

B.负债管理理论

C.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D.资产负债外管理


正确答案:B

第2题:

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的主要阶段有(  )。

A.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
B.资产管理理论
C.负债管理理论
D.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答案:B,C,D
解析:
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如下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①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③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

第3题:

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负债理论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是()。

A.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

B.资产管理理论

C.负债管理理论

D.商业性贷款理论

E.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BCE

第4题: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本内容。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只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关联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即使需要发放,其数额也应严格限制在银行自由资本和储蓄存款的范围内。同时,这种理论强调,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要用真实商品票据作抵押,这样,在企业不能还款时,银行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真实票据理论”。
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很低,一般企业的运营资金多数来自于自有资金,只有在出现季节性、临时性资金不足时才向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当时人们还没有举债消费的习惯,如果发放消费者贷款未必会有市场。况且,当时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多。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
2.对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评价。商业性贷款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对保持银行流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它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找到了依据和方法,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流动性不足或安全性不够带来的风险。
(2)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要。因为这种理论强调银行贷款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当社会生产扩大,商品交易增加时,银行信贷会自动跟上;当生产缩小,商品交易减少时,信贷会自动缩减。这样既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商业银行都遵循这一理论。
3.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缺陷。
(1)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人接受了举债消费的观念,消费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其他专业性金融机构,如投资公司等,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巨大压力
(2)没有认识到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尽管活期存款随存随取,但一般总会形成一个稳定余额,随着经济和银行的发展,这个稳定余额会不断增加。根据这个稳定余额发放一部分长期贷款,一般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比重上升,稳定性增强,银行资金的可用程度越来越大,这一理论的弊端也就越来越突出。
(3)没有注意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能否自动清偿的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企业生产能否正常周转,在于商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如果企业商品销售遇到困难或发生经济危机,贷款期限再短也未必能按期自动清偿。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过去人们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时,注意力都放在资产方,即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一种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提供。简言之,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可以将资金投人到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中。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对资产和负债全面管理。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偏向。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统一。如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应尽量扩大资产业务规模,或者调整资产结构;反之,如资金来源小于资金运用,则应设法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这一理论主张,管理的基础是资金的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在市场利率变化频繁的情况下,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应遵循的原则是:规模对称原则、结构对称原则、速度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和资产分散化原则。

第5题: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包括()。

  • A、商业贷款理论
  • B、负债管理理论
  • C、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 D、资产转移理论
  • E、预期收入理论

正确答案:A,D,E

第6题:

资产管理理论作为早期的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经历了( )等几个发展阶段。

Ⅰ.商业性贷款理论 Ⅱ.负债管理论

Ⅲ.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Ⅳ.资产可转换理论

Ⅴ.预期收入理论

A.Ⅰ、Ⅱ、Ⅲ

B.Ⅰ、 Ⅱ、Ⅴ

C.Ⅱ、Ⅲ、Ⅳ

D.Ⅱ、Ⅲ、Ⅳ、Ⅴ


参考答案:A
解析:信托是指委托人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按照委托人的不同,信托业务可分为个人信托业务,法人信托业务和公益信托业务。

第7题:

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的主要阶段有( )。

A.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理论
B.资产管理理论
C.负债管理理论
D.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E.商业性贷款理论

答案:B,C,D
解析:
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如下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①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②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

第8题:

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的阶段是( )。

A.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B.现金管理理论

C.资产管理理论

D.负债管理理论

E.政策性贷款理论


正确答案:ACD
解析: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管理制度。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的发展: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第9题: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包括()

  • A、资产管理理论
  • B、负债管理理论
  • C、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 D、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 E、效益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简述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商业性贷款理论”
1.商业性贷款理论的基本内容。商业性贷款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只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关联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也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长期贷款和消费者贷款,即使需要发放,其数额也应严格限制在银行自由资本和储蓄存款的范围内。同时,这种理论强调,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为基础,要用真实商品票据作抵押,这样,在企业不能还款时,银行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真实票据理论”。
当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程度很低,一般企业的运营资金多数来自于自有资金,只有在出现季节性、临时性资金不足时才向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当时人们还没有举债消费的习惯,如果发放消费者贷款未必会有市场。况且,当时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不多。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
2.对商业性贷款理论的评价。商业性贷款理论是一种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对保持银行流动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它为保持银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找到了依据和方法,从而避免或减少了由于流动性不足或安全性不够带来的风险。
(2)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资金的需要。因为这种理论强调银行贷款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当社会生产扩大,商品交易增加时,银行信贷会自动跟上;当生产缩小,商品交易减少时,信贷会自动缩减。这样既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正因为如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商业银行都遵循这一理论。
3.商业性贷款理论的缺陷。
(1)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人接受了举债消费的观念,消费贷款需求不断增加。同时,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其他专业性金融机构,如投资公司等,形成了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巨大压力
(2)没有认识到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尽管活期存款随存随取,但一般总会形成一个稳定余额,随着经济和银行的发展,这个稳定余额会不断增加。根据这个稳定余额发放一部分长期贷款,一般不会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比重上升,稳定性增强,银行资金的可用程度越来越大,这一理论的弊端也就越来越突出。
(3)没有注意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贷款能否自动清偿的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企业生产能否正常周转,在于商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如果企业商品销售遇到困难或发生经济危机,贷款期限再短也未必能按期自动清偿。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 “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过去人们考虑商业银行流动性时,注意力都放在资产方,即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将一种流动性较低的资产转换成另一种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提供。简言之,向外借钱也可以提供流动性。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广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保证,没有必要在资产方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可以将资金投人到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中。
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中的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商业银行开始对资产和负债全面管理。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带有一定的偏向。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内容。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的统一管理,才能实现三者的统一。如资金来源大于资金运用,应尽量扩大资产业务规模,或者调整资产结构;反之,如资金来源小于资金运用,则应设法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这一理论主张,管理的基础是资金的流动性;管理的目标是在市场利率变化频繁的情况下,实现最大限度的盈利;应遵循的原则是:规模对称原则、结构对称原则、速度对称原则、目标互补原则和资产分散化原则。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