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6岁,某学校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某中学任教。班里的学生经常

题目
单选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6岁,某学校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某中学任教。班里的学生经常不听自己的,因此对学生不满意,经常批评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听自己的。因师生关系苦恼,前来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尊心较强,争强好胜,容不得失败,追求完美。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咨询师:你生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求助者:我经常为学生的事苦恼,他们干什么总不合我的意,我特别看不惯他们做的事,我说他们,他们不听,说我太认真。这哪象我年轻的时候,我上学时成绩门门都是优秀。我对学生要求很严,学习必须好。但他们不听我的。 咨询师:噢,我明白了,你的学生不太听你的话,这使你很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就是因为他们不听我的话,惹我生气。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说话别人就应该听。 求助者:是的,我是老师,他们当然应该听我的。 咨询师:您信奉的是老师讲话,学生就应该听。 求助者:对呀,学生必须听老师的。 咨询师:因此,你老师说的话,你肯定听,他说学生不谈恋爱,你就不谈,他说应该考博士,你就考博士。 求助者:对……噢,不是这样的,(沉默)好象不是,我老师让我读博士,我也没读。 咨询师:你刚讲过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而你又讲了你老师让你考博士,但你没考,这似乎有些矛盾,请你解释解释好吗? 求助者:(沉默)…….可我说的是对的,他们就应该听我的呀。 咨询师:你老师让你考博士,是对还是错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他们真的可以不听? 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学生不听你的话,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其实学生不按你的要求做是一件事,你要求学生必须象您一样来要求自己是你的信念。你的信念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我好象明白了。 咨询师:明白了吗?说不说由你,听不听由他们,以后可别多管闲事,自找没趣了。 心理咨询师在本案例中使用大方法是()。
A

认知行为疗法

B

精神分析法

C

合理情绪疗法

D

阳性强化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8岁,某学校教师,班主任。案例介绍:求助者是业务很优秀的老师,在某重点中学担任班主任。求助者今年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其母因伤重去世,求助者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开学后求助者以身体不适为由经常请病假,学校领导、老师及家人多次做工作,但无效。现在求助者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时想到自己刚刚48岁,今后人生的路还很长,内心很烦恼。为此茶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为这些事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在丈夫、女儿的再三劝说下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得体。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人际关系良好。平常身体健康。

本案例中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特点包括()。多选
A:身体症状较轻
B:内心矛盾冲突强烈
C:情绪症状明显
D: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答案:B,C,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生活事件概念的掌握情况。生活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社会生活的变动,需要一定心理适应的事件。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一是家庭生活方面;二是工作学习方面;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有:(1)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2)求助者母亲车祸去世;(3)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选项B和D是求助者心理问题引发的结果。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包括:(1)不合理信念导致内心冲突强烈(“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2)负性情绪症状明显(烦恼、抑郁),躯体症状明显(“茶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3)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非理性观念的掌握情况。不合理信念或认知是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概念。该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该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若个体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他认为自己遇到了糟糕透顶的事情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具有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特点。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及自我描述等。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此痛苦不已。为了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诊断心理问题的性质,还需要重点了解求助者的行为反应情况,判断其是否出现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选项A的躯体损伤情况在案例中已有描述(“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同样,选项C的情绪反应情况在案例中也有提及(“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内心很烦恼”)。选项D的病程持续时间也需要了解,但由于该题是单选题,故应选择最佳答案B。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压力适应的掌握情况。压力源的种类按性质可分为三大类:(1)生物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声、气温变化等;(2)精神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其中,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又可以分为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2)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而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叠加性压力有两类:第一类,同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俗称“四面楚歌”);第二类,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恰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俗称“祸不单行”)。(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此痛苦不已。因此,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压力源有两类:生物性压力源(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和精神性压力源(不合理认知:“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此外,由于求助者同时遭遇多个负性生活事件:(1)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2)求助者母亲因车祸去世;(3)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故求助者面临的压力属于同时性叠加压力。注意:选项C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不能选,虽然求助者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产生的压力属于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但是该压力源是在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以后出现的,并非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压力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求助者由此“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不合理认知)而痛苦不已。注意:选项C的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在案例中并无具体描述。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应激相关障碍的掌握情况。在心理问题相关的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区分的关键在于心理冲突的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神经症问题的心理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要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比如,挨了批评,迁怒于他人;而泛化是与最初引起情绪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显然,心境的关键在于持续,而泛化的关键在于诱发。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情绪中,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与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相鉴别了。在本案例中,由于求助者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因此首先需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鉴别。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绪,频频出现痛苦梦境,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时感到痛苦);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毫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但从本案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虽然该求助者经历了较强烈的精神创伤事件,但求助者并没有表现出上述症状。选项B的急性应激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其主要表现有: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由于在本案例中,并没有求助者行为反应的具体描述,所以无法判断其心理冲突是否泛化,而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

第2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8岁,某学校教师,班主任。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业务很优秀的老师,在某重点中学担任班主任。求助者今年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其母因伤重去世,求助者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开学后求助者以身体不适为由经常请病假,学校领导、老师及家人多次做工作,但无效。现在求助者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时想到自己刚刚48岁,今后人生的路还很长,内心很烦恼。为此茶不思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为这些事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在丈夫、女儿的再三劝说下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得体。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人际关系良好。平常身体健康。

该求助者的错误认知体现在( )。多选

A. 为容貌感到苦恼
B. 老师学生议论自己
C. 自己本命年倒霉
D. 丈夫女儿批评自己

答案:B,C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找症状
为容貌感到苦恼,这是情绪症状。认为老师学生议论自己,觉得本命年倒霉,这是错误认知。

第3题:

某初级中学物理教师刘某,1991年毕业于某师范专科学校,被县教育局分配至某中学任教,刘某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安排其担任初中二年级物理教师,刘某平时教学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给学生误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年结束后,其所在班级的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学生意见很大.经学校认真调查后发现刘某不仅缺乏做教师的基本品德素质,而且专业基础极为薄弱,教学质量明显较差,不适合继续担任教师工作,遂决定刘某暂调学校图书馆负责图书管理.刘某对学校的决定不服,认为自己是正规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理应担任教学工作,学校此种决定,等于取消了其教师资格,剥夺了他的教育权,学校无此权力.根据《教师法》相关知识分析该案例.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刘某与刘某所在的初级中学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刘某是义务人,刘某所在的初级中学为权利人.从教师资格制度角度来看,《教师法》第10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师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我国《教师法》第13条又进一步规定:“取得教师资格的人员首次任教时,应当有试用期.”这实际上就明确规定了取得《教师法》所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的,只是取得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要真正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试用期里表现为真正具备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要经认定合格才能取得.本案中的刘某显然教育教学能力比较缺乏,因此被取消教师资格是有一定道理的;该案例的关键问题实际上是刘某在试用期被学校认定不合格.
(2)从教师职务制度的视角来看,《教师法》第16条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教师职务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岗位的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其中包括教师任职条件的考核,要结合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发展潜力与教师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等因素结合进行综合评估考核.
(3)从教师聘任制度的角度看,《教师法》第13条第1款规定:“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分委任.”学校虽然不让刘某任课,但不代表有权取消其教师资格.

第4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6岁,某学校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某中学任教。班里的学生经常不听自己的,因此对学生不满意,经常批评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听自己的。因师生关系苦恼,前来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尊心较强,争强好胜,容不得失败,追求完美。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生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求助者:我经常为学生的事苦恼,他们干什么总不合我的意,我特别看不惯他们做的事,我说他们,他们不听,说我太较真。这哪像我年轻的时候,我上学时成绩门门都是优秀。我对学生要求很严,学习必须好。但他们不听我的。
心理咨询师:噢,我明白了,你的学生不太听你的话,这使你很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就是因为他们不听我的话,惹我生气。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说话别人就应该听。
求助者:是的,我是老师,他们当然应该听我的。
心理咨询师:你信奉的是老师讲话,学生就应该听。
求助者:对呀,学生必须听老师的。
心理咨询师:因此,你老师说的话,你肯定听,他说学生不谈恋爱,你就不谈,他说应该考博士,你就考博士。
求助者:对……噢,不是这样的,(沉默)好像不是,我老师让我读博士,我也没读。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而你又讲了你老师让你考博士,但你没考,这似乎有些矛盾,请你解释解释好吗?
求助者:(沉默)……可我说的是对的,他们就应该听我的呀。
心理咨询师:你老师让你考博士,是对还是错?
求助者:(沉默)你的意思是我说他们,他们也可以不听?
心理咨询师:你说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他们真的可以不听?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学生不听你的话,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其实学生不按你的要求做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学生必须像你一样来要求自己是你的信念,你的信念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了。
心理咨询师:明白了吗?说不说由你,听不听由他们,以后可别乡管闲事,自找没趣了。

按ABC理论的观点,本案例中C是()。单选
A:学生不听话
B:学生应该听话
C:自己很优秀
D:自己非常生气

答案:D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心理咨询初期阶段要使用各种参与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提问技术主要包含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提问就像问答题,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封闭式提问就像选择题,带有预设的答案,以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或缩小讨论的范围。而对于“直接逼问”和“间接询问”,一般指初诊接待时咨询师对求助者求助动机的了解,直接逼问如“你有什么问题,说吧”,间接询问如“你希望我能够为你提供哪些帮助”。题干中心理咨询师问“你生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是一个明显的开放式提问,因此答案选A。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参与性技术的“反应”与影响性技术的“表达”的区别:一般来说,反应技术不论从主体来说还是从内容来说,反馈的都是求助者的内容和情感;而表达技术反馈的都是咨询师的内容和情感。这些技术的使用者虽然都是心理咨询师,但是反应技术的表述一般都是“你(求助者)的……”或“你(求助者)感到……”;表达技术一般的表述是“我(咨询师)……”,“我(咨询师)感到/觉得……”。内容的反应和表达一般都是除了情绪情感之外的其他信息的反馈;情感的反应和表达主要针对求助者或咨询师的情绪情感体验。题干中咨询师说的“你的学生不太听你的话……是这样吗”这是很明显的反应技术,而且不是反馈的求助者的情绪情感,因此属于内容反应技术。故此答案选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工作程序中修通阶段的技术【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第三个工作程序修通阶段常用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尤其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如使用产婆术式辩论,即从求助者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推出谬误,促使求助者自己进行修改。产婆术辩论的基本形式是“按你所说……”或“你的意思是……”或“按照你的说法……”,推论“因此……”,再推论到“因此……”,直至产生谬误,形成矛盾。题干中的“按你所说,你说话别人就应该听”就是咨询师在使用产婆术按求助者的信念进行推理。因此答案选B。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面质技术【试题解析】面质是一种在发现求助者的表述和表现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求助者的自我认识与探索,经常使用的影响性技术。而由于面质是一种对抗性比较强的技术,所以为了维护咨询关系,往往会使用“似乎”、“好像”等词语表达咨询师的看法,这样就为下面的咨询留下了较大的余地,题干中“这似乎有些矛盾,请你解释解释好吗”就是一种明显的尝试性面质,而没有所谓“指导性面质的说法”。解释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思想、情感与行为的原因和实质,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解释。释义也叫“内容反应”或“说明”,是咨询师反馈求助者表述的内容,题干中的表述与两者均无关系。因此答案选C。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解释技术【试题解析】解释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思想、情感与行为的原因和实质,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解释;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学生不听你的话,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其实学生不按你的要求做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学生必须像您一样来要求自己是你的信念,你的信念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段话是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对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的原因和实质的解释。故答案为B。
【考察重点】识别沉默现象【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6种沉默的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除了思考型的沉默是正性的、积极的以外,其他5种都是阻抗型的沉默,区别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来体验求助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一般比较积极的就是思考型的,其他的根据具体描述来判断。案例资料中求助者的沉默表现为:“心理咨询师:因此,你老师说的话,你肯定听,他说学生不谈恋爱,你就不谈,他说应该考博士,你就考博士。求助者:对……噢,不是这样的,(沉默)好像不是,我老师让我读博士,我也没读。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而你又讲了你老师让你考博士,但你没考,这似乎有些矛盾,请你解释解释好吗?求助者:(沉默)……可我说的是对的,他们就应该听我的呀。心理咨询师:你老师让你考博士,是对还是错?求助者:(沉默)你的意思是我说他们,他们也可以不听?心理咨询师:你说呢?求助者:(沉默)难道他们真的可以不听?”基本上是咨询师使用产婆术和求助者进行辩论时求助者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持续的自我探索过程,因此倾向属于思考型的沉默。所以答案选D。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的限制性原则和价值中立原则【试题解析】咨询师的这句话具有明显的教育或教训的口吻,违背了咨询师不批评、不评判的价值中立的立场,而且倾向于就求助者的具体问题给出明确而具体的建议。所以本题答案选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具体技术的识别【试题解析】案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进行辩论时用到了产婆术技术,“按你所说,你说话别人就应该听”,这是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常用的技术之一。虽然A选项的认知行为疗法也包含合理情绪疗法,但是还包括贝克一雷米的认知疗法等其他疗法,不如C选项的确切,所以本题答案选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本案例中引起求助者痛苦和烦恼的事件主要是“学生不听他的话”,就是ABC理论中的A;求助者自身对此的看法是“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就是该理论中的B;而因此造成的情绪反应和结果就是“自己非常生气”,就是该理论中的C。所以本题答案选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结合上题具体分析,本题答案选D。

第5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5岁,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市级模范教师,十多年来一直担任某重点学校高三毕业班班主任。所带班是实验班,班里学习气氛好,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努力学习。连续多年所带学生考入重?点大学的比例都名列前茅。求助者对学生的学习抓得很紧,目标是全校第一。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丈夫。儿子即将参加小学升初中的考试,她也难以顾及,?丈夫儿子虽能理解但也偶尔出现怨言,自己对此很内疚。今年新学期开始后不久,求助者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上课时感觉头晕、发胀,浑身乏力,有时出虚汗,近期还经常失眠。认为自己老了,已经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有旺盛的精力了。为此情绪低落,烦恼,不想做事,工作热情和效率都大幅下降。想以健康原因向学校提出辞去班主任,调换工作岗位,但考虑到学生就要参加高考,于心不忍,想干好又觉得力不从。为此非常焦虑,害怕自己这?种状态毁了班里学生。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是某名牌大学硕士,高级教师,是学校里公认的拼命三郎,教学成绩突出,经常受到校方表扬。对自己期望很高,要求很严,为人严谨,性格较为内向。一年前曾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半年前学校体检,未见明显躯体病症。

该案例中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查看材料

A.躯体健康问题
B.教师类别冲突
C.教学效率问题
D.家庭工作冲突

答案:D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第6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8岁,某学校教师,班主任。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业务很优秀的老师,在某重点中学担任班主任。求助者今年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其母因伤重去世,求助者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开学后求助者以身体不适为由经常请病假,学校领导、老师及家人多次做工作,但无效。现在求助者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时想到自己刚刚48岁,今后人生的路还很长,内心很烦恼。为此茶不思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为这些事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在丈夫、女儿的再三劝说下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得体。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人际关系良好。平常身体健康。

对该求助者最应进行的鉴别诊断是( )。单选

A. —般心理问题
B. 急性应激障碍
C. 严重心理问题
D. 创伤后应激障碍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下诊断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患者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延迟出现、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第7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8岁,某学校教师,班主任。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业务很优秀的老师,在某重点中学担任班主任。求助者今年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其母因伤重去世,求助者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开学后求助者以身体不适为由经常请病假,学校领导、老师及家人多次做工作,但无效。现在求助者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时想到自己刚刚48岁,今后人生的路还很长,内心很烦恼。为此茶不思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为这些事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在丈夫、女儿的再三劝说下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得体。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人际关系良好。平常身体健康。

为明确对该求助者的诊断,还需重点收集了解的资料是( )。单选

A. 躯体损伤情况
B. 行为反应情况
C. 情绪反应情况
D. 病程持续时间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心理诊断技能 /搜集整理评估
求助者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躯体损伤情况)。她看到镜中的自己就苦恼不已(情绪反应情况),以身体不适为由经常病假(行为反应情况),只有病中持续时间没有明确提到,需要进一步了解。

第8题:

宋某,31岁,2000年师专毕业,在某乡中学任初中物理教师。工作以来,宋某教学能力突出,很快成为学科的骨干教师。2005年,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向学校申请到某师范大学进修。可是学校以进修影响学校工作为由不批准。
该学校的做法合理吗?宋某该怎么办?


答案:
解析:
学校的做法不合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有参加进修或者培训的权利。根据以上规定,教师参加进修是合理合法的,宋某可以向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申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9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48岁,某学校教师,班主任。案例介绍:求助者是业务很优秀的老师,在某重点中学担任班主任。求助者今年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其母因伤重去世,求助者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开学后求助者以身体不适为由经常请病假,学校领导、老师及家人多次做工作,但无效。现在求助者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就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有时想到自己刚刚48岁,今后人生的路还很长,内心很烦恼。为此茶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为这些事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在丈夫、女儿的再三劝说下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衣着得体。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人际关系良好。平常身体健康。

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多选
A:严重负性生活事件
B:教学业务优秀
C: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D:多种认知错误

答案:A,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验技能中生活事件概念的掌握情况。生活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社会生活的变动,需要一定心理适应的事件。我国较常见的生活事件包括三方面:一是家庭生活方面;二是工作学习方面;三是社交及其他方面。在本案例中,求助者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有:(1)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2)求助者母亲车祸去世;(3)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选项B和D是求助者心理问题引发的结果。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特点包括:(1)不合理信念导致内心冲突强烈(“为母亲去世的事非常痛苦,后悔带母亲出去玩,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2)负性情绪症状明显(烦恼、抑郁),躯体症状明显(“茶饭不香,难以入睡,经常做噩梦”);(3)社会功能严重受损(“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咨询技能中非理性观念的掌握情况。不合理信念或认知是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概念。该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它在许多著作中也被译作“理性情绪疗法”。该疗法的核心是ABC理论。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events);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Beliefs);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该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极是非理性观念的主要特征。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与“必须”和“应该”这类词联系在一起,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友好地对待我”等。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合理的评价,其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糟糕至极是一种对事物的可能后果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期的非理性观念。对任何一件事情来说都有比之更坏的情况发生,因此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之百的糟糕透顶。若个体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么当他认为自己遇到了糟糕透顶的事情时,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体验中。在本案例中,该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具有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的特点。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的掌握情况。一般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生活状况、婚姻家庭、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娱乐活动及自我描述等。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此痛苦不已。为了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背景以及诊断心理问题的性质,还需要重点了解求助者的行为反应情况,判断其是否出现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选项A的躯体损伤情况在案例中已有描述(“身体受轻伤,但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同样,选项C的情绪反应情况在案例中也有提及(“苦恼不已,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不与亲戚来往,也不参加学校的活动……内心很烦恼”)。选项D的病程持续时间也需要了解,但由于该题是单选题,故应选择最佳答案B。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健康心理学中压力适应的掌握情况。压力源的种类按性质可分为三大类:(1)生物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与种族延续的事件,包括躯体创伤或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声、气温变化等;(2)精神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如易受暗示、多疑、嫉妒、自责、悔恨、怨恨)等;(3)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一组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其中,社会环境性压力源又可以分为两大类:(1)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2)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社会交往不良)。而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为以下三大类:(1)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2)叠加性压力。叠加性压力有两类:第一类,同时性叠加压力,在同一时间里,有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俗称“四面楚歌”);第二类,继时性叠加压力,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恰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俗称“祸不单行”)。(3)破坏性压力,又称极端压力,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等。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求助者为此痛苦不已。因此,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压力源有两类:生物性压力源(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和精神性压力源(不合理认知:“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此外,由于求助者同时遭遇多个负性生活事件:(1)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2)求助者母亲因车祸去世;(3)额头上留下一道很长的疤痕。故求助者面临的压力属于同时性叠加压力。注意:选项C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不能选,虽然求助者与丈夫、女儿经常产生矛盾,产生的压力属于社会环境性压力源,但是该压力源是在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以后出现的,并非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压力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诊断技能中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的掌握情况。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需要列出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而后收集各类与临床表现相关的资料,通过对比和分析以确定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在本案例中,引发该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求助者由此“认为自己本命年倒霉,认为老师和学生都会议论自己破了相,丈夫也会嫌弃自己”(不合理认知)而痛苦不已。注意:选项C的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在案例中并无具体描述。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变态心理学中应激相关障碍的掌握情况。在心理问题相关的鉴别诊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力求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相鉴别。区分的关键在于心理冲突的性质,根据心理冲突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常形与变形。心理冲突的常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直接相联系,涉及大家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二是带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而心理冲突的变形也有相应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与现实处境没有什么关系;二是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因此,神经症问题的心理冲突一般属于变形,而与严重心理问题对应的心理冲突则为常形。(2)分析刺激的强度。通常情况下,对青年人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3)判断心理冲突是否泛化。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而严重心理问题则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分析情绪是否泛化时,要注意区分泛化与心境对人的影响的区别。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心境是某种情绪持续,以至于对主体从事其他活动产生影响,比如,挨了批评,迁怒于他人;而泛化是与最初引起情绪具有类似性质的事物也能诱发同样的情绪。显然,心境的关键在于持续,而泛化的关键在于诱发。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抑郁情绪中,并持续两周以上,就应该与心境障碍的抑郁发作相鉴别了。在本案例中,由于求助者遭遇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暑假外出游玩时发生车祸导致母亲去世,并在额头上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因此首先需要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鉴别。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这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绪,频频出现痛苦梦境,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时感到痛苦);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和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毫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常有植物神经过度兴奋,伴有过度警觉、失眠;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但从本案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虽然该求助者经历了较强烈的精神创伤事件,但求助者并没有表现出上述症状。选项B的急性应激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其主要表现有: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窄,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由于在本案例中,并没有求助者行为反应的具体描述,所以无法判断其心理冲突是否泛化,而冲突是否泛化则是鉴别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关键,

第10题:

共用题干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6岁,某学校教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某中学任教。班里的学生经常不听自己的,因此对学生不满意,经常批评学生,要求学生必须听自己的。因师生关系苦恼,前来寻求帮助。
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尊心较强,争强好胜,容不得失败,追求完美。下面是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生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
求助者:我经常为学生的事苦恼,他们干什么总不合我的意,我特别看不惯他们做的事,我说他们,他们不听,说我太较真。这哪像我年轻的时候,我上学时成绩门门都是优秀。我对学生要求很严,学习必须好。但他们不听我的。
心理咨询师:噢,我明白了,你的学生不太听你的话,这使你很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就是因为他们不听我的话,惹我生气。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说话别人就应该听。
求助者:是的,我是老师,他们当然应该听我的。
心理咨询师:你信奉的是老师讲话,学生就应该听。
求助者:对呀,学生必须听老师的。
心理咨询师:因此,你老师说的话,你肯定听,他说学生不谈恋爱,你就不谈,他说应该考博士,你就考博士。
求助者:对……噢,不是这样的,(沉默)好像不是,我老师让我读博士,我也没读。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而你又讲了你老师让你考博士,但你没考,这似乎有些矛盾,请你解释解释好吗?
求助者:(沉默)……可我说的是对的,他们就应该听我的呀。
心理咨询师:你老师让你考博士,是对还是错?
求助者:(沉默)你的意思是我说他们,他们也可以不听?
心理咨询师:你说呢?
求助者:(沉默)难道他们真的可以不听?
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学生不听你的话,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其实学生不按你的要求做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学生必须像你一样来要求自己是你的信念,你的信念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我好像明白了。
心理咨询师:明白了吗?说不说由你,听不听由他们,以后可别乡管闲事,自找没趣了。

在咨询中,求助者多次出现沉默的原因可能是()。单选
A:阻抗
B:生气
C:困惑
D:思考

答案:D
解析: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中的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心理咨询初期阶段要使用各种参与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澄清问题,启发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提问技术主要包含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开放式提问就像问答题,提问没有预设的答案,会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封闭式提问就像选择题,带有预设的答案,以便咨询师澄清事实、获取重点或缩小讨论的范围。而对于“直接逼问”和“间接询问”,一般指初诊接待时咨询师对求助者求助动机的了解,直接逼问如“你有什么问题,说吧”,间接询问如“你希望我能够为你提供哪些帮助”。题干中心理咨询师问“你生气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是一个明显的开放式提问,因此答案选A。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技能参与性技术【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参与性技术的“反应”与影响性技术的“表达”的区别:一般来说,反应技术不论从主体来说还是从内容来说,反馈的都是求助者的内容和情感;而表达技术反馈的都是咨询师的内容和情感。这些技术的使用者虽然都是心理咨询师,但是反应技术的表述一般都是“你(求助者)的……”或“你(求助者)感到……”;表达技术一般的表述是“我(咨询师)……”,“我(咨询师)感到/觉得……”。内容的反应和表达一般都是除了情绪情感之外的其他信息的反馈;情感的反应和表达主要针对求助者或咨询师的情绪情感体验。题干中咨询师说的“你的学生不太听你的话……是这样吗”这是很明显的反应技术,而且不是反馈的求助者的情绪情感,因此属于内容反应技术。故此答案选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工作程序中修通阶段的技术【试题解析】合理情绪疗法第三个工作程序修通阶段常用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考点,尤其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如使用产婆术式辩论,即从求助者的信念出发进行推论,推出谬误,促使求助者自己进行修改。产婆术辩论的基本形式是“按你所说……”或“你的意思是……”或“按照你的说法……”,推论“因此……”,再推论到“因此……”,直至产生谬误,形成矛盾。题干中的“按你所说,你说话别人就应该听”就是咨询师在使用产婆术按求助者的信念进行推理。因此答案选B。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面质技术【试题解析】面质是一种在发现求助者的表述和表现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求助者的自我认识与探索,经常使用的影响性技术。而由于面质是一种对抗性比较强的技术,所以为了维护咨询关系,往往会使用“似乎”、“好像”等词语表达咨询师的看法,这样就为下面的咨询留下了较大的余地,题干中“这似乎有些矛盾,请你解释解释好吗”就是一种明显的尝试性面质,而没有所谓“指导性面质的说法”。解释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思想、情感与行为的原因和实质,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解释。释义也叫“内容反应”或“说明”,是咨询师反馈求助者表述的内容,题干中的表述与两者均无关系。因此答案选C。
【考察重点】影响性技术的解释技术【试题解析】解释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理论来描述求助者思想、情感与行为的原因和实质,或对某些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过程进行解释;案例中咨询师说:“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学生不听你的话,不按你的意思去办事,其实学生不按你的要求做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学生必须像您一样来要求自己是你的信念,你的信念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信念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状态,如果你认识到自己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所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段话是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对求助者产生情绪困扰的原因和实质的解释。故答案为B。
【考察重点】识别沉默现象【试题解析】求助者常见的6种沉默的类型:怀疑型(不完全信任咨询师、犹豫是否要说出来),茫然型(不知说什么好、搞不清楚自己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咨询师提问失误求助者不理解),情绪型(害怕出现某种情况、为某些事羞愧或对咨询师感到气愤),思考型(正在进行包含体会、领悟、回忆或体验的自我探索),内向型(比较内向、不擅言谈),反抗型(不愿、不想接受咨询、缺乏咨询动机)。除了思考型的沉默是正性的、积极的以外,其他5种都是阻抗型的沉默,区别时可以站在求助者的立场上来体验求助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一般比较积极的就是思考型的,其他的根据具体描述来判断。案例资料中求助者的沉默表现为:“心理咨询师:因此,你老师说的话,你肯定听,他说学生不谈恋爱,你就不谈,他说应该考博士,你就考博士。求助者:对……噢,不是这样的,(沉默)好像不是,我老师让我读博士,我也没读。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学生必须听老师的,而你又讲了你老师让你考博士,但你没考,这似乎有些矛盾,请你解释解释好吗?求助者:(沉默)……可我说的是对的,他们就应该听我的呀。心理咨询师:你老师让你考博士,是对还是错?求助者:(沉默)你的意思是我说他们,他们也可以不听?心理咨询师:你说呢?求助者:(沉默)难道他们真的可以不听?”基本上是咨询师使用产婆术和求助者进行辩论时求助者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持续的自我探索过程,因此倾向属于思考型的沉默。所以答案选D。
【考察重点】心理咨询的限制性原则和价值中立原则【试题解析】咨询师的这句话具有明显的教育或教训的口吻,违背了咨询师不批评、不评判的价值中立的立场,而且倾向于就求助者的具体问题给出明确而具体的建议。所以本题答案选B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具体技术的识别【试题解析】案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进行辩论时用到了产婆术技术,“按你所说,你说话别人就应该听”,这是合理情绪疗法的修通阶段常用的技术之一。虽然A选项的认知行为疗法也包含合理情绪疗法,但是还包括贝克一雷米的认知疗法等其他疗法,不如C选项的确切,所以本题答案选C。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对该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该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本案例中引起求助者痛苦和烦恼的事件主要是“学生不听他的话”,就是ABC理论中的A;求助者自身对此的看法是“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就是该理论中的B;而因此造成的情绪反应和结果就是“自己非常生气”,就是该理论中的C。所以本题答案选A。
【考察重点】合理情绪疗法中的核心理论——ABC理论【试题解析】结合上题具体分析,本题答案选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