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怎样建立与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题目
问答题
试述怎样建立与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6类现象:成功与失败;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健康与不健康;一切发展规划;地震预测;石油价格的变化。属于灰色现象的是()。

  • A、成功与失败
  • B、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 C、健康与不健康
  • D、一切发展规划
  • E、地震预测
  • F、石油价格的变化

正确答案:D,E

第2题:

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影响?


正确答案: 影响人际关系建立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去分析。
客观因素主要表现在:
(1)距离的远近性:人与人之间在空间地理位置上越接近,就越容易形成彼此间的亲密关系。
(2)态度的相似性:共同的理想,相同的信念,以及对某种问题相似的态度,是产生思想共鸣,融洽感情交流的重要条件。
(3)交往的频繁性:一般而言,人们之间接触、交往的次数越多,越易形成共同的经验,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从而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
(4)重要的互补性:在团体活动中,往往存在着互补效应,即具有不同知识、能力、性格或气质的人所组成的团体,他们互相激励、配合默契。
(5)仪表的吸引性:人的仪表,包括相貌、穿着、仪态、风度等,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在人际关系建立的过程中,除上述因素外,一个人的能力、特长、社会背景,甚至年龄、籍贯等也可能成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际知觉的偏见
由于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很难全面、正确地看待别人,造成歪曲的人际知觉,即产生偏见。常见的人际知觉偏见有:
a)首因效应:在知觉活动中,首先出现的信息对知觉者造成的强烈影响,称为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
b)近因效应:在知觉活动中,最后出现的信息会对知觉者造成强烈的影响,称为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形成了印象后,会掩盖对其它品质的知觉,是一种以点带面的反应。
d)刻板效应:是指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某一类人所持有的固定看法,一般是一种泛化的,笼统的,甚至以某种固定词表述的看法。
(2)自我认知的偏见
所谓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比对别人的认识更为复杂,因为自我认识除受认知因素影响外,还受其动机、需要、愿望等其他心理内素的影响。因此,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往往很难做到各方面都恰如其分.常常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这样就必然会影响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产生矛盾。
影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且它们之间相互交错、互相影响,研究和掌握它们,对建立和保持人们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体的团结,发挥团体的潜能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3题:

试述怎样建立与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理论来源于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科研成果.开设健康教育学课,不仅有助于我国健康事业的发展,而且对师范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实现,特别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道德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希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较全面的掌握健康知识,以更好的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

第4题:

怎样建立与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 想要建立与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并非易事,因为人际交往并无章法可循,但在与人交往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①在人际交往中,双方除了主动接触外,还必须努力提高交往的水平,互相之间要不断增加交往的频率、广度和深度,促进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加深相互之间的情感和友谊。在交往中,要注意提高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尽可能与多方面的人们交往,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对方的情况,彼此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双方获得应有的满足。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而牢固的人际关系。
②要建立与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交往双方的信念与价值观必须一致,彼此之间才有共同追求与奋斗的目标,才有共同需要的活动和满足。
③友谊是在交际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一定情感为纽带的有组织的人际关系。珍惜与发展相互之间的友谊是发展健康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要建立与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待人处事的时候,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自己严格要求,努力优化人格,不损人利己,容易得到同志、朋友的尊敬与信赖。对待同志、朋友能关心宽容,体谅对方,往往会感动对方,化解矛盾,互相沟通,彼此信任,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⑤健康的人际交往,必须注意交往过程中的礼仪。人常说,“待人以礼”,“礼尚往来。”可见,人际交往中的礼仪是不可忽视的。其中,包括人际交往时的穿戴打扮、彼此称呼、言谈举止等方面都要认真考虑、恰当有度。

第5题:

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确答案: ⑴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建立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先入为主而产生的良好第一印象,会以定势效应作用于主体,将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
⑵主动交往。
人际交往的成功与人的主动性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多采用积极、主动的方式,以后的交往相对来说就会变得顺理成章。
⑶移情。
移情是指人们情感的相互联系,包括相互理解、同情、共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等。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联系,移情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

第6题: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 A、积极的人际交往是心理健康的保障
  • B、心理健康的人更善于人际交往
  • C、心理健康的个体才能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 D、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维护心理健康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试述怎样建立社会指标体系。


正确答案: 规划性的,政府利用公共机构的相应分类而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
根据社会目标建立的。
以某种理论为基础而建立的。

第8题:

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遵循交往原则:
①平等原则。
②互利原则。
③诚信原则。
(2)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①克服羞怯。
②克服愤怒。
(3)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①尊重。
②宽容。
③热情。
④责任感。
(4)掌握交往技巧:
①主动交往,善于自我表露。
②耐心倾听,善于提问。
③掌握赞美与批评的艺术。
④勇于承认错误。

第9题:

试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正确答案: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2大时期,7个阶段°
1.创建时期
(1)初创时期(1949—1956)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
建国初期,我国基本上实行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
二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中实行的社会保险°而且社会保险的对象只是城镇劳动者,没有覆盖全体公民°
(2)初步调整时期(1957—1966)
调整重点(目标):将两套社会保障制度统一起来
(3)停滞时期(1966—1976“文革”时期)
①社会保障的统筹工作停止
②社会保险沦为企业保险
③影响了社会保险保险资金的积累
(4)恢复时期(1976—1986)
2.改革时期
(1)第一阶段(1986~1993)
改革的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贫困地区的乡村贫困问题
改革的重点内容:国家责任得到适当控制和调整,改变单位办社会保障事务的做法。
社会保障社会化开始替代社会保障单位化。
(2)第二阶段(1993~1997)
以1993.11.1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并以其中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与原则规范为主要标志。
以养老保险改革和医疗保险改革为重点。
1996以来:国务院作出了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并部署实施,各地各部门按“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与企业改革和再就业工程接轨,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运用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路子。
1997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7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经从局部地区的试点和探索走向全国统一的制度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3)第三阶段(1998年以来)
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有三:
①在保留民政部的同时,新组建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对统一了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②社会保障全面走向社会化,成为改革旧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建设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明确目标。
③超越了片面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单纯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开始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安排来建设。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即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第10题:

试述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既包括正向的发展,又包括负向的发展。具体地说:包括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1)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从人际关系由浅入深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一般可以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注意阶段。即由零接触过渡到单向注意或双向注意的定向阶段,这是人际关系的准备阶段、起步阶段。第二,接触阶段。即由注意逐渐向情感探索、情感沟通的轻度心理卷入阶段转向,此时开始建立初步的心理联系。第三,融合阶段。即由接触而导致情感联系不断加强,心理卷入程度不断扩大,进入稳定交往阶段,这标志着人际关系性质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2)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根据人际冲突和内耗的性质和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的恶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冷漠阶段。指交往的一方把交往视为一种负担,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伴随交往活动而产生一种痛苦情绪体验。第二,疏远阶段。交往者在痛苦情绪体验的基础上,进而产生一种对交往双方人际关系的厌恶反感情绪。第三,终止阶段。交往双方冷漠、疏远的必然产物和符合逻辑的推论便是结束这种人际关系,双方处于完全失去联系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