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的是()

题目
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的是()
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

夏天绿得更深,像湖,像海,碧波欣欣

C

她的声音像蜜.听着甜滋滋的

D

红杏枝头春意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1)苏小姐双颊涂的淡胭脂下面忽然晕出红来,像纸上沁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得迷人。
(2)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流过。
(3)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啪的一声, 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
(4)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A.暗喻 通感 夸张 排比
B.明喻 拈连 夸张 通感
C.暗喻 拈连 象征 排比
D.明喻 通感 象征 通感

答案:B
解析:
(1)句由“像纸上沁的油溃”可知此处运用了明喻的手法。
(2)句省掉了甲事物中的拈连词“流过”。拈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 物,又叫“顺拈'
(3)句采用了超前夸张的手法,“啪的一声”跟“打在自己的头上”本来是同时出现的。这里是先闻其声,对描 写阿Q的紧张心情显得更加逼真。
(4)句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听觉、嗔觉、视觉相融会。通感:叙事状物时,运用词 语,使不相通的感官感觉相互沟通起来的辞格叫通感,也叫“移觉”。

第2题: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2)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A比拟 比喻 比喻 对偶
B夸张 排比 通感 对仗
C比拟 排比 通感 对偶
D夸张 比喻 比喻 对仗


答案:C
解析:
(1)句,由“飞出了 ”可知,此句采用了拟物的手法。(2)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溅濑的 水”采用了排比的手法。(3)句,把无声的嗔觉变为美妙的听觉,令人神往,为通感的手法。(4)句为对偶。因此本 题答案为D。

第3题:

句子“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使用的修辞手法是通感兼排比。()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拟

  C.通感

  D.顶针


答案:C
解析:

第5题: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两句采用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夸张
B.比喻、通感
C.通感、夸张
D.比喻、排比

答案:A
解析:

第6题:

通感,是指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句子没有运用通感的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你笑得很甜
C.红杏枝头春意闹
D.露似珍珠月似弓

答案:D
解析:
通感的定义要点是: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A项“清香”是嗅觉,“歌声”是听觉,两种感觉互通;B项“甜”是味觉,来形容视觉;C项“闹”是听觉,来形容视觉。D项只有视觉,不符合定义要点。故答案选D。

第7题:

“通感”是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在行文时,有意地把人不相通的感觉互相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而本文标题中的“通感”指的是这种修辞手法吗 为什么


答案:
解析:
本文副标题上的“通感”一词,不是指修辞格上“移用”、“移视”相互作用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通感”,而是指事物间具有共性和人们对此认识上一致性的反映。“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是音乐、绘画、建筑创作追求的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的共同规律性。

第8题:

《我的四个假想敌》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 )

A、移情

B、通感

C、比喻

D、夸张


参考答案:C

第9题:

“海面上飘来一阵甜丝丝的声音。”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夸张 B.比拟 C.通感 D.顶针


答案:C
解析:
@niutk

第10题: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 A、通感
  • B、比喻
  • C、移情
  • D、谐音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