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高中选修课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题目
单选题
教学高中选修课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

孙犁《芦花荡》

B

艾青《我爱这土地》

C

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形成全诗的主旋律。()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2题:

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孙犁《芦花荡》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程教材内容的把握。题目中《我用残损的手掌》,是“雨巷诗人”戴望舒1942年春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发出的抒怀之作。本题的关键词在于“抗日战争题材”且“渗透爱国教育”。

A项:《芦花荡》选自《白洋淀记事》,与《荷花淀》是姊妹篇。讲述的是一位老英雄在苇塘中护送两个女孩子,并与日寇搏斗的故事。符合题意,排除。

B项:《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此时,武汉失守,诗中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了一只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祖国飞翔的鸟,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日寇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符合题意,排除。

C项:《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原载于1923年12月20日《新民国》。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的破坏。李大钊为了鼓励民众而写下此篇。与题目中“抗日战争题材”无关,不符合题意,当选。

D项:《土地的誓言》的写作背景是,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解放祖国,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符合题意,排除。

第3题:

艾青创作的诗篇有()

A、《我爱这土地》

B、《大堰河——我的保姆》

C、《金黄的稻束》

D、《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参考答案:A,B,D

第4题:

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重复的句子形成诗歌的主旋律反复出现,将情感推向高潮。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艾青诗歌创作的转折点是()。

  • A、《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B、《向太阳》
  • C、《手推车》
  • D、《我爱这土地》

正确答案:B

第6题:

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孙犁《芦花荡》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年代及主题思想。A项孙犁的《芦花荡》,B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D项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都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C选项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流露出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但本文的主题更侧重于强调毫不放弃的精神。故选择C选项。

第7题:

诗句“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让所有的苦水注入我心中”出自()

  • A、徐志摩《再别康桥》
  • B、戴望舒《我的记忆》
  • C、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 D、北岛《回答》

正确答案:D

第8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这诗句的作者是()。

A.冯至

B.艾青

C.穆旦

D.辛笛


参考答案:B

第9题:

阅读艾青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诗歌感情真挚、意境沉郁而广漠,浸润渗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著和真挚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


正确答案: (1)音乐式的结构。起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平缓,低沉,倾诉式的叙述语调,它重复叠现,形成全诗的“主旋律”。既写出了彼地的自然环境,是寒夜的生活写照,又道出了彼时的政治氛围,是诗人对时势的一种高度概括;接着精心安排三个乐段,由诗人与土地上的“人”——北国林间赶车的农夫,南方乌篷船里的农妇,失去了“他们肥沃的土地”的“土地的垦殖者”进行对话,在如怨如恕的倾诉中,不断深化刻骨铭心的“寒冷感”,并作抽象的概括提升:“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中国的苦痛和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突现了全诗的象征意义。在这三个乐段之间,主旋律乐句不断出现,将诗人悲苦忧郁的情感推向高潮,尾句却又给人以“些许的温暖”,有如余音袅袅,耐人遐想。
(2)拟人化描写。诗中有不少句子对物的描写转化成对人的描写,如“风”“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等,这样的诗句,不仅是对自然物以意象化的表现,而且这意象本身便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感情色彩。风像老妇的指爪在拉扯行人的衣襟,这些状态都扩展为对中国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情景的暗示,扩展为对一种普遍性的激愤情绪。这种意象使诗的语言力度极大地增强。
(3)散文化的语言:语言平实自然,它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而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这重量是一种不能推卸的负担,宿命地落在诗人的心头上,引起了深深的震颤──这也正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寒冷的重量!
(4)可感可触的意象。从“土地”“风”“河流”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这里的“土地”,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却宽厚,虽然悲哀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两个意象便顺流而出。“风”后面是“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的修饰语,“河流”的前面加上“时间”和“雪夜”两个形容词,就把“风”“河流”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这些在寒冷的夜晚出现在林间、河上、旷野的夜行者(既是为自己生活而搏斗、为命运所驱赶的劳动者,同时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苦斗、寻找着道路的中国民众的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出来。

第10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发现》的作者是()。

  • A、艾青、戴望舒
  • B、艾青、闻一多
  • C、戴望舒、闻一多
  • D、冯至、戴望舒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