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叶圣陶《苏州园林》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介绍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课文,让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合适的是()。

题目
单选题
教学叶圣陶《苏州园林》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介绍建筑园林、名胜古迹的课文,让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不合适的是()。
A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B

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C

李森祥《台阶》

D

吴冠中《桥之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教学《山中杂诗》时,教师指出这是一篇骈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骈文的特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骈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

A.陶渊明《桃花源记》
B.王勃《滕王阁序》
C.庾信《哀江南赋》
D.吴均《与朱元思书》

答案:A
解析:
A选项,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A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性散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与题干"骈文"要求不符,综上,A选项正确。

B选项,王勃的《滕王阁序》是骈文名篇,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故排除。

C选项,庾信的《哀江南赋》是一篇叙事抒情的骈赋作品,其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已亡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故排除。

D选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2题:

教学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时,教师准备联系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课文渗透爱国教育,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孙犁《芦花荡》
B、艾青《我爱这土地》
C、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D、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年代及主题思想。A项孙犁的《芦花荡》,B项艾青的《我爱这土地》,D项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都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C选项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流露出了革命者的乐观主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但本文的主题更侧重于强调毫不放弃的精神。故选择C选项。

第3题:

教学《社戏》后,教师建议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小说,以培养阅读兴趣和了解鲁迅小说的特点,下列不合适的是( )。

A、《孔乙己》
B、《藤野先生》
C、《社戏》
D、《故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体裁。《藤野先生》出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不符合题干的“小说作品“要求。《孔乙己》《社戏》《故乡》均出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故本题当选B项。

第4题:

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的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大家看大屏幕。
(投影“‘三步跨栏法’:①指出说明方法;②分析说明效果;③概说对象特征”)
师:首先看第一步——了解说明方法。请看大屏幕。
(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师:这几句话采用了做比较的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这一特点。
师: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的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
(投影苏州园林和北京的园林的图片)
师:把两图放在一起就相当于列图表来比较。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那么北京的园林就是——
生:大家闺秀!
师: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我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方法。所有说明方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下面大家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分析范例能帮助学生整体掌握说明方法的辨别策略

B.第一个例子能呈现做比较这一方法的使用效果

C.教师在教学中一共总结出两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D.整体教学过程讲练结合,层次清楚。思路清晰

答案:C
解析:
题干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总结了做比较、列图表、打比方共三种说明方法,C项“两种常见的说明方法”说法错误。

第5题:

学习课文之后,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文风,推荐学生阅读该作者的其他文章去欣赏,然后根据阅读的文章写一篇小议论文,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到的教学方法是( )。

A.讨论法
B.练习法
C.谈话法
D.讲授法

答案:B
解析:
B选项,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风,让学生阅读其作者的其他作品,是在通过练习的方式,加强学习,综上,B选项正确。

A、C、D选项,不符合题干,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第6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 )。


A.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
B.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C.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
D.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

答案:C
解析:
A项:朗读并翻译文言文,能够使学生把握文章的断句、节奏,疏通文章大概意思。没有体现课标中的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B项: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能让学生读准字音,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没有体现课标中的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C项: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体现了学习重点虚词“之”的意义用法,达到了题干中所说的要求,故当选。

D项:背诵、默写文言课文是对学习文言文的巩固和提升。没有体现课标中的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第7题:

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师:我来讲讲分析说明文的方法,大家看大屏幕。

(投影“三步跨栏法”:①指出说明方法;②分析说明效果;③概说对象特征。)

首先看第一步,了解说明方法,请着大屏幕。

(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墙壁下半截铺水磨万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几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师: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

(投影“分析范例”: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有些室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称。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

这几句话采用了作比较的方法,鲜明生动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

师:为了比较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不同,我给大家找了两张图片来说明。

(投影北京园林和苏州园林的图片)

把两图放一起就相当于列图表来比较。我们还可以打比方,如果说苏州园林是小家碧玉,那么北京园林就是一一

生:大家闺秀!

师:对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体会苏州园林和北京园林的区别,我又采用了列图表和打比方两种方法。所有的说明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下面大家小组合作,从课文中找出作者使用的说明方法。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分析范例能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方法的辨别策略
B.第一个例子能呈现作比较这一方法的使用效果
C.教师在教学中一共总结出两种常见的说明方法
D.整体教学过程讲练结合,层次清楚,思路清晰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考生对案例的评价。该教师在教学中一共总结出了三种常见的说明方法,分别为作比较、列图表、打比方。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A项:案例有助于学生学习说明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第一个例子呈现的为“做比较”这一说明方法。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该教师教学环节清晰,目标明确,讲练结合。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8题:

在讲完《苏州园林》后,老师设计了两道有创意的语文作业:
作业一:围绕“苏州园林之美”和“《苏州园林》之美”这两个话题说话。
作业二:从课文中选一组词语或句子,组合起来,为苏州园林的宣传片配一段解说词。(学生准备,老师播放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配合学生展示)
关于以上作业设计意图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环节是对课文整体的再次把握,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深化
B.围绕“苏州园林之美”说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文章内容之美,并完成对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把握
C.围绕“《苏州园林》之美”说话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章结构、语言等形式之美,积累写作的相关经验
D.这两个作业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学生需要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组合

答案:D
解析:
学生要完成以上教学作业,需要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组合起来,为苏州园林的宣传片配上解说词,是对本节课学些内容的总结和深化。学生需要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主要内容,把学习中掌握的信息加工、整合成相对简洁又重点突出的介绍性文字。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综合训练,也是符合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

第9题:

教学《山中杂诗》时,教师指出这是一篇骈文。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把握骈文的特点,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骈文,以下不合适的是( )。

A、陶渊明《桃花源记》
B、王勃《滕王阁序》
C、庾信《哀江南赋》
D、吴均《与朱元思书》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体裁。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A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游记性散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与题干“骈文”要求不符,故不合适。B项,王勃的《滕王阁序》是骈文名篇,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的感慨。C项,庾信的《哀江南赋》是一篇叙事抒情的骈赋作品,其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已亡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D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著名的山水小品,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故本题当选A项。

第10题:

教学《中国石拱桥》教师围绕“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汪曾祺《昆明的面》
B.宗璞《紫藤萝瀑布》
C.叶圣陶《苏州园林》
D.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现当代文学作品。

A项:汪曾祺《昆明的雨》,作家的内心深处有着深厚的昆明情结,就是这种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让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来到昆明,寻觅自己青年时代留下的足迹。本文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不符合题干中“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宗璞《紫藤萝瀑布》,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弟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不符合题干中“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叶圣陶《苏州园林》,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叹。体现了“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当选。

D项: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快乐不符合题干中“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这一主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