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重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这是哪一种德育课程()

题目
单选题
着重于传授道德知识,发展道德认识能力,这是哪一种德育课程()
A

隐性德育课程

B

活动性德育课程

C

认识性德育课程

D

辅导性德育课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列不属于道德认识形成的有()。

A.道德信念的产生

B.道德情感的体验

C.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D.道德知识的掌握


参考答案:B

第2题:

道德认识的形成包括()。

A. 道德知识的掌握

B.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C. 道德信念的产生

D. 道德情感的丰富

E. 道德意志的养成


答案:A B C

解析:道德认识的形成表现在三个方面: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产生。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常常是以道德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生一旦掌握了道德概念,就能够概括地去解释人行动的本质特点,并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人的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而不是像幼儿那样直观的去认识道德现象。学生的道德观念有一个逐步掌握和发展的过程。研究表明,儿童对是非好坏的理解最初是具体的和个别的,比如他们认为“好”就是那些得到表扬、称赞和认可的事情,“坏”就是那些带来惩罚、斥责和禁止的事情。八九岁的儿童,一般是按照他自己对个人关系的体验去判断是非。九岁以后,儿童的道德概念在本质上就变得比较概括,不再把偶尔发生的争执、过失等当作不可饶恕的坏事。直到青年期,才会掌握诸如诚实与虚伪、正义与非正义等更概括和抽象的概念。

第3题:

德育形式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道德认识或品德的发展是随着道德评价能力的提高而发展的。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属于()

A.间接的道德教育
B.直接的道德教育
C.德育方法
D.德育过程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德育途径中直接的道德教育这一知识点。考生复习中要能熟练掌握直接的道德教育与间接的道德教育的内涵。

第6题:

道德认识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A.道德知识的掌握

B.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C.道德情感的体验

D.道德信念的产生


参考答案:ABD

第7题: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德育大纲》提出,要培养和发展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要求要培养初中学生“一定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发展高中生“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这说明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 )。

A.道德思维能力

B.道德意志能力

C.道德控制能力

D.道德体现能力


正确答案:A
思想品德课在传授学生道德知识、提高学生道德认知的同时,必须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思维能力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决策能力以及道德抉择能力。思想品德课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意味着借助理性的力量,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及道德规范,在社会实践中面对具体的道德情景能进行道德推理,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实践道德活动。题干中“辨别是非”“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说明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第8题:

()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

A、德育目标

B、德育方法

C、德育内容

D、德育评价


参考答案:C

第9题: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点是(??)

A.道德知识的传授
B.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C.道德信念的培育
D.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 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德育工作有相应的侧重点,其中,小学阶段德育重点为主要是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实践。

第10题:

在德育要素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意志的桥梁。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