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与碑学

题目
名词解释题
帖学与碑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谈谈碑学与帖学之争。


正确答案: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在他们提倡碑学的同时,都颂碑贬帖,尊魏卑唐,其中尤以康有为更甚,他在《广艺舟双楫》中专列《卑唐》一章,多有矫枉过正、偏激之词,这是书坛都知道的事实。有人就认为:“帖学对于碑学从来并无异见,而碑学则往往一方面自视甚高,一方面又鄙视帖学,诋毁指责极尽其词。”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碑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就明白这种看法显然片面,因为碑学是在和帖学进行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才发展壮大的。清初,碑学处于萌芽阶段,郑簠等人探索用新笔法写汉隶,就遭到了帖学家们的嘲笑,金农、郑板桥等人在碑学上进行探索,更被视为旁门外道,斥之为“怪”。到了清代中叶,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大力推崇北碑,在书坛引起了震动时,帖学界里有人就力攻北碑之陋,认为“所志者,大抵武臣悍卒,或出自诸蕃,而田夫牧隶,约略记之,其书法不参经典,草野粗俗,无足怪者”。当包世臣《艺舟双楫》一书风行于世、碑学大兴之时,帖学为维护其正统地位,竭力对碑学发动攻击,如张之洞作《哀六朝》诗就是一例,诗曰:“古人愿逢舜与尧,今人攘臂学六朝。白昼埋头趍鬼窟,书体诡险文纤佻。上驷未解昭明选,变本妄托安吴包……玉台陋语纨袴斗,造象别字石工雕……政无大小皆有雅,凡物不雅皆为妖。”诗中指名道姓地攻击包世臣,攻击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学术争论的范围。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书出,清政府一禁再禁而禁不住,碑学此时已风靡全国,入缵大统了,这时帖学对碑学的攻击也是达到了“诋毁指责极尽其词”的地步。譬如说吴昌硕写石鼓文是“略无含蓄,村气满纸,篆法扫地尽矣”。说康有为的书法是“杂操各体,意者或欲兼综合各法,核其归,实一法不精……此真一盘杂碎,无法评论”。更有甚者,有人作《论书斥包慎伯、康长素》一文,称包、康两书是“谬种流传,贻误曷极。”并感叹道:“迨夫末季,习尚诡异,经学讲公羊,经济讲魏默深(魏源),文章讲龚定盫(龚自珍),务取乖僻,以炫流俗,先正矩矱,扫地尽矣。长素乘之,以讲书法,于是北碑盛行,南书绝迹,别裁伪体,触目皆是,此书法之厄,亦世道之忧也。”又转讥道:“长素一生,好言变法,区区书法,亦欲求变。”对于这种论书,除了暴露评者的立场是站在保守的封建统治者一边而外,对碑学是没有丝毫打击力,相反说明了碑学的出现.是符合历史前进的步伐,是历史的必然,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以上情况可知,清代的碑学和帖学确实有过一段激烈争论的。追究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书家们审美观的不同才发生争论。而一种书风能取代另一种书风,主要是由于社会审美趣味发生了重大转变造成的结果。

第2题:

康有为的碑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即()

  • A、南北书派论
  • B、北碑南帖论
  • C、艺舟双楫
  • D、广艺舟双楫

正确答案:D

第3题:

清代中期(从雍正到嘉庆)的书法,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流转向以碑派为主流的()。以()、()划界,在他们之前的以碑破帖一派,称为“()”,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前碑派主要实践于()、();碑派则再发展出()的大潮。邓石如、伊秉绶的出现与阮元《()》、《()》“二论”的问世,扬碑抑帖,在理论上给北碑予以公开的支持,应视为碑学理论的开山,并成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继“二论”之后,包世臣的《(


参考答案:过渡期,邓石如、阮元,“前碑派”、“碑派”,隶书、篆书,北碑,《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艺舟双楫》

第4题:

《淳化阁帖》在帖学中的地位及影响怎样?


正确答案: 酷爱书法的宋太宗(赵炅)在淳化三年(992年)出内府收藏的历代法书墨迹,命翰林侍书学士王著编次,标明法帖,摹勒于枣木板上,共有十卷,四百二十余帖,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出,这就是后世享有盛誉、声名赫赫的《淳化阁帖》。当时只有亲王和大臣进登二府,乃赐一本,世间难得,得者以为殊誉,珍视无比。在此以前的刻帖,一是规模小,(如《兰亭》),二是有的散失无存,(如《昇元帖》),而像《淳化阁帖》这样把古代书法摹勒上板,拓印成册,作为人们学习和欣赏的范本,其规模巨大为前所未有。自《淳化阁帖》一出,因拓本难得,民间羡慕者又多,人们就将原拓本翻刻行世,仍供不应求,就又将翻刻本再翻刻,至再至三,以至拓本遍布天下,从此以后学书者均临摹于帖,大得方便,学帖就盛行起来,从宋一直风行到清代的早、中期。虽然帖学的出现和流行是有多种社会因素的,但是,《淳化阁帖》起到了首倡作用。在此以后,涌现出多可汗牛充栋的刻帖中,没有任何一本的影响能和《淳化阁帖》相比。
由于奉诏刻帖的王著,其学识不足,多昧于识鉴,采择不精,使《淳化阁帖》中真伪糅杂,次序乖错,而被后世米芾、黄伯思、王澍等人所指责。然古人法书赖此以传,即是伪帖,也属伪好物,前代不传之迹,往往在此,再加摹勒逼真,精神完足,为后世宝重。自《淳化阁帖》出后,历代重辑、翻摹者甚多,宋时有《大观帖》、《国学监本》、《修内司帖》、《潭帖》、《绛帖》、《临江帖》、《鼎帖》、《武宁本》、《利州本》、《蔡州本》、《汝州本》、《泉州本》、《卢陵本》、《资州本》、《乌镇本》、《黔江本》、《福清本》等,均是其子孙。其支流既繁,渐远渐失。在明代,翻刻者迭出,其中以上海顾从义、潘允亮刻本最著名,世有“潘本瘦、顾本肥”之说。另外的肃藩刻本亦有名。到了清代,乾隆三十四年,又据宋拓本重辑,刻《钦定重刻淳化阁帖十卷》于内府。为此,后世都奉宋代王著编次摹勒的《淳化阁帖》为祖帖。

第5题:

()是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是在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书体衍变、书法流派以及书法技巧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书学经验论述力倡碑学。

  • A、《南北书派论》
  • B、《广艺舟双楫》
  • C、《艺舟双楫》
  • D、《北碑南帖论》

正确答案:B

第6题:

范成大是怎样看待帖学、碑学的?


正确答案:范成大认为:学书以观看真迹为好,看真迹能仔细分析其笔势、笔力的先后、轻重、往复的痕迹,掌握其用笔的方法。若只看碑本,则只能看到其点画的形状、位置,观察不到其笔法神气,很难学得精到。范成大,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卒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公元一一九三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曾官至四川制置使、资政殿大学士等。是南宋知名的文学家、诗人,于书法亦工。他的书法,用笔学米芾,但笔势圆熟遒丽,生意盎然。有书法真迹《西塞湖渔社图卷跋》传世。

第7题:

什么是帖学?


正确答案: 帖学之名是因碑学的出现对立而产生的。它是指魏晋以来,以法帖为学习研究对象,以崇尚钟、王为正宗的书派,则称之为帖学。自北宋刻帖之风兴起后,对帖学盛行起了很大的作用。后世把唐代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李邕、孙过庭、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元代的赵孟頫等,明代的宋克、解缙、文征明、祝枝山、邢侗、王宠、董其昌、张瑞图、傅山、王铎等,清代的张照、梁同书、刘墉、王文治、翁方纲、翁同龢等及至近代的沈尹默等均视为帖学名家。
另外,以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先后、真伪、优劣及文字内容为对象的学科也称帖学,如林志钧的《帖考》之类,但这属于文物、考古方面的事。我们所谈的帖学,是专以书法艺术为学习研究角度的帖学。

第8题:

清代碑学理论家阮元的著作包括()。

A.《艺舟双楫》

B.《南北书派论》

C.《北碑南帖论》

D.《广艺舟双楫》


参考答案:B, C

第9题:

帖学与碑学


正确答案: 书法中的两种习字方法,碑指历代刻碑,立传或传经用,以碑习字称碑学(1分)帖指将碑刻拓印后木刻或石刻再印成字标准成为帖,以帖习字成为帖学(1分)在书法史上,宋代之前重帖学,清代以后重碑学(1分)

第10题:

帖学


正确答案: ①损崇尚魏晋以下,如钟繇、王义之、颜真卿等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区别于碑学。
②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版本优劣、字迹真伪的一种学问。盛行于清代。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