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谈谈碑学与帖学之争。

题目
问答题
谈谈碑学与帖学之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在他们提倡碑学的同时,都颂碑贬帖,尊魏卑唐,其中尤以康有为更甚,他在《广艺舟双楫》中专列《卑唐》一章,多有矫枉过正、偏激之词,这是书坛都知道的事实。有人就认为:“帖学对于碑学从来并无异见,而碑学则往往一方面自视甚高,一方面又鄙视帖学,诋毁指责极尽其词。”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碑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就明白这种看法显然片面,因为碑学是在和帖学进行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才发展壮大的。清初,碑学处于萌芽阶段,郑簠等人探索用新笔法写汉隶,就遭到了帖学家们的嘲笑,金农、郑板桥等人在碑学上进行探索,更被视为旁门外道,斥之为“怪”。到了清代中叶,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大力推崇北碑,在书坛引起了震动时,帖学界里有人就力攻北碑之陋,认为“所志者,大抵武臣悍卒,或出自诸蕃,而田夫牧隶,约略记之,其书法不参经典,草野粗俗,无足怪者”。当包世臣《艺舟双楫》一书风行于世、碑学大兴之时,帖学为维护其正统地位,竭力对碑学发动攻击,如张之洞作《哀六朝》诗就是一例,诗曰:“古人愿逢舜与尧,今人攘臂学六朝。白昼埋头趍鬼窟,书体诡险文纤佻。上驷未解昭明选,变本妄托安吴包……玉台陋语纨袴斗,造象别字石工雕……政无大小皆有雅,凡物不雅皆为妖。”诗中指名道姓地攻击包世臣,攻击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学术争论的范围。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书出,清政府一禁再禁而禁不住,碑学此时已风靡全国,入缵大统了,这时帖学对碑学的攻击也是达到了“诋毁指责极尽其词”的地步。譬如说吴昌硕写石鼓文是“略无含蓄,村气满纸,篆法扫地尽矣”。说康有为的书法是“杂操各体,意者或欲兼综合各法,核其归,实一法不精……此真一盘杂碎,无法评论”。更有甚者,有人作《论书斥包慎伯、康长素》一文,称包、康两书是“谬种流传,贻误曷极。”并感叹道:“迨夫末季,习尚诡异,经学讲公羊,经济讲魏默深(魏源),文章讲龚定盫(龚自珍),务取乖僻,以炫流俗,先正矩矱,扫地尽矣。长素乘之,以讲书法,于是北碑盛行,南书绝迹,别裁伪体,触目皆是,此书法之厄,亦世道之忧也。”又转讥道:“长素一生,好言变法,区区书法,亦欲求变。”对于这种论书,除了暴露评者的立场是站在保守的封建统治者一边而外,对碑学是没有丝毫打击力,相反说明了碑学的出现.是符合历史前进的步伐,是历史的必然,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以上情况可知,清代的碑学和帖学确实有过一段激烈争论的。追究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书家们审美观的不同才发生争论。而一种书风能取代另一种书风,主要是由于社会审美趣味发生了重大转变造成的结果。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结合碑派代表书家及其作品,谈谈清代碑学书法的共同审美特征。


参考答案:

清代碑派书法的共同的审美特征就是以篆隶书为创作方向,以北碑和无名书字为中心,开辟了一条帖学所不能及的新径。
清代晚期邓石如的篆书作品,在继承二李的同时,以汉碑额上的篆书用笔加以改造,并以长锋羊毫写出富于弹性变化的笔画,运笔流畅刚毅,改变以往只重结构的单调的篆书审美定式,开一代风气。
伊秉绶的篆隶书创作,师法汉碑中雄浑平直一类,用墨浓重如漆,结字宽博拙朴,省去明显的波挑,而以直画代之,并富于篆书笔意,同时强化方折,将汉碑的浑厚拓展到极至。
康有为的书法以行书名世,用笔迟送涩进,沉厚圆浑,结字内紧外松,开合有致,气象浑穆。


第2题:

谈谈碑学与帖学之争。


正确答案: 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在他们提倡碑学的同时,都颂碑贬帖,尊魏卑唐,其中尤以康有为更甚,他在《广艺舟双楫》中专列《卑唐》一章,多有矫枉过正、偏激之词,这是书坛都知道的事实。有人就认为:“帖学对于碑学从来并无异见,而碑学则往往一方面自视甚高,一方面又鄙视帖学,诋毁指责极尽其词。”如果我们详细地了解碑学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就明白这种看法显然片面,因为碑学是在和帖学进行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才发展壮大的。清初,碑学处于萌芽阶段,郑簠等人探索用新笔法写汉隶,就遭到了帖学家们的嘲笑,金农、郑板桥等人在碑学上进行探索,更被视为旁门外道,斥之为“怪”。到了清代中叶,阮元著《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大力推崇北碑,在书坛引起了震动时,帖学界里有人就力攻北碑之陋,认为“所志者,大抵武臣悍卒,或出自诸蕃,而田夫牧隶,约略记之,其书法不参经典,草野粗俗,无足怪者”。当包世臣《艺舟双楫》一书风行于世、碑学大兴之时,帖学为维护其正统地位,竭力对碑学发动攻击,如张之洞作《哀六朝》诗就是一例,诗曰:“古人愿逢舜与尧,今人攘臂学六朝。白昼埋头趍鬼窟,书体诡险文纤佻。上驷未解昭明选,变本妄托安吴包……玉台陋语纨袴斗,造象别字石工雕……政无大小皆有雅,凡物不雅皆为妖。”诗中指名道姓地攻击包世臣,攻击的程度甚至超过了学术争论的范围。当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书出,清政府一禁再禁而禁不住,碑学此时已风靡全国,入缵大统了,这时帖学对碑学的攻击也是达到了“诋毁指责极尽其词”的地步。譬如说吴昌硕写石鼓文是“略无含蓄,村气满纸,篆法扫地尽矣”。说康有为的书法是“杂操各体,意者或欲兼综合各法,核其归,实一法不精……此真一盘杂碎,无法评论”。更有甚者,有人作《论书斥包慎伯、康长素》一文,称包、康两书是“谬种流传,贻误曷极。”并感叹道:“迨夫末季,习尚诡异,经学讲公羊,经济讲魏默深(魏源),文章讲龚定盫(龚自珍),务取乖僻,以炫流俗,先正矩矱,扫地尽矣。长素乘之,以讲书法,于是北碑盛行,南书绝迹,别裁伪体,触目皆是,此书法之厄,亦世道之忧也。”又转讥道:“长素一生,好言变法,区区书法,亦欲求变。”对于这种论书,除了暴露评者的立场是站在保守的封建统治者一边而外,对碑学是没有丝毫打击力,相反说明了碑学的出现.是符合历史前进的步伐,是历史的必然,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从以上情况可知,清代的碑学和帖学确实有过一段激烈争论的。追究其直接原因,主要是由于书家们审美观的不同才发生争论。而一种书风能取代另一种书风,主要是由于社会审美趣味发生了重大转变造成的结果。

第3题:

在礼法之争中,为支持法理派的主张,杨度撰写了()

A.《论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区别》

B.《书劳提学新刑律草案说帖后》

C.《法学盛衰说》

D.《删除律例内重法折》


参考答案:A

第4题:

广义犯罪学和狭义犯罪学之争实质上是犯罪学().

  • A、研究方法之争
  • B、研究目的之争
  • C、研究对象范围之争
  • D、研究手段和形式之争

正确答案:C

第5题:

()是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是在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书体衍变、书法流派以及书法技巧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书学经验论述力倡碑学。

  • A、《南北书派论》
  • B、《广艺舟双楫》
  • C、《艺舟双楫》
  • D、《北碑南帖论》

正确答案:B

第6题:

()是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是在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书体衍变、书法流派以及书法技巧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书学经验论述力倡碑学。

A.《南北书派论》

B.《广艺舟双楫》

C.《艺舟双楫》

D.《北碑南帖论》


参考答案:B

第7题:

范成大是怎样看待帖学、碑学的?


正确答案:范成大认为:学书以观看真迹为好,看真迹能仔细分析其笔势、笔力的先后、轻重、往复的痕迹,掌握其用笔的方法。若只看碑本,则只能看到其点画的形状、位置,观察不到其笔法神气,很难学得精到。范成大,生于宋钦宗靖康元年,卒于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一一二六年——公元一一九三年)。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曾官至四川制置使、资政殿大学士等。是南宋知名的文学家、诗人,于书法亦工。他的书法,用笔学米芾,但笔势圆熟遒丽,生意盎然。有书法真迹《西塞湖渔社图卷跋》传世。

第8题:

清代前期(从顺治到康熙)的书法,基本承传晚明书法大势,帖学继续向前发展,同时预示着碑学的滥觞。()和()是最初具有打破帖学传统意识的,可视为清代碑学的先行者。清代前期书坛呈三系向前发展,表现为:()、()和()。


参考答案:傅山、郑簠,晚明浪漫书风的馀绪、崇董书风、隶书热潮

第9题:

帖学与碑学


正确答案: 书法中的两种习字方法,碑指历代刻碑,立传或传经用,以碑习字称碑学(1分)帖指将碑刻拓印后木刻或石刻再印成字标准成为帖,以帖习字成为帖学(1分)在书法史上,宋代之前重帖学,清代以后重碑学(1分)

第10题:

清代中期(从雍正到嘉庆)的书法,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流转向以碑派为主流的()。以()、()划界,在他们之前的以碑破帖一派,称为“()”,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前碑派主要实践于()、();碑派则再发展出()的大潮。邓石如、伊秉绶的出现与阮元《()》、《()》“二论”的问世,扬碑抑帖,在理论上给北碑予以公开的支持,应视为碑学理论的开山,并成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继“二论”之后,包世臣的《()》进一步扬碑抑帖,对碑学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发展。


正确答案:过渡期,邓石如、阮元,“前碑派”、“碑派”,隶书、篆书,北碑,《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艺舟双楫》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