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在初中物理课上,李老师讲授摩擦力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片段如下。李老师:同学们,大家都玩过滑冰吧,你们是不是发现在普通的

题目
问答题
案例:在初中物理课上,李老师讲授摩擦力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片段如下。李老师:同学们,大家都玩过滑冰吧,你们是不是发现在普通的柏油路上要比在冰上行走要容易的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甲同学:冰上的摩擦力太小,不利于行走。李老师:很好!请坐。乙同学小声说:那为什么穿上溜冰鞋就走得很快,那不是摩擦力更小了吗?李老师:好好听课,不要起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摩擦力。问题:(1)指出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李老师在语文课上,按照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的程序进行教学。这体现了哪一类型的课的结构( )

A.单一课
B.综合课
C.练习课
D.复习课

答案:B
解析:
课的分类,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题干中描述多种任务,所以此题选B。

第2题:

案例:
李老师在进行Flash综合复习课教学时,以“制作北京风景名胜电子相册”为学习总任务,将学生4人分为一组进行小组合作,任务完成后将小组作品上传到教学平台上.由其他小组评价、赏析,然后进行投票,如图l6、图l7所示。最后,李老师分别选取票数最高的、最低的、中间的3件作品与同学们共同进行赏析。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大胆分析评价各作品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此后,李老师对这3件作品进行了点评,并做了适当补充。
接着,李老师请展示了作品的小组根据大家的评价提出进一步改善的方法.如改进排版样式、色彩搭配等。之后,李老师提示同学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如素材选取得当、有独特的设计风格等,鼓励学生大胆创造。


问题:
(1)请分析李老师采用的评价方式,并说明这种评价方式的主要特点。
(2)请分析李老师使用学习平台进行教学评价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答案:
解析:
(1)李老师采用的评价方式包括总结性评价、他人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本节课是一堂Flash综合复习课。是学生学习完相关的Flash知识后通过一个任务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其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Flash的情况。
他人评价:由其他小组进行评价。特点是一般比较严格、慎重。也比较客观,可信度比较高。
定量评价:李老师选取票数最高、最低、中间的3件作品进行评价。特点是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简便化。
定性评价:李老师对3件作品进行了评价,给出优点和改进方向。特点是容易抓住主要矛盾,使被评价者明确改进方向,但是主观随意性强,没有统一标准,评价可能不全面。
(2)题干中的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媒体教学平台,采用自评、互评、他人评价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值得借鉴。满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基本原则:
①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②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③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评价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展开,既要评“教”,更要评“学”,以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合理实施。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及时了解、诊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利于课堂实施,实现课堂既定目标。

第3题:

下面属于陈旧教育观念的教学语言是().

A.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穿越时空隧道感受五十多万年前的动物世界吧

B.听说你们这班学生是最优秀的,希望同学们配合我上好这节课

C.请同学们做评判,听我读的好不好

D.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很出色,与大家合作我很高兴,有机会我会再和大家合作


正确答案:B

第4题:

案例:
在初中物理实验上,李老师用蓝色自来水笔和一杯清水做实验,讲授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李老师:同学们,这是一支蓝色自来水笔,这是一杯清水,老师将蓝墨水滴入清水中。(李老师将蓝墨水滴入清水)
李老师:同学们都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谁说说 甲同学:水的颜色变蓝了。
李老师:很好!水是怎么变蓝的呢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过了一会)乙同学小声说:蓝墨水和清水混合了。李老师:不对,上课注意力要集中!水是逐步变蓝的,同学们要记住,这个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记住了吗
同学们:记住了!
李老师:很好,接下来我们讲分子之间存在力的作用。
问题:(1)指出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10分)
(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20分)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的教学行为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只有“很好”“不对”,没有体现全面性原则,没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还用“上课注意力要集中”等打消学生们的积极性,没有注重激励性原则,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实验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没能体现启发性原则,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没有体现反馈性原则,没有及时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同学们通过反馈的方式取得进步的方法。
(2)改进教学思路:可以采取启发式与探究式相结合,教师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得到最终答案。
具体教学过程改进如下:
教师做演示实验,蓝墨水滴入清水中。将学生分组,分组讨论实验现象。选代表出来回答。生:水的颜色变蓝了。
师:还有别的同学补充一下吗
生:蓝墨水和清水混合了。
师:这些讲的都对,我们观察现象的时候,不要只看到结果,还要多注意过程,谁能再细致的描述一下刚才的现象。
生:哦,蓝墨水慢慢扩散,水逐渐变蓝,颜色变淡。
师:实验现象要从细微之处着眼,同学们做的非常好,现在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一直在做运动。
师:对,分子一直在做无规则运动,蓝色的墨水慢慢扩散到清水中。

第5题:

李老师在进行高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教学时,将踢足球的图片投影到了屏幕上(如图9)。
李老师: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大家看屏幕上踢球的图片。你们能用初中所学的知识,分析踢球前、后足球的运动状态,并得出物理结论吗
(同学们相互交流了起来)
甲同学:踢球前足球不动,踢球后足球就飞了起来,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乙同学:足球被踢就会飞起来,不被踢就不会动,飞起来的足球不一会就会掉下来不动了。
李老师:乙同学,那你能得出什么物理结论呢
乙同学:物体不受力就不会动。
丙同学:老师,足球在空中飞起来那段,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足球还在运动,说明不受力的作用时,物体就会不停地运动下去。
丁同学:不对,球在飞行过程中,受到重力的作用,因此才会运动下去,最后掉下来不动的。
李老师:丁同学分析得很好,球会掉下来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但现在我们不讨论引力的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不讨论引力的作用,球会怎样运动呢
丁同学:可地球不会没有引力呀!
李老师:我们可以假设呀!讨论物理问题是可以假设的,不要在课堂捣乱,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吗
(同学们纷纷翻开物理教材看了起来,课堂很安静)
李老师:大家还有问题吗
(没有同学回应)
李老师:看来大家已经把初中学的物理知识还给你们的老师了。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我们在初中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了吗下面大家看看书上的实验。
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
(2)针对该课堂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


答案:
解析:
(1)课堂伊始教师运用了恰当的教学策略,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具有一个民主、相互争论、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成功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①教师的提问行为方面
教师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较单一,并且提问目标不明确,提出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和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启发性不足,造成问而不答的课堂冷场现象,违背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启发性原则。
②教师的评价行为方面
在丙同学出现错误的物理思维的时候,教师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正;当丁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情理之中的疑问的时候,该教师不仅没有针对学生的疑问给出有效的反馈信息,帮助丙和丁两位同学学习到正确的知识,而且打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行为,违背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性和激励性原则.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
(2)教学思路:本课堂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在于丙和丁两位同学的思路,因此可以先从丙同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具有启发性质的问题修正该同学的思维。例如,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①足球在空中飞行,为什么最终会落到地面上,而不是一直水平直线飞行
②假如当足球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突然撤去了地球给它的向下的作用力,那么足球会怎样运动呢

第6题:

李老师,在静物素描课上,给大家讲解素描知识后,积极示范绘画方法和步骤,并引导学生进行素描绘画练习,最后表扬了优秀的学生作品。李老师的课堂的问题出现在哪?( )。

A.李老师课堂组织完整,没有问题。
B.李老师课堂没有引导学生练习素描。
C.李老师没有带领学生重点欣赏素描作品。
D.只以优秀的作品为评价标准,没有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

答案:D
解析:
D选项,课标中指出,美术课程应不仅依据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而且通过考查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而李老师只以优秀的作品为评价标准,没有注重美术学习表现的评价。综上,D选项正确。
A选项,李老师课堂组织虽然相对,完整,但设置上任有问题,故排除;
B选项,题干中明确了李老师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素描练习了,故排除;
C选项,本堂课以素描技法学习为主要内容,素描作品的欣赏不应为重点教学内容,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项。

第7题:

案例:
初中物理“压强”一课.李老师希望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认识压强,下面是李老师“压强”一课的一段教学实录。
李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例如用手指按压面颊,面颊就会凹陷下去。同学们试一试,用手指和手掌去按压面颊,会感到什么不同。
甲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要痛一些。
乙同学:用手指比用手掌皮肤凹陷得要厉害一些。
李老师:对,这个现象说明用力一样,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哪位同学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丙同学:感觉受力部位不一样。用手指感到指头处的皮肤受力,用手掌感到脸上的骨头受力。李老师:很好。让我们再看这样一个实验。
(李老师拿出一块钢尺和几本教科书。将钢尺架在教科书上)
李老师: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实验。老师先将书本立着放在钢尺上(如图a所示),再将书本横着放在钢尺上(如图b所示).注意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



李老师:请大家说说上面的两种放置方法,钢尺受力的大小相同吗 同学们:相同。
李老师:那钢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 同学们:不同。
李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实验中看出,同样的物体由于放置的方式不同,其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在同学们请看.该物体横放时的面积与竖放时的相比哪个的要大些
同学们:横放时要大一些。
李老师: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越小.产生的
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大,产生的效果越不明显。问题:
(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15分)
(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教学的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15分)


答案:
解析:
(1)该课堂教学片段在提问技能、教学策设置方面,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课堂实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教学内容不完整。李老师只是帮助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而忽视了和压力大小的关系.严重违背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原则。
②没有体现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教学评价原则。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发展的点评,也没有有效的反馈。学生无从而知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
(2)教学方案如下:
一、新课引入
出示图片:(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2)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4)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
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
1.猜想: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生:控制变量法。
2.设计实验: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现在我给你一把钢尺和几本相同的书本.你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
(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 控制什么,如何控制 改变什么,如何改变 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钢尺形变的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钢尺上书本的个数来控制压力:通过书本的横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
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第8题:

李老师在教《落花生》一课时,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该做什么样的人。李老师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

B.讨论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答案:B
解析: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方法。题目中教师让学生各抒己见。就该做哪种类型的人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属于讨论法。

第9题: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上课了,教室很快安静下来。
李老师:同学们,上课了。有谁在游乐场坐过过山车呀
教室里一下活跃了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交流。
李老师:谁来分享一下坐过山车的感受
学生甲:老师,我坐过,感觉风驰电掣,很刺激。
学生乙:老师我也坐过,上去之前害怕极了,老担心会掉下来。
学生丙:老师,我不敢坐,一想到过山车翻滚冲向环形轨道最高点,吓得腿软!
李老师:看来不少同学害怕会掉下来。真的会掉下来吗我们一起做个实验。
李老师拿出了模型。
李老师:同学们,这是老师自己做的模型,这是一个钢球,老师将钢球放在轨道上,大家注意观察钢球是否会掉下来。

李老师将钢球放在高于圆形轨道顶端的轨道上,放手后小球沿轨道滑下。
李老师:钢球从轨道上掉下来了吗
学生:没有。
李老师:老师再做一次。
李老师将钢球放在低于圆形轨道顶端的轨道上。放手后小球沿轨道滑下。
李老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学生甲:钢球还没到达轨道顶端就掉下来了,老师,我再也不敢坐了。
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节课的课题“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
李老师:钢球在什么情况下会掉下来,什么情况下不会掉下来,你们学习了其中的规律后就不会害怕了。
问题:
(1)对李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
(2)以此图为依托设计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小球通过圆环最高点时的受力及运动情况。


答案:
解析:
(1)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生活实例导入、演示实验导人,利用了直观性原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过山车,引发学生积极讨论,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逐步将生活情境转化为物理模型。 在教师角色方面.李老师体现了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李老师采用生活情境中常见的过山车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产生兴趣,进而提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小球什么情况下掉落”,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到本节课的探究过程中。
在课堂气氛方面,李老师营造了一种民主、宽松、平等的课堂气氛,为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自己意见,发挥学生个性奠定了基础。
(2)师: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小球要通过最高点,速度能否为零为什么
生:不能,速度为零小球就会掉下来。
师:速度既然不为零.那么在最高点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呢大家先来做一下受力分析。
生:小球通过最高点,受重力和轨道向内的支持力。
师:如果速度较小的时候呢这两个力是否会发生变化
生:支持力会减小。
师:那支持力减小为零的时候,谁来提供向心力呢
生:只有重力。
师:支持力会不会继续减小呢支持力变成负值的话,轨道给小球的力指向哪
生:力会向外,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师:因此,轨道给小球的力最小为多少
生:为零!
师:我们能算一下此时.小球的速度是多少吗
师:这个速度就是恰好能通过最高点的速度,此时只有重力提供向心力;如果小球速度大于这个速度,小球的向心力将由重力和轨道向内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而且速度越大,轨道向内的支持力越大。

第10题:

案例:
李老师在初中物理“运动与静止”一课的教学中,讲述了运动、静止和参照物的概念后展示了一幅同学在操场跑步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李老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什么场景 小亮:接力跑。
李老师:对。如果我们坐看台上观看比赛那我们会说这些运动员在……小鸣:运动。
李老师:对!运动员在运动,那运动员看我们,他会认为我们也在……小亮:运动。
李老师:很好!
小兰:老师,我认为不对。我们实际上是坐在看台上不运动的,怎么能说我们在运动呢 小亮:书上说了.这种情况在运动员看来,我们就是运动的。
小兰:可我们却是静止的呀……
问题:
(1)针对上述案例,指出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2)分析学生关于“运动与静止”的原有观念对学习的影响。
(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与静止’’的相关物理概念。


答案:
解析:
(1)该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时受到错误的生活观念的影响。
(2)一部分同学比如小亮同学对于“运动与静止”的理解都是正确的,但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兰同学关于“运动和静止”原概念是:相对地球静止的物体就是静止的,相对地球运动的物体就是运动的。事实上,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参考物本身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原有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①正确的物理前概念是物理学习的良好基础和铺垫,其正迁移作用可成为物理概念学习的资源和概念学习的新的增长点,可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体系。②在一些情况下,学生对物理现象、过程、材料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会成为物理学习的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将影响新知识学习,甚至歪曲新知识的意义,变成学习的障碍。
(3)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谁能说出这张图片描述的是什么情景
学生:接力跑。
教师:是的,如果我们坐在看台上观看比赛,这时运动员看我们的话,我们是静止还是运动呢
学生:运动。
教师: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向他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学生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
学生:不同的人看到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教师:要描述物体的运动,就要确定一个标准,先与这个标准相比较再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学习的参照物。
学生:嗯。
请学生列举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物体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教师:那么我们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学生思考问题:
①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运动)
②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③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
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教师: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那么大家再来回答我们之前提出的问题。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