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初中物理“摩擦力”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摩擦力。大家看一下课本什么叫摩擦力。生:

题目
问答题
案例.初中物理“摩擦力”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如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下摩擦力。大家看一下课本什么叫摩擦力。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套产生一种阻力.这种阻力叫作滑动摩擦力。师:大家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摩擦力?生:自行车刹车时会产生摩擦力。师: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哪些呢?(学生不知道)   师:大家看,这是一个粉笔盒,我推它,它滑动的时候会产生摩擦力,要想产生摩擦力是不是得与桌面接触呢?生:是。    师:是不是粉笔盒要压着桌面?生:为什么?师:不压着怎么产生摩擦力?仔细听课!桌面也必须粗糙是不是?生:是。师:这就是摩擦力产生的务件。两个物体要相互接触,接触面要粗糙。问题:(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5分)(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15分)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面是某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摩擦力问题的教学片段。
老师:同学们,大家先看屏幕(图6),谁能说说A、B间的摩擦力有多大

学生甲:不知道力F有没有把A和B拉动。
学生乙:对!如果A、B问没有相对滑动,A、B之间的摩擦力就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就是l0牛。如果A、B之间有相对滑动,那摩擦力就是滑动摩擦力,大小为6牛。
学生丙:没这么简单吧。老师给的好些数据都没用到。
老师:对啦!解物理题首先要认真读题,题中给出的数据都是有用的,哪个数据没用到。解答一定有问题,这是大家要掌握的。下面看老师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问题:
(1)上述片段中教师的教学有什么不妥之处
(2)学生甲、乙、丙的发言反映其物理学习分别存在什么问题
(3)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相关问题。


答案:
解析:
(1)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并没有设置任何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达到成功学习的目的,不妥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提问的引导启发方面:教师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信息,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回答,没有起到一个良好的引导者的角色.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
②评价反馈方面:教师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没有细致分析其出错原因,学生也不能通过教师的反馈信息
获得新的思考,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不高。
(2)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学会学习是每一位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以发展为本”是课堂的根本任务,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会理解和思考,学会掌握和运用,学会分析和归纳,学会探索和
发现,学会质疑和批判,学会合作和分享。三位同学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甲同学缺乏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机械学习的表现。甲同学在题目出现之后,根据自身以往经验,依靠单纯模仿和记忆,不经过思考,直接得出结论“不知道拉力有没有拉动”,对于物理学习中的困难没有正确认识,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
乙同学没有理解静摩擦力的大小,在思考问题时存在思维定势,认为静摩擦力一定等于外力,并没有对于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细致的分析,缺乏对于运动过程的感性认识,对于知识应用不灵活。
丙同学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并没有深人思考,仅仅依靠老师的权威去判断学习的对错,仅仅从“好多数据都没用到”而判断出其他两位同学做法错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
(3)教学片段如下: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针对A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分析出A物体会受到摩擦力.只是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檫力的区别。
师:哪位同学能够将受力分析画在黑板上

师:两位同学的受力分析都很准确,并且力的符号表示也很标准。
师:大家思考一下这里的两个摩擦力有什么关系呢
生3:这里的两个摩擦力是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师:A与B之间会不会发生相对滑动呢

师:通过这道题同学们要知道,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时候,首先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并且根据情况适当选取受力对象,特殊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第2题: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以初中物理“摩擦力”一课为例说明。


答案:
解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索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摩擦力,例如,自行车的前轴、中轴以及后轴,还有脚踏板等处均采用滚珠轴承以减小摩擦力。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力,人们还经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油。自行车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力。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脚踏板套、闸把套等;还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止。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捏紧车闸,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等。

第3题:

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所产生的摩擦力叫()。

A、静摩擦力

B、滑动摩擦力

C、滚动摩擦力

D、静摩擦力或滚动摩擦力


参考答案:A

第4题:

简述什么叫滑动摩擦力?


正确答案: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接触面间有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物体相对滑动的力,这种阻力就称为滑动摩擦力。

第5题:

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下面是一节物理课“摩擦力”的教学实录(摘要):
一、新课导入
师:这节课我给大家带来几条小泥鳅,长得虽然不好看但却很有趣。哪个同学能帮我抓出来呢?(三名同学都没有抓住)
师:想一想,为什么泥鳅这么难抓啊?(同学们议论纷纷)
(接着教师又拿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
师:如果老师要参加100米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同学们又热烈讨论)
师:大家看个小实验(课件演示):让毛刷从平面上刷过,你观察到什么?
众生:毛刷向右刷过刷毛向左倾斜,说明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师小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二、深化学习
师: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几个因素有关呢?请大家用手正向和反向摸狗尾巴草,看有什么不同感受?再看播放的视频,然后讨论。(视频显示:在光滑的和在粗糙的地面上拉着大小及重量不同的物体,弹簧秤测试出各自的摩擦力)
众生:(广泛争论后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三、知识应用
师:摩擦力对我们的生活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我们如何利用或克服摩擦力?
众生: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下雪天,路滑,撒些炉灰增加摩擦力防滑;拿起一个杯子,靠的就是手与杯子之间的摩擦力……机器零件之间的摩擦是有害的,加润滑油可以减少摩擦力……
四、布置作业
请发现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提出利用或克服摩擦力的措施和建议。
[问题]请运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理论,对该物理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


答案:
解析:
该教师较好地遵循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依据学生掌握知识需要经过的四个阶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感知阶段:教师通过让学生抓小泥鳅,又通过比较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鞋,还通过实际体验抓摸狗尾巴草,观看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2)理解阶段:教师通过讲授和演示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力的定义以及影响因素,使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了摩擦力的原理。
(3)巩固阶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摩擦力的利与弊,使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并以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巩固了所学内容。
(4)运用阶段: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有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6题:

案例:
下面是某位老师对一道习题的讲解。
水平地面上有一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质量为m的小物块在水平恒定推力F作用下静止在斜面上,则斜面对小物块的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如何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它们的方向怎么判断
学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和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教师:对,大家判断一下这个题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1:我认为摩擦力方向向上,因为物块有向下滑动的趋势。
学生2:不对,我认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向下,物块有向上滑动的趋势。
教师:你们说的都不对,这个题没那么简单,大家再想想。
学生:我们应该先对物块受力分析。
教师:对,可以先受力分析再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学生:恩。
问题:
(1)简要评述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
(2)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答案:
解析:
(1)该教师基本上贯彻了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但忽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采取启发式的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没有为学生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
(2)教师:我们已经学习过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它们的方向怎么判断呢
学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和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教师:这道题让我们求解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首先我们要做什么
学生:受力分析。
教师:对,但是我们还要看物块的运动状态是什么
学生:静止状态。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物块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合力为零。
学生:嗯,把力进行分解就可以判断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了。
教师:对,大家按照刚才的分析再看一下物块的运动趋势到底是向下还是向上,还是都有可能。
学生:嗯。

第7题:

初中物理《滑动摩擦力》
一、考题回顾



答案:
解析: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一组视频:足球在草地上滚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男生拖动一袋大米非常吃力;超市里用推车可以推动很多商品。



2.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中,为什么最后足球会静止?为什么移动大米那么费力?用推车推动重物比较容易?这些现象都与什么有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其中道理,导入新课《摩擦力》。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活动体验
增强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参与以下两个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1)将手掌用力压在桌面上,并在其上滑动,体会桌面对手的前进有什么影响?
(2)将牙刷刷毛直立在课桌的表面,用力推动或拉动牙刷,观察刷毛弯曲的方向与牙刷运动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3)学生分享交流实验的体验。教师指明手掌和牙刷运动时受到的阻碍就是滑动摩擦力。
2.学生讨论
(1)讨论思考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以及什么是滑动摩擦力;
(2)学生分为两人小组,5min时间讨论这个问题,教师巡视给出点拨指导,之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师生总结滑动摩擦力的相关概念。
3.归纳总结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手掌与桌面、牙刷刷毛与桌面间有相互接触),当它们相对滑动时(相对桌面向前或向后移动),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4.深化概念
(1)回顾之前学习的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引领学生思考回答:
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哪儿? →滑动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补充说明肉眼看起来光滑的两个面,在显微镜下观测也是凸凹不平的,当相对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摩擦力。
(四)巩固提高
1.概念应用
解释为什么运动的足球在草地上会越来越慢,最后停止?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是什么?用图示表示。
你还能举出其他的生活中的事例吗?
2.例题讲解
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一切摩擦,那么下列哪一现象不会发生( )
A.吃饭时,饭将从我们的嘴里滑掉 B.人将寸步难行
C.不能用螺钉螺母固定工件 D.物体将远离地球而去
(五)小结作业
1.教师引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摩擦力有怎样的认识。
2.回家试验,能不能只用筷子接触,成功提起杯子里面装的米?第二天交流实验的体会,和成功的秘诀。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初中高中都有摩擦力,你能说明初中高中学习摩擦力的不同之处吗?
【参考答案】
本《摩擦力》在初中和高中都有学习,但是学习和难度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初中教材中学习的摩擦力更侧重于对摩擦力形成一种初步感知。本节由“摩擦力”和“摩擦力的利用和防止”两部分组成,需要达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根据生活体验认识摩擦力,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即可。教学的重点是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但涉及的问题难度不高。
高中的摩擦力会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定义,在初中所学的基础上既需要区分静摩擦和滑动摩擦,也需要计算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重点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会计算其大小会判断其方向。难度加大,层次更加深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2.本节课重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及理解。
难点:摩擦力的方向即阻碍相对运动的方向。

第8题:

下面是有关初中物理某教材“关于探究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任务:(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一个体现学生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案。


答案:
解析:
(1)摩擦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之一。摩擦力的测量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同时,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是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整个力学的基础。
(2)①新课引入,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用力将木块推出,但是速度减慢最后停止来引出摩擦力的概念。进而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请说明你的猜想。
②演示实验,猜想假设
教师将长木板抬高,将火柴盒侧放和平放,观察运动情况。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教师将相同接触面积的木块和火柴盒放在长木板上,观察运动情况。
学生猜想: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也可能和接触面受到的压力有关。
师: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可能和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每个因素对摩擦力的影响,用什么研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③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师:怎样改变小木块的压力大小呢
生:可以在木块上放砝码。
师:用什么工具测量摩擦力 怎么测
生: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木块匀速运动,这样测的就是摩擦力的大小。.
④学生利用手中的器材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物理规律,适当地进行引导。⑤学生讨论得出实验的结论。继续追问如何改变木块的粗糙程度和接触面积等。
⑥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第9题:

案例:在初中物理课上,李老师讲授摩擦力这节课的一个教学片段如下。李老师:同学们,大家都玩过滑冰吧,你们是不是发现在普通的柏油路上要比在冰上行走要容易的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甲同学:冰上的摩擦力太小,不利于行走。李老师:很好!请坐。乙同学小声说:那为什么穿上溜冰鞋就走得很快,那不是摩擦力更小了吗?李老师:好好听课,不要起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摩擦力。问题:(1)指出上面教学片段中,教师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说明理由。(2)针对上述教学片段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后的教学思路。


正确答案: (1)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采用了和同学们生活相关的例子来导入新课,符合课改理念和新课程标准.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评价太简单,对于回答正确的甲同学,老师的评价仅仅是很好,不能很好地起到鼓励和激发其学习动机的作用。二是对于学生乙的回答,教师归结于起哄,对其回答不予理睬是不合适的,物理本来就是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一个学生有这样的疑问,可能就代表有一部分学生都有这样的疑惑。况且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老师需要引导学生解决和理解。
(2)对于评价方面,不要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好、很好、非常好、很正确等等的词语,这些词语刚开始用还会让学生感到满意和自豪,当用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会对学生有任何的激励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在评价学生时,结合实际问题再具体一些,例如,这个同学很善于观察和思考身边的问题,或者说这个同学很努力,已经提前预习和查阅了相关知识,值得其他同学学习。

第10题:

下面为某校老师教授“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片段: 环节一:举例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环节二:等比数列概念的理解 环节三:类比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环节四:学生自学例题并做练习 环节五: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剩余5分钟) 师:好了,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知识就到这里,接下来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静静地回想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同时还存在哪些疑问? 师: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的收获,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甲:我这节课收获很大,首先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列是等比数列,其次懂得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 师:很好!这位同学收获确实很大啊!还有其他同学愿意分享自己的收获吗? 生乙:我还学会了用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师:不错。还有吗? 生丙:学习了这节课,我学会了数学的类比思想,类比等差数列的知识来学习等比数列的知识。 师:很好!从这几位同学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你们都有认真总结过这节课的知识!最后,课后研究作业是“报纸折叠38次的故事”,希望大家能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理解一下这位数学家所说的话是否有他的道理?为什么? 请你结合上述教学过程,分析一下这样的课堂小结有哪些优点或可改进的地方。


正确答案: 从这位老师能够留出5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课堂小结,足见对课堂小结的重视程度。从小结内容上看,一方面,这位老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同时还存在什么疑问。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反思所学的内容,并口述出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学生只有在脑海里思考整理所学内容,才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学生对所学加深了印象的同时,又为老师提供了信息:哪些是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哪些是这节课没处理好的地方,都为课后或下节课的设计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在课程最后让学生思考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的话:“你如果能将一张报纸对折38次,我就能顺着它在今晚上爬上月球。”以数学家的一句话结尾,可以丰富学生的数学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用所学知识理解这句话,也让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又为后面等比数列求和埋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一个突出的数学思想是转化与化归中的类比数学思想。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通项公项的推导都是类比等差数列得到的,那么在课堂小结时,也可以告诉学生,等比数列也有着与等差数列类似的性质,请学生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测等比数列会有什么性质,让他们举例说明或者证明,为下一节课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准备,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发现不是数学家的任务,不是遥不可及的,学生也可通过观察、归纳、猜想、证明,发现数学规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