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序列反应时范式。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序列反应时范式。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尼森和比勒姆于1987年提出的。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键,每次呈现一个视觉刺激,被试按相应键尽快予以反应,该刺激随即消失,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出现下一个视觉刺激。而SRT的特点在于,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在尼森和比勒姆的实验中,屏幕上从左到右的四个位置依次被设定为位置1、2、3、4,每个位置都对应着一个按键。视觉刺激是一个星状图形,并按固定的位置序列呈现。在实验前,被试只被告知将要进行的是反应时测试,他们不知道在任务中刺激是按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主试会在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的情况下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之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序列反应时范式是用以内隐学习的重要范式之一。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序列反应时(serialreactiontimE,SRT)范式是尼森和比勒姆于1987年提出的。()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下列以反应时为指标的实验方法中,()是斯滕伯格首先在心理学中加以应用的。

A、移动窗口范式

B、开窗实验

C、相加因素法实验

D、相减反应时实验


正确答案:C

第3题:

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外显学习研究中的一种方法。()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证明(  )的存在

A.内隐社会认知
B.阈下知觉
C.序列学习
D.内隐学习

答案:D
解析:

第5题:

下面选项中属于反应时测量范式的有

A.空间线索范式
B.加工分离程序
C.移动窗口范式
D.注意追踪范式

答案:A,C,D
解析:
常用的反应时测量范式有空间线索范式、注意线索范式、移动窗口范式、注意追踪范式、目标融合范式、启动范式、复合刺激范式等。加工分离程序是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其因变量指标是再认测验的成绩。

第6题:

简述范式及其级别。


参考答案:范式表示的是关系模式的规范化程序。共分六个级别,分别1NF,2 NF,3 NF,BCNF,4 NF,5 NF。

第7题:

下列选项中,通常用于研究错误记忆的范式有

A.DRM范式
B.K/R范式
C.点探测范式
D.序列反应时范式

答案:A,B
解析:
错误记忆的研宄范式包括:集中联想程序范式(又叫做DRM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类别联想程序范式.KK范式以及错误联接范式等。B项中的K/R范式在错误记忆以及其他的记忆研究中也经常使用。

第8题:

反应时技术有了哪些发展?

A、注意线索范式

B、注意追踪范式

C、空间线索技术

D、序列反应时范式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有

A.人工语法范式
B.序列学习范式
C.复杂系统控制范式
D.信号检测范式

答案:A,B,C,D
解析:
内隐学习的研究范式包括人工语法范式、序列学习范式、复杂系统控制范式和信号检测范式。其中,人工语法范式是内隐学习最早和最重要的研究范式。

第10题:

什么是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分析法?举例说明它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式。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加数法是加因素法的简称。1969年,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这是加因素法的一个基本前提。加因素法的采用是在假定这个前提成立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在加因素法反应时间的实验中,研究者通常认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
(2)加因素法的典型实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斯腾伯格在《反应时间实验揭示的心理过程》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加因素法反应时实验和用此方法所做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实验。在斯腾伯格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呈现一个数字(测试项目)请被试判定其是否为刚才识记过的,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提取以及提取所需的时间(反应时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二择一反应)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我们可从四个阶段对发现四个独立因素的实验逐一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改变测试刺激的质量,发现对一个残缺、模糊的刺激进行编码比对一个完整、清晰的刺激所花的时间更长,而且该因素对不同大小记忆表的影响相似,即不管记忆表的大小是多少,残缺、模糊的刺激总比完整、清晰的刺激反应时要长,这表明系列比较阶段之前存在一个独立的编码阶段。第二阶段,改变记忆表中项目的数量,得出记忆表大小与反应时间之间的线性关系,证实了系列比较阶段的存在。第三阶段,分别计算Y反应(肯定反应)与N反应(否定反应),发现对不同大小的记忆表,都是N反应时长于Y反应时,表明了两种决定阶段的存在,即在系列比较之后,有一个被试选择反应种类的阶段,而且产生N反应比产生Y反应难。第四阶段,改变某一种类反应(Y或N)的出现频率,发现对两类反应产生同样的影响,即提高任一类反应的出现频率,都会使这类反应的组织更为容易,从而使反应时下降,表明反应选择之后存在一个独立的反应组织阶段。根据实验中发现的这四个独立因素,含相应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斯腾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按照斯腾伯格的看法,测试项目的质量对刺激编码阶段起作用,识记项目的数量对顺序比较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对决策阶段起作用,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对反应组织阶段起作用:从短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包括测试项目的编码、顺序比较、决策和反应组织等四个依次进行的加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