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题目
问答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
(1)过渡性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品德。这种过渡性在总体上表现为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四个方面,且这种过渡较为平稳,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而具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等品德结构也出现转折或质的飞跃。小学儿童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察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判断上,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景所制约。道德情感方面,小学儿童从直觉的或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渐过渡到抽象的、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需具体的道德情境和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形象的支撑。这一阶段情感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即这种情感往往是由祖国的具体事物,如山河、大熊猫所引发,情感比较单纯。之后到初中阶段逐渐摆脱对具体形象的依赖。
(2)协调性
小学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的关键发展年龄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它们的发展具有协调性的特点。这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知与行、知与情、情与行以及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约束的基本一致上。
第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协调。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相称的。一般来说,小学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伴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和道德认知的逐渐加深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小学儿童逐渐具备自觉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第二,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协调。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继续提高,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维护和坚持道德标准的内在力量,一旦觉察自己的观念与道德标准不相符,甚至在没有外在行动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自己的念头或想法有违道德准则而感到内疚,并可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协调。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紧密联系,互相协调。积极的道德情感跟更容易使我们产生亲社会、助人、利他等道德为。
第四,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协调。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讲,道德最初是一种外在于个体的规则要求,个体接受这种外在的道德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被称为道德内化,它是个体品德发展问题的核心机制。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道德的内化,表现为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一致,并产生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实际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第2题: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既具有一般中小学生的普遍共性,又因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而表现出其独特的一面。
共性方面:和大多数初中生一样,在农村初中生身上同样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例如:他们认同责任感,但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有较高的社会公德价值取向,却不能良好地遵守社会公德习惯;有较好的集体价值观,但在行动上重实惠、讲实利;认同诚信的价值理念,但却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这种知行脱节是初中生品德心理所共有的动荡性以及伦理道德不成熟性的具体表现。
独特性方面:农村学生也有着独特的品德心理特点,其对生活伦理的高度认同就是一个典型方面。农村传统的伦理观念将婚姻、家庭看得十分重要,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青少年将自觉恪守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大多数农村学生认为离婚时一件很不道德的事情。同时,也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广大农村学生甚至具备某些城市学生所不及的鲜明而优秀的道德品质。在道德情境应对策略上,农村学生的应对策略相比城市和私立学校的学生更为积极,他们会选择自主设法解决问题或是需求社会支持来面对新的道德应激。

第3题:

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第4题:

小学生兴趣发展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1、由直接兴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
3、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

第5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
(1)过渡性
小学阶段的品德是过渡性品德。这种过渡性在总体上表现为从习俗水平向原则水平过渡、从依附性向自觉性过渡、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过渡、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四个方面,且这种过渡较为平稳,冲突性和动荡性较少。而具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等品德结构也出现转折或质的飞跃。小学儿童道德认知表现出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发展的趋势:在道德概念的理解上,小学儿童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但具体性、概括性较差;在道德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的效果到比较全面地考察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但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在道德判断上,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所制约,但在很多情况下,判断道德行为还不能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缺乏道德信念,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景所制约。道德情感方面,小学儿童从直觉的或与形象相联系的道德情感体验逐渐过渡到抽象的、与道德信念相联系的情感体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需具体的道德情境和有道德意义的人或事物形象的支撑。这一阶段情感的基本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即这种情感往往是由祖国的具体事物,如山河、大熊猫所引发,情感比较单纯。之后到初中阶段逐渐摆脱对具体形象的依赖。
(2)协调性
小学儿童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的关键发展年龄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它们的发展具有协调性的特点。这种协调性主要表现在知与行、知与情、情与行以及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约束的基本一致上。
第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协调。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认知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相称的。一般来说,小学儿童逐步形成系统的道德认知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并且,伴随着儿童思维水平的发展和道德认知的逐渐加深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加强,小学儿童逐渐具备自觉运用道德认知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能力。
第二,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相协调。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继续提高,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维护和坚持道德标准的内在力量,一旦觉察自己的观念与道德标准不相符,甚至在没有外在行动或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也会因为自己的念头或想法有违道德准则而感到内疚,并可能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第三,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协调。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紧密联系,互相协调。积极的道德情感跟更容易使我们产生亲社会、助人、利他等道德为。
第四,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协调。从个体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讲,道德最初是一种外在于个体的规则要求,个体接受这种外在的道德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被称为道德内化,它是个体品德发展问题的核心机制。小学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道德的内化,表现为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一致,并产生与之相应的情感体验和实际行为。

第6题: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综合有关研究及理论,可以将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总体来看,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第7题:

简述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
(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
(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

第8题:

下面不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的是 ( )

A.易变性

B.稳定性

C.可塑性

D.摇摆性


正确答案:B

第9题:

高中生品德发展有何特点?


正确答案: 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动荡,高中生的思维发展进入成熟期,社会性发展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都为高中生道德心理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由此体现出其伦理道德的成熟性。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
所谓独立性,即皮亚杰的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照自己道德动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的要求。以认知的进一步完善为基础,高中阶段个体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转化为理论型,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其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主客观辨证统一,自我控制能力也日益增强。这就意味着14、15岁以后的青年有能力以内部的道德准则来独立、自觉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另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获得高度的发展,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因此强烈希望能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但是与初中时的自我中心、偏执不同,高中生由于辩证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这种独立性要求能建立在与成人和谐相处的基础之上。
(2)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居重要的位置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
道德信念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紧密相联,并受到它们的支持。当个体步入青年期,一个重要的发展课题就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此时的青少年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追求有意义的人生”等一系列问题。在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青少年的道德信念逐渐确立并日趋成为道德动机的重要成分,这就使得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行为上的具体体现,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新阶段。
(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的明显化
从青少年开始,反省性、监控性的品德特点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这与高中生元认知的发展有关,即抽象逻辑思维已具备充分的预计性、内省性、监控性;另一方面得益于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诸成分的高度发展。自我意识在品德心理中日渐明显的监控、调节作用既是道德行为自我强化的基础,也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手段。 (4)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随着品德心理中独立性、自觉性、反省性、监控性特点的显现以及道德信念的坚定,高中生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一些研究发现,在三年的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变化并不大,改变行为习惯的可塑性较小。有学者据此提出,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已不再是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时高中生的行为更多地是受自己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道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通过与高中生进行比较深刻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论探讨,使他们自觉对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   
(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   
世界观的形成,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与道德品质密切联系着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人格、品德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青年初期是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这种世界观的形成过程既受主体道德伦理所制约,又赋予其道德伦理以哲学基础,这样,高中生的品德心理发展就与他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保持一致。   
(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   
一旦进入伦理道德的成熟期,高中生的品德心理结构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系统。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不仅能按自己的准则独立、自觉地对道德规范进行定向、对道德行为进行调节,而且可以通过更加稳定的人格特质(如同情、敌意等)而产生各种道德的或不道德的行为。   
2)在具体道德环境中,能以原有的品德结构对这个环境作出不同程度的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个体已有的品德结构之中。这个同化程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强。   
3)能作出道德策略,道德策略的采取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关。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在面对不利道德事件(如财产损坏、人身伤害、声誉损害)时更愿意采取自主设法解决的应对策略;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多人选择寻求帮助的策略。   
4)能具体地将道德计划转化为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并通过行为所产生的效果达到自己的道德目的。   
5)随着青少年的反馈信息的扩大、元认知的发展及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能够根据各种反馈信息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之满足道德需要。总之,进入伦理道德阶段后,高中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日趋完善

第10题:

小学生意志发展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1、意志行动动机和目的发展的特点;
2、意志行动任务的决定与执行的特点;
3、意志品质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