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行草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明末行草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的作用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印章在书法艺术品中,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和书法作品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据考证,印章进入书法作品当是宋朝以后的事情,到清朝,印章才成了书画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明清以来,书画家们都非常重视书画作品上的用印。由于不少书法家同时又是篆刻家,他们用的印多是自己根据书法的内容而随时刻镌的。在书法作品的恰当位置上钤印适当的鲜红的印章,如同画龙点睛一样,会顿时使书法作品鲜亮、精神起来,益发招人慕爱。
书法用印虽无定格,却也不能乱来。其一,因印章色泽鲜明突出,故其大小一般不能大于题款的字,亦不可过小。其占据的空间亦不能和正文或题款相同,位置一般不要并列,否则就会喧宾夺主或导之视觉上偏沉的感觉。印文(阳文,亦称朱文;阴文,亦称白文)的选择,钤印的多少,以及印泥的色泽、质地都应根据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需要而设置。如用两方印,则应一方朱文,一方白文,白文在上,朱印在下为好。印章的内容有名、号印和闲章,闲章内容不一,以有一定的思想情调和特定内涵为好。
闲章不宜多用,应以与书法作品内容相并联为好。如在题款中有年号的,“八十年代”之类的印章即不可钤用。印泥的颜色一般以朱红、朱磦为好,质地亦需讲究,要选用色泽鲜明、不走油退色的书画印泥。一般办公印泥色泽灰暗走油退色,不宜在书法作品中使用。

第2题:

“颠张狂素”的草书成就和对书法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东汉张芝“一笔书”今草大行于世以后,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到唐代,绵延不断,草书艺术的发展一直以今草的形式为主体。唐代草书,初唐有孙过庭,其草得二王法,米芾说他的《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孙过庭的草书,虽然“运笔烂熟,而中藏轨法”,终未脱二王法规。此外有贺知章,善草隶书,“笔力遒劲,风尚高远”,直承王羲之传统而又带唐人气质,在盛唐与张旭齐名。诗人李白亦善草书,今有《上阳台》墨迹传世。诗人杜牧行草书《张好好诗》墨迹,深得六朝风韵,亦是唐书佳品。唐代在草书上有创造性的书家当推盛唐张旭和中唐怀素。张旭草书继二王,上朔张芝而有明显的独创性,其书奔放不羁,纵笔如兔起鹘落,一气贯注,有“急雨旋风”之势。再加上他那至情至性的作为,如杜甫诗所说:“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世称“张颠”,他的草书被称“狂草”,是唐代今草新的表现形式。晚于张旭的怀素,由颜真卿和邬彤而得张旭草法,他的草书如风,奇幻变化,舒展自如,飘逸自然,用笔有“风趋电疾”之势,世称“狂素”。怀素草书以狂继颠,能学善变,历史上称为“颠张狂素”。黄庭坚评曰:“此二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肯定了张旭、怀素在草书上的成就。
张旭字伯高,生卒年不详,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曾宦游京兆(长安),官右率府长史,以书法名世,人称“张长史”。他的草书很受推崇,唐书本传说:“后人论书,欧、虞、褚、陆,皆有异论,至旭无非短者”,张旭草书与李白诗歌、裴旻将军的剑舞号称三绝,杜甫诗里已称他为“草圣”。据传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他这种疏放不羁的性格情态及其草书“立性颠逸”的体性,可能就是他得名“张颠”的原因。
张旭楷法学自舅父陆彦远(陆柬之之子),出于二王系统,楷书有《尚书省郎官石记序》传世,楷法精研,应规入钜,深受欧、虞影响,黄庭坚评此碑说:“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但终未脱二王及欧、虞以来的规范,变古创新之处不明显。张旭书艺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草书上。目前传为他的草书作品有《肚痛帖》、《千字文》、《古诗四帖》等,韩愈说:“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犹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由此可见,张旭草书新风的创造是基于他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认,他曾自言“见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其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远取诸物而近取诸身,将天地万物的情势与自身的主观情态融为一体,任情恣性而寄寓点画,铸就了他飞动豪荡的“狂草”表现形式和风格,创造了独特的草书艺术形象。张旭草书艺术丰富了笔法的表现力,他直接影响颜真卿的书法变革,对推动唐代书艺发展有杰出的贡献。传为他的《古诗四帖》是狂草的代表作,用笔内擫外拓千变万化,刚柔相济,擒纵结合,沉劲雄迈无拘无束,连绵萦逥而又节奏鲜明,线条变化的形态极为丰富,“如神虯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海岳书评》)以抽象的点画线条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的豪宕而欢悦的思想感情。张旭草书既有“急雨旋风”之势,又法则严谨。颜真卿曾说:“张长史虽恣性颠佚,而书法极入规矩也。”可谓“纵心而不逾规矩,妄行而蹈乎大方”(《东观余论》)与那些根底薄弱功力浅陋而靠猖獗作态之书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张旭之所以受历代书家推崇,以草书“终其身而名后世”的重要原因。
怀素草书体势兼备,用笔狂纵纯任自然,狂中有法,“虽驰骋绳墨外,而逥旋进退,莫不中节”。目前怀素草书墨迹传世有三件:《论书帖》规模二王草法,“出规入矩,绝狂怪之形”。由此帖可见怀素曾入窥二王草书传统,这是怀素草书的源头之一。他的《苦笋帖》和《自叙帖》,则多匠心独运,纵横驰骋,属于“以狂继颠”富于创造性的一类。这类书作多“有春蚓秋蛇之意,变化不可端倪”。(《平生壮观》)可谓平正一路的质变。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文透露了这类作品的来历:“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除了传统之外,大自然瞬息万变的启示是怀素草书脱化出来的关键,《苦笋帖》用笔如游丝枭空,飞动圆转。而他的《自叙帖》则由从容不迫舒缓飘逸进入风趋电疾,瞬息万变,触笔生象而又层出不穷之境。全篇节奏生动活泼,确有夏云奇峰的奇姿异态。怀素草书与张旭草书相比,各具特色,黄庭坚说:“怀素草书,暮年乃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一代草书之冠冕也。”在我国草书发展史上,张旭、怀素是两颗灿烂的明星,他们在草书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给中国书法史增添了光彩。

第3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它在书法史上地位如何?


参考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回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第4题:

在中国的书法史上草书数量是最多的。


正确答案:错误

第5题:

明末行草书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内部有较为明显的变化,从明代中期开始,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农业和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促使封建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再加上明清之际改朝换代所带来的各种矛盾,更加剧了这种变化。思想界和文学艺术界出现活跃的局面,流派纷争,墨守陈规与法古出新的对立较前更为鲜明。在书法上,以张端图、黄道周、王铎、倪元路、傅山等为代表,他们继明中期以来徐渭、祝允明、陈道复等奔放的书风,纵笔取势,形成沉郁苍劲和怪伟奇杰的特征,如“黄石斋(道周)之崖岸,倪鸿宝(元路)之萧逸,王觉斯(铎)之腾掷。明之后劲,终当属此数公,玄宰实未能迈之也”。(马宗霍《书林藻鉴》)在盛行书坛的董其昌雅逸明秀书风之外另辟蹊径,别开刚健新风,起到震撼流俗萎靡书风的历史作用。这些书家虽有的活动到清代初年,但主要活动年代和书法风格当属明末风范。
王铎(1592——1652)字觉斯,河南孟津人,人称王孟津。在明末清初法古出新的诸家中书法成就突出,黄道周说:“行草近推王觉斯。”但因他以明末重臣而降清,人品受到非议,书艺名声受到影响。王铎书宗魏晋,法二王,规模唐李邕、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和宋代米芾,功力深厚,出新而能自抒胸臆。王铎书“诸体悉备”,楷书法钟繇,大楷笔力遒健,体势宽博雄强,得力于颜、柳最多;小楷高古典雅,清劲朴厚;“行草宗山阴父子”,又融入米芾笔法,飞腾跳掷,险劲沉着。从他留传下来的《拟山园帖》、《琅华馆帖》以及大量原迹来看,行草书作最多,成就也最高。黄道周说他“五十自化”,壮年亦进入书法的最高境界。明末行草书多纵笔取势,强调异态,王铎能于纵中求敛。尝自言:“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将法古与自由探索相结合;放纵与收敛相辅相成,这是他的特殊方法。再者王铎又是善隶的书家,他的书法“纵而能敛”有得于隶书的功底。所以他的行、草书能动中有节,跳掷顿错有迹象可寻。即有古典式的严谨功力,又有浪漫式的放纵和激情;即能造险又能破险;势巧形密,于奇伟险绝中纵横牵掣,使整体显得平衡;于勾连盘环中见苍郁雄畅,参差错落中见凝重健劲,而气脉连贯。章法如“雨夹雪”,纵横开合,逸迈多情,线条刚健跌宕,流出个性风彩,在明末清初诸家中独标风神。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博学多能,著述宏富,是明末清初很有民族气节的思想家,医道高超的医学家,兼善书画。他的学问志节很为人称道。傅山在书学上主张“作字先作人”,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故极为赞尝颜真卿的忠义大节和雄厚的书风,贬斥赵孟頫的为人,恶赵书的浅俗无骨。又针对董其昌“书画只在巧妙二字”提出他的书学观:“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提倡自然天趣之妙,大巧若拙之美。对于扭转萎靡柔媚的书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贡献。傅山是位诸体皆备的书家,“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隶体奇古”,“正,行、草大小悉佳”。他的书作有深厚的功底,又能自抒胸臆。小楷高古朴质,得钟、王神理,颜体真谛,行书秀逸清健,既有魏晋风度,又有颜柳气概。草书多正锋,刚柔相济,写得很开放,任情恣性,荡漾恣肆而不坏法度,显出宕逸浑脱的气质,不同凡响。傅山草书在明末清初独具风彩。
明末清初的时代造就了这几位书家,他们的书艺大多出入魏、晋、唐、宋,但能不为陈规所束,法古有深厚的功力,出新而能独标风骨,自抒胸臆。他们的书作感情色彩较为激跃,能在恣肆异态中表露个性风彩,情意豪宕而不失法度节律。虽然成就有高下,但已渐成突破“二王”温雅书风范围的趋势,为后代的创新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其影响直至今日,在中国书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第6题:

草书创于什么时候?“章草”与“今草”有什么不同?张芝对书法艺术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正确答案: 草书是怎么出现的,东汉赵壹《非草书》说:“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这篇批评当时草书的文章,揭示了人们为事急所迫,在“临事从宜”追求汉字简易写法的基础上出现草书的事实。篆书的草写就成了草篆(即古隶),化圆转为平直,后来发展成汉隶,再增加波磔起伏就成了八分书。由古隶向汉隶衍化时的西汉前期的简书,如《天汉三年简》、《始元二年简》,已有篆、隶、草相杂的现象。西汉宣帝时的《神爵三年简》和成帝时的《阳朔元年简》已出现比较成熟的草字,有人认为这就是纯然的章草字(见侯镜昶《论西汉书艺》)。此时正是汉隶向八分书衍化,八分书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由此可见八分书形成的同时,草书也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这时的草书,单体字的笔法有简易而疾速之势,这是“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所形成的新书体,已有钩连曲折的特征。东汉简书里已有章草书体的,如光武帝《建初十一年简》,明帝《永平十一年简》等。这说明新兴的章草书是汉代下层书人在长期实用过程中形成创造出来的,它是时代的产物,并非是圣人和少数几位书家所为,正如卫恒所说:“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根据史书,汉代善写章草的书家有杜度、崔瑗、崔寔等,历史上有章草创于史游说、杜度说、章帝说等等说法,虽然与实际不符,但是像杜、崔这些书家在当时以草书著称则是事实,他们在草书发展上所作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草书应用之初,虽有章草之实而无章草之名,定“章草”称,如张怀瓘《书断》说:“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可能有一定根据。但历来说法不止于此。汉晋之际写章草的名家有杜度、崔瑗、崔寔、张芝、罗晖、赵袭、卫凯、皇象、索靖等。杜度、崔瑗、崔寔等的章草书,目前没有原迹留传。张芝《秋凉帖》,吴皇象《急就章》,晋王羲之《豹奴帖》,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等,大约皆出自唐人摹写,不足为据。根据与他们同时代的有章草书的简书来看,那时的章草书圆笔多于方笔,有明显的波磔笔势,字与字不连缀,成为“字字区别”的独立状态。章草书的书写要“章务检而便”,不像今草那样放纵而多回旋。因章草带波磔,所以书写时重在“运其指”(索靖《草书势》),与今草在书写上也有很大区别。
草书发展到张芝,也是由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时期。张芝对草书下过很大功夫,“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书断》)这是作为艺术家沉浸于书法艺术的生动写照,因此成为书学史上的美谈。按赵壹说草书的本意是“临事从宜”,但到张芝时,他书写草书的经验之谈却是“匆匆不暇草书”,作为艺术的创造,张芝的经验是合乎艺术创作规律的。但在当时却受到非难。东汉辞赋家赵壹《非草书》认为“草本易而速”,到杜度、崔瑗和张芝之时,草书“反难而迟”了。而且社会上兴起了“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的现象。赵壹非草书,反映了草书由单纯的实用性向艺术性转化的社会现实。

第7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8题:

钟繇的书法成就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参考答案:

钟繇,字元常,书法师从刘德升,又学习曹喜、蔡邕而出新体——楷书。《荐季直表》是钟繇最著名的楷书之作,用笔醇厚而雅逸,结体呈扁状,存有隶意,方正中求意趣,在点画的微妙变化中得灵动之姿,虽用笔内敛,仍见外拓之形,气息高古,意态茂密,后世习楷者多法此。其楷书为正书之祖。钟繇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在书体上进行新的探索,不同于官方的正体——隶篆体,在用笔结字上都赋于了新的审美意味。他内涵灵动多姿的用笔,是王羲之萧散书风的渊源之一,为后世的楷书的发展起到了源头的作用。


第9题:

小篆在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书艺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自春秋战国以来,经过四个世纪的战乱,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秦王嬴政(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秦朝,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统一。秦始皇建国后实施一系列巩固统一的重大措施,如建郡县制、修长城、开灵渠、修道路,统一度量衡、货币等。其中支持承相李斯主持文字统一是秦朝重要的文化建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在沿续西周文字传统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全国文字,创秦篆。“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爱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是也。”(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向全国推行,并作教育蒙童的课本,进行文字普及,从而完成了几千年以来文字自然发展的第一次全面总结。郭沫若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代小篆字体比大篆少象形意味,是篆书发展上最后的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小篆笔画圆润流畅,结体呈纵势长方形,对称均衡、比古文大篆有结构严谨统一的特点。目前流传下来的秦代书迹有碑刻、竹简墨书、诏版、权量以及印符文字等。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峄山、琅邪台、之罘、碣石、会稽等刻石,都是标准小篆,相传出于丞相李斯手笔。但大多已毁,泰山刻石仅存九个半残字,琅邪台刻石亦字迹漫漶,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都是后人的摹刻。这些刻石的小篆文字,“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字体严谨工整,而古厚之气自存。用笔圆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故有“玉筋篆”之称。字的结体疏密停匀,平稳凝重之中透有逸
致,的确是小篆的精工之作,号为“秦书之冠”。秦代遗物中的新郪虎符和阳陵虎符所用小篆与李斯刻石体势相同。秦代小篆和李斯书艺对后世篆书发展影响深远,如唐代的李阳冰、元朝的吾丘衍等都是继承秦小篆和李斯书艺的著名篆书家,影响所至一直波及到今日。秦代小篆书遗物还有大量权量和诏版,但笔意比刻石草率,结字趋于方严,有的还杂有隶书笔意。秦印章文字和瓦当文字也是小篆体,但更为自由活泼,形体变化多姿,对后代书家和篆刻家多有裨益。

第10题:

我国书法史上著名书法家及其擅长的字体是什么?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  欧阳氏,楷书代表作如《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褚氏代表作如《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等;虞氏的代表作有《孔子庙堂碑》;薛氏,瘦体,代表作如《升仙太子传》等。 张旭,草书,代表作《肚痛帖》;怀素,草书,《千字文碑》、《自叙帖》。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楷书四大家:颜真卿,颜体,代表作《多宝塔感应碑》、《东方画赞碑》、《源结墓志》、《颜氏家庙碑》;柳公权,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符璘碑》、《神策将军碑》;欧阳询见前几段,赵孟頫,代表作《囚锷墓碑铭》、《兰亭十三跋》、《度人经》、《洛神赋》 元代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四大家晚明四大家:董其昌、米万钟、邢侗、张瑞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