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针对事件一,指出施工单位在工艺性试验及施工方面的错误做法。

题目
问答题
针对事件一,指出施工单位在工艺性试验及施工方面的错误做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2011年)背景:
事件四:混凝土面板设计采用金属止水,施工单位将金属止水采取搭接方式直接制作及安装。 面板混凝土脱模后,立即采取洒水的方法养护,持续养护 28 天。
问题:
5.指出事件四中施工方面的不妥之处,并说明正确做法。


答案:
解析:
不妥之处:将金属止水采取搭接方式直接制作及安装,采取洒水的方法养护,持续养护 28 天。
正确做法:金属止水采取双面焊接搭接方式;采用草袋保温,喷水保湿,并要求连续养 护,直到蓄水为止,或至少 90 天。

第2题:

某段普通铁路增建二线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路堑、路堤和桥梁,其中路暂段增建的二线铁路紧邻既有线,断面设计是对既有线靠山侧山体进行扩挖,最大开挖高度为10m,开挖体地质为强风化、中风化泥岩,主要支挡工程为抗滑桩路堤大部分地段位于一水库上游,设计为单统新建路堤,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填料采用砂砾石,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施工中发生以下事件。
事件一:路额开挖施工前,施工单位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方案主要要点是:先将该路殖段设计相邻的10 根抗清桩同时开挖,开挖完成后集中灌筑混凝土:待抗滑桩全部完成后,再进行石方开挖,开挖方式采用浅孔爆破。
事件二:正式填筑路堤前,施工单位进行了路堤填筑(甚床底层及以下路堤)工艺性试验,试验段位置选择在地势平坦的路堤中间地段,长度选择为80m。工艺性过验形成的成果包括:机械设备组合方式、松铺厚度、压路机碾压方式和碾压遍数。监理工程师检查发现试验段选择不符合规范要求,报送的工艺性试验成果内容不全。
事件三:路提与桥台过渡段填筑时,施工单位先填筑台后过渡段路堤,再填筑桥台锥体;在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台后
2.0m 范围内,填料铺筑厚度按30cm 控制,采用人工配合挖起机压实。
【问题】
1.事件一中,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针对事件二中试验段选择存在不妥之处,给出正确做法。
3.针对事件二,补充工艺性试验成果内容。
4.事件三中,施工单位的做法存在不受之处,给出正确的做法。


答案:
解析:
1.不正确。理由:
(1)造湿了营业线安全防护方案;
(2)群桩个应同时升挖,应由两侧向中间间福井挖,井挖完成后及时溢筑混凝土,成1 大后才可升挖邻桩;
(3)紧邻既有铁路的软石路篮宜采用机械开挖或控制爆破。
2.正确做法:
(1)试验段位置应选择在断面及结构形式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及部位;
(2)试验段长度选择应不少于100m。
3.(1)填料含水率控制范围;(2)压路机碾压行走速度;(3)施工工艺流程:(4)压实检测情况分析。
4.正确做法:
(1)台背过渡段应与桥台锥体同步填筑;
(2)在大型压路机碾压不到的部位及台后2.0m 范围,应采用小型振动压实设备碾压;
(3)填料铺筑厚度不宜大于20cm。

第3题:

某工程,实施过程中发生如下事件:
  事件1:施工单位完成下列施工准备工作后即向项目监理机构申请开工:①现场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已建立;②管理及施工人员已到位;③施工机具已具备使用条件;④主要工程材料已落实;⑤水、电、通信等已满足开工要求。项目监理机构认为上述开工条件不够完备。
  事件2:项目监理机构审查了施工单位报送的试验室资料,内容包括:试验室资质等级,试验人员资格证书。
  事件3:项目监理机构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组织设计后认为:①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是否完整;②资金、劳动力、材料、设备等资源供应计划应满足工程施工需要,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应可行与可靠;③施工总平面布置科学合理,同时要求施工单位补充完善相关内容。
  事件4: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采购的一批材料运抵现场,施工单位组织清点和检验并向项目监理机构报送材料合格证后即开始用于工程。项目监理机构随即发出《监理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停止该批材料的使用,并补报质量证明文件。
  事件5: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约定将钢结构屋架吊装工程分包给具有相应资质和业绩的专业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将由其项目经理签字认可的专项施工方案直接报送项目监理机构,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后批准了该专项施工方案。
  问题:
  1.针对事件1,施工单位申请开工还应具备哪些条件?
  2.针对事件2,项目监理机构对试验室的审查还应包括哪些内容?
  3.针对事件3,项目监理机构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还应包括哪些内容?
  4.针对事件4,施工单位还应补报哪些质量证明文件?
  5.分别指出事件5中分包单位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做法的不妥之处,写出正确做法。


答案:
解析:
1.施工单位申请开工还应具备的条件:(1)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已完成;(2)施工组织设计已经由总监理工程师签认;(3)进场道路已满足开工要求。
  2.项目监理机构对试验室的审查还应包括:(1)试验室的试验范围;(2)法定计量部门对试验设备出具的计量检定证明;(3)试验室管理制度。
  3.项目监理机构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查还应包括:(1)编审程序应符合相关规定;(2)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环境保护、造价等方面应符合施工合同要求。
  4.施工单位还应补报的质量证明文件包括:(1)质量检验报告;(2)性能检测报告;(3)施工单位的质量抽检报告等。
  5.(1)分包单位的不妥之处:分包单位将由其项目经理签字认可的专项施工方案直接报送项目监理机构。
  正确做法:分包单位的专项施工方案应由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后,交给总包单位,经总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查、签字后,提交项目监理机构审核。
  (2)专业监理工程师的不妥之处:专业监理工程师审核后批准了分包单位经项目经理签字的专项施工方案。
  正确做法:在总监理工程师的组织下,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审查总包单位报送的专项施工方案,并将审查意见提交给总监理工程师。

第4题:

问答题
分别指出事件三中的错误做法,并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解析:

第5题:

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海边,经过多年填埋,其表层为建筑垃圾,现需在垃圾处理场所在区域建设铁路车站。经勘察,该区域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1)杂填土(建筑渣土)厚3m; (2)垃圾夹海相淤泥层(软塑)厚3~8m; (3)硬塑土厚8~24m; (4)软风化花岗岩;地下水与海水有水力连通。该车站的地基处理原设计为CFG桩加固,桩位布置为2m×2m,桩径为****,桩长为15~17m。 事件一:为了尽快进行施工,施工单位进场后选择了两处垃圾夹海相淤泥层4m的地点采用长螺旋法进行了成桩工艺性试验,取得了相应工艺参数,由于****的原因,未进行桩的检测。全面开工后,施工单位由于设备原因将施工方法改为振动沉管法,并参照之前取得的试验参数进行CFG桩施工。 事件二:施工一段时间后,地面普遍隆起,拔管后发现缩径,成孔十分困难,已施工的桩身按规定进行钻芯取样,0~-3m范围内显示有成型混凝土芯样,*****下芯样中均出现大量的碎石夹淤泥和垃圾。 事件三:针对事件二的情况,施工单位又对长螺旋法施工的CFG桩进行了取样,发现存在的问题与振动沉管法施工所成CFG桩的问题一致。随后,施工单位提出了变更设计申请,经各方现场复核并批复后按变更后方案施工,顺利完成了地基处理工程。 针对事件一,指出施工单位在工艺性试验及施工方面的错误之处,说明正确做法。


正确答案: 错误之处:
(1)未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工艺试验,工艺试验参数未报监理确认。
(2)施工时改变施工方法,沿用原工艺试验参数。
(3)未进行桩基试验。
正确做法:选择有代表性地段进行工艺试验;改变施工方法应重新确定工艺试验参数;进行28天抗压强度试验、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

第6题:

某施工单位承揽一住宅楼工程施工任务,针对该住宅楼工程中专业性较强的项目编制的施工方案的内容应包括()。

A.工程概况
B.施工部署
C.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
D.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
E.施工进度计划

答案:A,C,D,E
解析:
2020/2019教材P46
本题考察的是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工程概况;(2)施工安排;(3)施工进度计划;(4)施工准备与资源配置计划;(5)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

第7题:

(一)
背景资料:某城市垃圾处理场位于海边,经过多年填埋,其表层为建筑垃圾,现需要在垃圾处理场所在区域建设铁路车站。
经勘查,该区域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1)杂填土(建筑渣土)厚3m;(2)垃圾夹海相淤泥层(软塑)厚3-8m;(3)硬塑土厚8-24m;(4)弱风化花岗岩;地下水与海水有水力连通。
该车站的地基处理原设计为CFG桩加固,桩位布置为2m*2m,桩径0.5m,桩长为15-17m。
事件一:为了尽快进行施工,施工单位进场后选择了两处垃圾夹海相淤泥层厚4m的地点采用长螺旋法进行了成桩工艺性试验,取得了相应工艺参数,但未进行桩的检测。前面开工后,施工单位由于设备原因将施工方法改为震动沉管法,并参照之前取的试验参数进行了CFG桩的施工。
事件二:施工一段时间后,地面普遍隆起,拔管后发现缩径,成孔十分困难,已经施工的桩身按规定进行钻芯取样,0-3m范围内显示有成型混凝土芯样,3m以下芯样中均出现大量的碎石夹淤泥和垃圾。
事件三:针对事件二的情况,施工单位对长螺旋法施工的CFG桩进行钻芯取样,发现存在的问题与震动沉管法施工的CFG桩的问题一致,随后申请了设计变更,经各方现场复核并批复后按变更后方案施工,顺利完成地基处理任务。
问题:
1、针对事件一,指出施工单位在工艺性试验及施工方面的错误做法。
2、事件二、指出并分析CFG桩成孔困难的原因。
3、根据背景资料,指出并分析-3m以下CFG桩未能成桩的原因,写出设计变更方案。


答案:
解析:
1、
答:(1) 选择了两处垃圾夹海相淤泥层厚4m的地点采用长螺旋法进行了成桩工艺性试验不对,选择的地段不具代表性;应该选择不少于CFG设计桩长的深度进行工艺性试验。
(2)确定主要工艺参数后没有报监理确认错误;应该报监理单位确认。
(3)工艺参数确定后,没有试桩,并对成桩质量进行检测,错误;应该试桩不少于两根,并检测成桩质量。
(4)施工单位由于设备原因将施工方法改为震动沉管法,并参照之前取的试验参数进行了CFG桩的施工,错误;改变施工方法应该重新进行工艺性试验,确定试验参数。
2、
地质方面的原因: 3-8m属于垃圾夹海相淤泥层的软塑性土,此种地质情况不适用CFG桩.
施工方面原因:(1)在饱和软土中成桩时,由于已打桩尚未成型,新打桩对已打桩进行挤压导致己打桩变形,造成缩颈。(2)灌注混合料时拔管太快或振捣不到位,在桩身某个位置出现桩径突然变细的现象。
3、
-3m地质为垃圾夹海相淤泥层(软塑)厚3-8m;此种不适合CFG桩。
设计变更为:应用浆体喷射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

第8题:

背景资料:
某二级公路K 合同段(K22+300~K44+000),主要为路基土石方工程和支挡工程,本地区岩层构成为泥岩、砂岩互层,抗压强度20MPa 左右,地表土覆盖层较薄。在招标文件中,挖方为石方,填方路段填料由挖方路段调运,施工过程部分事件摘要如下:
事件一:施工单位在路段开工后发现,路基挖方土石路段按照下图所示的工艺流程组织施工。



事件二:在填筑路堤时,施工单位采用土石混合分层铺筑,并用平地机整平每一层,最大层厚40cm,填至接近路床底面标高时改用土方填筑。局部路段因地形复杂而采用竖向填筑法施工。
事件三:路基工程土石方开挖与填筑施工中,配置的劳务用工有测量工、实验工、机修工、机械操作人员、运输车辆司机。
事件四:针对K41+20O~K41+320 的沿河路基,设计为浆砌块石路肩挡土墙(见下图),挡土墙最大髙度为11.2m。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在墙身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60%时,对墙背土进行回填,采用冲击压实法进行碾压。



问题:
1.指出图1 中A、B 分别代表的施工过程。
2.指出事件二中施工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正确的施工方法。
3.指出事件三中路基工程土石方开挖与填筑施工过程还必须配置的劳动力有哪些?
4.指出墙身中的构造物A 的名称和墙后砂砾石的作用。
5.改正事件四中施工单位的错误做法。


答案:
解析:
1.①开挖截水沟;②开挖边沟
2.①“局部路段因地形复杂而采用竖向填筑法施工”错误。根据有关规定:土石路堤不得倾填,土石路堤只能采用分层填筑,分层压实。②“采用平地机整平”错误。土石路堤整平应
采用大型推土机辅以人工进行。
3.还必须配置普工、工长和爆破工。
4.墙身中的构造物A 是泄水孔。砂砾石的作用是反滤作用,防止堵孔。
5.当墙身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 时,方可进行回填等工作。
在距墙背0.5~1.0m 以内,不宜用重型压路机碾压,用人工或者小型机械碾压。

第9题:

背景材料:某高速公路K合同段,主要为路基土石方工程,本地区岩层构成为泥岩、砂岩互层,土石比例为3.4:6.6,石方抗压强度20MPa左右,地表上覆盖层较薄。施工过程部分事件摘要如下:事件1:由于工期紧,施工单位在冬季安排了下列施工项目。①含水量高的流动土质、流沙地段的路堑开挖。②岩石地段的路堑或半填半挖地段,进行开挖作业。③铲除原地面的草皮、挖掘填方地段的台阶。事件2:在填筑路堤时,施工单位采用土石混合分层铺筑,局部路段因地形复杂而采用竖向填筑法施工,并用平地机整平每一层,最大层厚40cm,填至接近路床底面标高时,改用土方填筑。 (1)指出事件1中不宜冬期施工的项目。 (2)指出事件2中施工方法错误做法,并提出正确的施工方法。 (3)针对该路段选择的填料,在填筑时,对石块的最大粒径应有何要求?


正确答案: (1)事件1中不宜冬期施工的项目是铲除原地面的草皮、挖掘填方地段的台阶。
(2)错误做法是采用平地机整平。因含石量为66%,整平应采用大型推土机辅以人工进行。
(3)土石混合料中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的2/3,超过的石料应清除或打碎。

第10题:

问答题
从事件一中说明施工单位甲工程队在领取材料和材料管理中有哪些错误做法?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