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概念可指两个方面,一是()的“我”,一是()的“我”,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把后者称为“()”。

题目
填空题
“我”这一概念可指两个方面,一是()的“我”,一是()的“我”,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把后者称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 )。

(A)反思自我

(B)客我

(C)社会自我

(D)镜我


正确答案:D

第2题: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称为()。

A.镜我
B.反思自我
C.客我
D.物质自我

答案:A
解析:
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与信念。反思自我是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物质自我是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因此本题选A。

第3题:

在"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中,"若我何"可译为( )

A、叫我如何

B、又能如何

C、我又如何

D、把我怎样


参考答案:D

第4题:

库利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从自我概念称为()。

  • A、主我
  • B、客我
  • C、镜中我
  • D、自我

正确答案:C

第5题:

“我打破了杯子”这个句子,可以变换为多个同义句式,但是()不符合句式变换的要求

A我把杯子打破了

B我把杯子洗干净了

C杯子被我打破了

D杯子我打破了


B

第6题:

由他人的判断所反应的自我概念,称为( )。单选

A. 反思自我
B. 客我
C. 社会自我
D. 镜我

答案:D
解析:
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自我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得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得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

第7题:

王国维所谓艺术意境的“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是指()

A前者体现“天人合一”的意境,后者体现“天人对立”的意境

B前者说明的是自然的意境,后者说明的是艺术家创造的意境

C前者是“隐我”,后者是“显我”,但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意境

D前者指自然美中的意境,后者指艺术美中的意境


C

第8题:

为什么弗洛伊德把走向实际工作的转变称为“我生命中的转折点”?请简要分析。(4分)

查看材料


正确答案:
①能够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②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加深了对人类精神系统疾病的认识;③通过实际工作取得了研究成果,从而确定了一生的奋斗目标。

第9题:

米德认为客我制约主我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正确答案: 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和自我意识时,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机制进行考察,他发现自我意识对人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映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值代表的“客我”(Me),它是作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有时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米的人为,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此处体现了作为自我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戒指是信息,用米德的话来说即“有意义的象征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