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慕尼黑协定》的英国首脑是()。

题目
单选题
参与《慕尼黑协定》的英国首脑是()。
A

丘吉尔

B

墨索里尼

C

达拉第

D

张伯伦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38年,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议,这一事件被称为慕尼黑阴谋。该“阴谋”直接损害了下列哪个国家的利益?()

A.波兰

B.法国

C.捷克斯洛伐克

D.意大利


参考答案:C

第2题:

述评慕尼黑协定。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1)背景:
①希特勒对捷克斯洛伐克垂涎已久,他企图利用苏台德问题作为入侵的突破口。要求在苏台德区建立一个德意志区,实行完全自治;苏台德.区全部官职由德意志人担任,等等。纳粹德国当时尚未做好战争的准备。在捷克斯洛伐克决心抵抗入侵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不得不暂时收敛一下。
②在德国和英、法的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几乎全部接受了“卡尔斯巴德纲领”,同意给他们广泛的自治权利。但是,希特勒的根本目的是呑并捷克斯洛伐克。
③对于纳粹德国的暴力威胁,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义愤填膺,全国掀起了抗议浪潮,要求抵抗侵略。但是,贝奈斯政府一味依赖英法,而不积极谋求自救之策,更不敢接受苏联的援助。
④张伯伦认为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实现英德谅解的时机已经成熟。
(2)过程:
①张伯伦分别写信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建议由英、法、德、意、捷五国举行会议,讨论领土割让事宜。同日,希特勒同意召开国际会议,向英、法、意三国发出邀请,但不让捷克斯洛伐克派代表参加。
②9月29日,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在慕尼黑同达拉第、墨索里尼、希特勒举行会议。30日凌晨,四国签署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协定规定苏台德区以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10月1日至10日间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上述地区的任何设备都不得损害,无偿交给德国。
③捷克斯洛伐克虽然是当事国,但它的两名代表未被允许参加会议,仅在会议结束后,才被带到举行会议的大厅。
(3)影响:慕尼黑会议把英、法的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
①《慕尼黑协定》不仅大大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而且提高了希特勒在国内的威望,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②英、法只图苟安一时,以为借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便可缓和它们自己与德国的矛盾,英国甚至妄想在德奥合并、苏台德区割让和但泽问题解决后,即可实现英德之间的“总谅解”,保住大英帝国的既得利益。但是,英法越是退让,希特勒越是看不起他们,越是敢于放手发动侵略战争。慕尼黑会议后不到半年,德国便消灭了捷克斯洛伐克。

第3题: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伦敦希斯机场发表演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欧洲大陆带回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他幻想的“光荣的和平”来自于( )

A.《凡尔赛合约》

B.《四国条约》

C.《慕尼黑协定》

D.《大西洋宪章》


正确答案:C
C【解析】《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其他选项的时间都不相符。

第4题:

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警示昭告后人的历史文献包括() ①《权利法案》 ②《南京条约》 ③《九国公约》 ④《慕尼黑协定》 ⑤《双十协定》

  •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
  • C、③④⑤
  • D、①②⑤

正确答案:B

第5题:

()慕尼黑安全会议1月31日至2月2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约20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超过50名外交或国防部长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安全问题专家参加。


正确答案:第五十届

第6题:

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警示昭告后人的历史文献包括()

①《权利法案》

②《南京条约》

③《九国公约》

④《慕尼黑协定》

⑤《双十协定》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参考答案:B

第7题:

日本天皇于1945年8月15日正式决定无条件投降,宣布接受()。

A波茨坦公告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慕尼黑协定


A

第8题:

1938年9月,慕尼黑协定签署,签字国有()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E.意大利


参考答案:A, B, D, E

第9题: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不久,丘吉尔在英国下院演讲说:“这无疑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这种失败不会给英国和法国带来和平或安全,恰恰相反,这将使这两个国家的处境更为软弱和更加危险。”这表明丘吉尔()。 ①批驳张伯伦的绥靖政策 ②主张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反对把战争祸水东引,认为绥靖政策是在怂恿侵略

  • A、①④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正确答案:D

第10题:

罗伯斯庇尔是英国革命家,是雅各宾派政府的实际首脑之一。()


正确答案: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