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那么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不会回答3+3=

题目
填空题
一个幼儿能够正确回答:“这里有六个苹果,我们两个人分,两个人要一样多,那么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不会回答3+3=?这说明幼儿思维的()。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名幼儿能正确回答:“这里由6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却不会回答:“3+3等于几?”一名幼儿往金鱼缸里倒豆浆,一边倒,一边告诉身边的小朋友:“我妈妈说了,多喝豆浆就能长的又快又好。”试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


正确答案:第一:幼儿形成了形象思维(苹果多少),而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数字计算):瑞士心理系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2.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4.形式运算阶段
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岀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比如,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在他们的思维中,典型地含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就是不能设想与自己位置不同的人的认知观点和认知内容。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的那样思维。
第二:幼儿没有形成抽象的知识概念,更不知道知识的迁移是有条件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学前儿童晚期时,岀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叵”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幼儿期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实验要求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幼儿期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实验要求验室桌子上放有实物杠杆,使儿童能以直觉行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第二种,提供有关物体形象的图画,使儿童没有利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可能,而可以依靠具体形象进行思考。第三种,既无实物,也无图形,只用口头言语布置任务,要求儿童在言语的抽象水平上思考。

第2题:

张大妈买了50个苹果,要分放在一大--Ib两个袋子中,她先往小袋子中放了一些苹果。结果发现,小袋子不能承受那么多苹果的重量,于是她就从小袋子中拿了一半放到大袋子中,这时候大袋子也承受不了那么多苹果的重量,于是她又从大袋子中拿了一半的苹果放到小袋子中,这时小袋子还是不能承受那么多苹果的重量,于是张大娘从小袋子中拿了8个苹果放到大袋子中,这时两个袋子都能承受其中苹果的重量,且大袋子比小袋子中多4个苹果,问最初小袋子中放了多少个苹果?( )

A.25

B.24

C.23

D.22


正确答案:B
先算出最后大、小袋子中的苹果数量,大袋子中有(50+4)÷2=27(个),则小袋子中有50-27=23(个)。然后一步步还原:(1)从大袋子中放8个到小袋子中,则小袋子中是23+8=31(个),大袋子中是27-8=19(个);(2)把从大袋子中拿走的一半放回大袋子中,则大袋子中应该是19+19=38(个),小袋子中是50-38=12(个);(3)把从小袋子中拿走的一半放回小袋子中,则小袋子原来就应该是12+12=24(个)。故本题选B。

第3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方苹果”的启示

这是一节美术课,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见过苹果吗?吃过苹果吗?”学生齐声回答:“见过,吃过!”“好,今天我们一起来画苹果,画出你们心中的苹果。”一会儿学生画好了,老师叫学生把画贴在班级后面布置好的“苹果园”里,很快“苹果园”里贴满了各式各样的苹果,大的、小的、红的、绿的、圆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方苹果,老师问:“你们见过方苹果吗?”“没有!”“你们吃过方苹果吗?”“也没有!”“那是谁画的呀?”这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是我画的!”老师问:“你为什么把苹果画成方的呢?…‘因为我们全家都爱吃苹果,妈妈削苹果经常滚到地上都是我去捡,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容易滚了。再说爸爸都是一箱一箱的买,方苹果也比圆苹果装得更多!”老师说:“听你这么一说,连老师都觉得方苹果不错,但是现在世上还没有方苹果,老师相信,你努力学习,长大以后一定会培育出与众不同的方苹果!”

(1)这位教师的教学有何优点?

(2)联系材料分析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正确答案:
(1)该教师的教学优点有:第一,美术老师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将实际生活与要学习的课程内容相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内容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要求。第二,美术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将同学们的画作贴在“苹果园”里,生动形象,并给同学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第三,在发现方苹果的时候老师没有按照惯常的思维说方苹果是不对的,而是让作者亲自解释,给予同学解释自己做法的机会。并对他与众不同的做法给予鼓励,尊重学生认知经验的丰富性,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创新思维。(2)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教育的重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要。材料中的美术老师对于小男孩的评价给了他一个非常放松的心理环境。对于他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可以从环境、学生个性以及学校教育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第二。注重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第4题:

甲乙两人各有一堆苹果,如果甲拿12个给乙,那么两个人的苹果数就一样多;如果乙拿12个给甲,那么甲的苹果数就是乙的2倍。则甲、乙共有 多少个苹果:
A 120
B 144
C 148
D 154


答案:B
解析:

第5题:

一幼儿回答教师问题,6根香蕉,两个人分,要分一样多,每人分3根,但幼儿却答不出“3+3”等于几?
(1)该幼儿思维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有什么特点?结合材料分析。
(2)幼儿思维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案:
解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幼儿的思维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年龄大约从2岁到7岁。此阶段儿童认识活动的特点是:①相对的具体性。只能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活动,不能进行运算思维。②不可逆性。各种关系是单向的、不可返回的,没有守恒结构。③自我中心性。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理解
事物。④刻板性。在思考问题时,只能注意到某一方面,不能顾及其他。⑤缺乏概括事物性
质的层次性。材料中,该J乙童知道6根香蕉分给两个人,要求两个人一样多,每个人可以分得3根,却不知道3+3等于多少,正是思维不可逆的体现。
(2)[参考答案]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①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发展,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②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发展;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③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第6题:

假定对于苹果和橘子,甲更喜欢苹果,乙更喜欢橘子,水果的价格对于两个人是相同的,在效用最大化时( )。

A、甲的苹果对橘子的边际替代率大于乙的

B、甲将消费比他拥有的更多的橘子

C、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只有B和C正确


参考答案:C

第7题:

我们应该怎样分这些苹果?

How shall we__________ __________these apples?


正确答案:
 35. divide up

第8题:

哲学家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我们依然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你对此的理解是( )。

A.物质交换没有意义,只有思想交换才能拓展视野

B.团结合作不是等价交换,心灵的沟通才是根本目的

C.团结互助前提是能否增加收益,应摈弃等价交换式的互助

D.物质交换是清晰的,而思想交换往往导致思想雷同


正确答案:B

第9题: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我们依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你对此的理解是()。

A.简单的苹果交换不产生增值效应
B.思想交换违背能量守恒定律
C.思想沟通,增进理解
D.交流思想,开阔眼界

答案:C,D
解析:

第10题:

幼儿园将一筐苹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5个,那么余10个苹果: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8个,那么缺2个苹果。已知大班比小班多3个小朋友.问这筐苹果共有多少个?()
A.60
B.70
C.80
D.90


答案:B
解析:
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5个,则余10个苹果,大班比小班多3个小朋友.相当于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5个余3×5+10=25个,加上已知条件“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8个.那么缺2个苹果”,构成常规的盈亏问题,小班有小朋友(25+2)÷(8—5)=9人,共有苹果8×9—2=70个.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