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苹果加2个苹果,幼儿回答是5个苹果,但对于“3+2=?”幼儿

题目

3个苹果加2个苹果,幼儿回答是5个苹果,但对于“3+2=?”幼儿往往不能回答,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特点。

  • A、经验性
  • B、情绪性
  • C、具体性
  • D、形象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苹果“变变变”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水果的变化,了解多种水果制品。
2.培养幼儿爱吃水果的习惯。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活动准备】
1.苹果头饰、苹果汁、苹果脯等。
2.各种水果、榨汁机、刀子、盘子等。
3.即时贴、棉花等可装饰物品。
附:“苹果变变变”的游戏方法。即教师请幼儿给苹果娃娃喊“变变变”,然后随着幼儿的喊声旋转自己的身体,转到黑板的后面取出一盒苹果汁。提问“苹果娃娃变成了什么?”等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准备,为中班幼儿设计苹果“变变变”活动,要求写出活动过程。


答案:
解析:
【活动过程】
1.教师戴苹果头饰扮演苹果娃娃出现在幼儿面前,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好!我是会变的苹果娃娃,你们猜一猜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2)引导幼儿自由的想象苹果的变化。
2.教师与幼儿一起玩“苹果变变变”的游戏。
(1)教师请幼儿给苹果娃娃喊“变变变”的口令,然后随着幼儿的喊声旋转自己的身体,转到黑板的后面取出一盒苹果汁。提问:“苹果娃娃变成了什么?(苹果汁)它是怎么变成苹果汁的?”
(2)请幼儿继续给苹果娃娃喊“变变变”的口令,随着幼儿的喊声再次旋转到黑板的后面取出一盒苹果脯。提问:“这次苹果娃娃变成了什么?(苹果脯)它是怎么变成的?”
(3)请幼儿再次给苹果娃娃喊“变变变”的口令,随着幼儿的喊声旋转到黑板的后面取出苹果干、苹果酱、苹果派等各种苹果制成的食品。提问:“苹果娃娃真会变呀?它都变成了什么?苹果还会变成什么呀?”
3.教师与幼儿品尝各种各样的苹果制品,说一说吃苹果有哪些好处。
4.出示橘子、西瓜、香蕉等水果,请幼儿一一说出它们的名称。教师:“今天,我们也来一个水果大变身的比赛,看一看这些好看、好吃的水果在小朋友的手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1)分别向幼儿介绍提供的三组材料。
第一组:将各种水果用榨汁机进行榨汁的活动,变出各种果汁(教师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第二组:将各种水果进行装饰活动,利用粘贴即时贴、棉花等方式,变出各种水果娃娃。
第三组:利用各种水果制作成水果拼盘、水果串、水果沙拉等。
(2)请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活动。
5.让幼儿分别品尝和欣赏各自的成果,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延伸】
将各种水果及相关材料,如榨汁机、适合幼儿用的刀具、牙签、沙拉酱等投放在日常生活区和美术区供幼儿进行水果装饰。

第2题:

阿姨给幼儿园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分3个,多16个苹果,如果每人分5个,那么就差四个苹果。问共有多少个苹果:

A46
B44
C48
D42


答案:A
解析:
每人分5个差4个苹果,说明苹果的个数加上4能够被5整除,只有A项符合。

故正确答案为A。

第3题:

幼儿园给小朋友分苹果,每人分1 个则余10 个,每人分两个则少4 个,问共有多少 个苹果?( )。

A.20 B.24 C.28 D.30


正确答案:B

第4题:

幼儿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 “真香!”
B. “我要吃!”
C. “这是什么?”
D. “这儿有个苹果。”


答案:D
解析:
知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知,幼儿对苹果的认知就是“这儿有个苹果”。

第5题:

茵茵已经上中班了,她知道把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放在一起,就有五个苹果。但是问她2加3等于几?茵茵直摇头。请结合案例简述中班幼儿数学学习的思维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答案:A
解析:
中班幼儿的数学学习的思维特点:
(1)思维具体形象,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概括分类。4、5岁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理解成人语言时,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时常凭借自己的具体经验。
(2)活泼、好动,并且富于想象,难以分清假想和现实。他们常常会把看到的内容融人自己的想象,能独立表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3)对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渐增强。4、5岁儿童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开始增强,在时间概念上,能分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在空间概念上,能区别前后、中间、最先、最后等位置;在数量上,能自如地数1—10。对物体类别的概念也有初步的认识,会区别轻重、厚薄、粗细等。部分儿童还能分清左右,能把物品从大到小摆成一排。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表面的、简单的因果关系。
对教育的启示:
(1)针对幼儿想象力水平提高的特点,可多提供一物多玩的玩具或废旧材料。
(2)针对幼儿思维形象性最为突出的特点,在组织活动时,可常用鲜艳的色彩、动听的声音、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

第6题:

幼儿园将一筐苹果分给小朋友,如果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5个,那么余10个苹果: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8个,那么缺2个苹果。已知大班比小班多3个小朋友.问这筐苹果共有多少个?()
A.60
B.70
C.80
D.90


答案:B
解析:
分给大班的小朋友,每人5个,则余10个苹果,大班比小班多3个小朋友.相当于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5个余3×5+10=25个,加上已知条件“如果分给小班的小朋友。每人8个.那么缺2个苹果”,构成常规的盈亏问题,小班有小朋友(25+2)÷(8—5)=9人,共有苹果8×9—2=70个.

第7题:

要求幼儿对香蕉、苹果、皮球、口琴等进行分类,幼儿将苹果与皮球归为一类,香蕉与口琴归为一类。由此表明他们所具有的概念种类是

A.具体概念
B.抽象概念
C.合取概念
D.人工概念

答案:A
解析:
具体概念是按照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按照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题干中的幼儿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来进行的分类,属于具体概念。

第8题:

幼儿看到桌子上有一个苹果,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幼儿知觉活动的是(  )。

A.“真香”
B.“这是什么”
C.“这有个苹果”
D.“我要吃”

答案:C
解析:
“真香”体现的是感觉,“这是什么”体现的是思维,“我要吃”体现的是需要。

第9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茵茵已经上了中班,她知道把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加起来,就有5个苹果。但是问她2加3等于几?她直摇头。
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中班幼儿数学学习的思维特点以及教育的启示。(15分)


答案:
解析:
中班幼儿数学学习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介于直观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就像材料中的茵茵,她懂得“两个苹果和三个苹果加起来,有5个苹果”,但是很难理解“2加3等于几”这样比较抽象的题日。
在组织中班幼儿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其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这一特点,在以下方面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1)有目的、有计划、合理地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激发幼儿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2)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由于幼儿初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与活动,因此,组织幼儿开展的各神活动应该是幼儿能亲自动手的,允许幼儿边操作边思考。
(3)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事物的兴趣。
(4)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从而有效地逐步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第10题:

问儿童“1加1等于几”,儿童可能无法回答,但若问他“1个苹果加1个苹果等于几个苹果”,他就比较容易做出回答,这是儿童(  )的体现。

A.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答案:B
解析:
形象思维是凭借头脑中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学前儿童利用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