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题目
单选题
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愤”的解释是()。
A

开其意

B

达其辞

C

口预言而未能之貌

D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 )的教育主张。A.朱熹B.墨子C.荀子D.孔子


正确答案:D

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思想,题干中反映的正是这一思想。

第2题: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重视启发教学的教育家是我国的(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答案:A
解析:

第3题:

在中国,( )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原则。

A.孟子

B.孔子

C.荀子

D.庄子

E.朱熹


正确答案:B
B
【解析】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

第4题:

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解释,“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谓之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第5题:

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 )

A.愤
B.悱
C.启
D.发


答案:B
解析: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第6题: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


正确答案:
错误。这句古语的意思是示范、模仿,指的是教师特点中的示范性而不是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主要是讲教师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在教学、辅导、批改作业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都是个人活动,都带有明显的主体性。

第7题: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  )的教育主张。


A、朱熹
B、墨子
C、荀子
D、孔子

答案:D
解析: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第8题:

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


正确答案:
(√)。

第9题:

孔子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循序渐进这条教学原则。(  )


答案:错
解析:
孔子主张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式的教学原则。

第10题: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词。”()一词由此而来。


正确答案:启发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