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政策接续的含义及其在政策过程中的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政策接续的含义及其在政策过程中的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参考答案: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区分了经济周期的刺激与传播机制。刺激机制是最初的冲击,它使得一变量偏离其稳态值。传播机制包含那些使冲击效应随时间向后传递并使得对稳态的偏离持续化的因素。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刺激机制是技术冲击引起的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传播机制是劳动供给对真实工资率变动做出的较大的反应。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较大的技术变化率的随机变动引起要素生产率的随机波动,进而引起要素价格和要素供给的变动,最终引起总产量的变动,即引起经济周期。假设一次有利的技术冲击提高了劳动的边际产量,导致真实工资低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引起厂商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导致实际工资提高,使得劳动供给相应增加。因此,有利的技术冲击最终增加了就业,提高了产量。经济周期的“特征事实”表明,真实工资较小的顺周期变动是与就业的较大的顺周期变动相联系的。就业扩大的程度取决于当时真实工资水平下的劳动供给弹性。因此,劳动供给价格弹性必须足够大,才能使较小的真实工资变动产生较大的就业变动,引起经济波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用劳动的“跨时替代”和真实利率效应来说明劳动供给价格弹性通常比较大的原因。首先,如果技术冲击是短暂的,使得当期真实工资只是暂时地高于标准工资,那么劳动者将“晒草要趁太阳好”,以工作替代目前的闲暇,而在预期真实工资较低的未来减少工作。因此,工资率的微小变动能引起劳动供给较大的变动。其次,真实工资增加引起的需求增加,会增加投资,进而导致真实利率上升。真实利率的上升促使家庭在目前供给更多的劳动。因为在真实利率上升的条件下,通过目前劳动赚取的收入的价值相对于未来赚取的收入的价值而言是上升的。这种真实利率增加劳动供给的效应可以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方的移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政策含义是稳定经济波动的政策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对社会还是有害的。因为经济波动是理性经济当事人对主要由技术变迁引起的对生产函数的冲击产生的帕累托有效率的反应的结果。所观察的经济波动不应当被视作对产量的理想趋势轨迹的降低福利的偏离,而是一种持续变动的充分就业均衡。因此,用货币因素来解释这种不稳定就不再是恰当的了。同时货币政策也不可能有任何真实效应,货币是超中性的。由于工人能够决定他们想工作多长的时间,因此观察到的失业总是自愿的。政府为实现充分就业而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不仅无效(因为经济已经到了那里),而且几乎肯定会降低福利。对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家而言,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对于稳定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代价高昂的错误。在动态世界里,不稳定是人们所期望的,正如它是不可避免的一样。


第2题:

简述公共政策功能的含义及其基本功能。


正确答案:

第3题:

简述两缺口分析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参考答案:

钱纳里和斯特劳特认为,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多走过的道路来看,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的扩大,影响了经济发展;二是“外汇约束”,即出口收入小于进口支出,有限的外汇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品进口,阻碍了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发展;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无法更多更好地吸收外资和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他们依据宏观分析,得到下列公式:
Y=C+I+X-M,Y-C-I=X-M,I-S表示储蓄缺口,M-X表示外汇缺口
政策意义:
第一,一国应当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应当积极地利用国外资源
第二,应当妥善地制定引进外资计划,采取适当措施调节外资的流向和结构,保证其有效使用
第三,应当进行经济改革,改造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使外资得到有效使用。


第4题:

简述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含义: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的社会经济政策与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度,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
特征:
a.由政府出资创立、参股或保证。
b.经营活动不以营利为目标。
c.业务的领域和对象较为确定
d.融资原则较为特殊
e.受独特的法律约束

第5题:

简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其含义。


正确答案: 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所期望达到的最终目标,是货币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的最高行为准则。当前各国的货币政策一般可概括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
(1)稳定物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一般物价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这里的物价是指物价的一般水平或总体水平,而不是某种或某类商品的价格。
(2)充分就业,是指失业率降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即在一般情况下,符合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仍存在着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
(3)经济增长即促进经济的增长。在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是通过保持通货和物价的稳定,以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一般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保持基本平衡。
(5)金融稳定。是要通过适当的货币政策决策与操作,维持利率与汇率的相对稳定,防止银行倒闭,保持本国金融的稳健运行,并与各国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的稳定。

第6题:

简述两缺口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和政策意义。


参考答案:

内容:在利用外资条件下的积极调整,可以使两个缺口在经济增长率提高的情况下实现平衡。
政策意义:
1.两缺口分析强调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国内资源不足、经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揭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积极利用外部资源是克服储蓄和外汇约束,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2.两缺口分析说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计划的必要性和政府调节的重要性。
3.两缺口分析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4.两缺口分析的政策意义在于: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国家应调节引进外资的活动,制定相应的引进外资计划,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调节外资的流向和结构,以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应当尽快进行经济改革,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


第7题:

简述政策哭诉法、政策利用法和政策规避法的含义。


正确答案: ①政策哭诉法:在新的税收法规尚未出台之前,纳税人及其群体通过寻租或游说来影响政策本身,使之形成对己有利结果的一种筹划方法。
具体方法主要有:行业协会哭诉、中介机构游说和反倾销应诉。
②政策利用法:政策利用法是CFO所使用的“常规武器”,一半可以在CFO的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行。
(1)利用税法的鼓励条款,多表现为产业性、区域性政策或特定行为、特殊时期政策,主要包括区域性减免税政策、产业性减免税政策、超征点与免征额规定、出口退税与税收抵免。
(2)利用税法的选择性条款:融资租赁业务:缴增值税或营业税的选择;经营亏损:利润弥补或冲减利润的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选择;费用摊销方法选择;折旧年限选择。
③政策规避法:是指纳税人充分利用现行税法的不足(如税制不完善、自身规定矛盾或存在较大的不确定等),进行合理避税筹划。
具体方法主要有:转让定价法;税基最小化发法;拆分法;临界点利用法;替代法。

第8题:

简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政策含义。


参考答案: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影响整个经济的未预期到的总需求冲击(主要由没有预期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引起)引起价格预期误差(理性地形成),进而导致产量和就业偏离其长期均衡(自然)水平。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是由于劳动者和厂商拥有的信息不完全(获取信息需要成本,因此,经济主体不可能获得完全信息),他们错误地把一般价格变化当成相对价格变化,从而分别变动劳动和产出供给。设起初的产量和就业位于自然率水平。央行未加宣布突然增加货币供给,引起总需求增加和一般价水平上升。私人部门没有预期到一般价格水平的上升,分散生产的厂商们把他们商品价格的上升当成他们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上升,从而增加劳动需求量与产量,同时导致货币工资的上升。劳动者则错误地把察觉到的货币工资的上升(相对于它们的预期值)当作真实工资的上升,从而增加劳动供给。与弗里德曼模型中劳动者单方面被愚弄相比,卢卡斯模型中,劳动者和厂商在信息的不完全方面没有任何的不对称:厂商和劳动者都会有预期误差,对没有预期到的普遍的价格上升做出反应,分别提高产品和劳动的供给。结果总产量和就业都将暂时高于它们的自然水平,最终使经济趋于繁荣。一旦私人部门意识到相对价格与实际工资没有变化,劳动者和厂商就会相应减少劳动供给和产品供给,产出和就业就会回到其长期的均衡(自然)水平。在一般价格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经济繁荣时期,如果中央银行未加宣布突然减少货币供给,则会产生相反的情况,使经济最终趋于萧条。在货币经济周期学派看来,产量和就业偏离其自然水平是货币供给变化产生的“随机冲击”所造成的人们对价格预期的误差的结果。当然这些预期误差本质上也是随机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政策含义涉及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命题。如果货币供给是由当局按照一些“已知”的规则决定的,那么即使在短期,当局也不可能通过系统性的货币政策影响产量和就业,因为这会被当事人预见到,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同样,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货币增长率的变化也会被当事人预见到,使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失效。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意外才对真实产量有短期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大产量和就业围绕它们自然水平的偏离,急剧经济波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对产量与就业来说是无效的。


第9题:

简述合理预期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及其政策意义。


正确答案: (1)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推行膨胀型政策干预经济,形成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在此预期下,人们事先提高各种商品的价格,提高各种收益率,引起物价水平普遍上涨;进而形成“通货膨胀——预期形成——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
(2)预期通货膨胀理论的政策意义:预期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要根治通货膨胀,必须放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让市场机制自由地发挥作用。

第10题:

简述价格调整曲线及其政策意义。


正确答案:价格调整曲线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它表示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交替关系。它是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1958年研究英国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时提出来的一条曲线,因而被经济学家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由于一个国家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基本上与通货膨胀率具有相同的变动方向,因而菲利普斯曲线被改造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并被用来研究通货膨胀问题,说明价格调整过程。
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当通货膨胀率为时,往往失业率大于。
这一失业率被视为经济中"自然"的失业率。
如果总供给发生变动,菲利普斯曲线也会发生变动。特别地,如果经济当事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发生变动,则菲利普斯曲线也会变动。
价格调整曲线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政府可以通过提高通货膨胀率或提高失业率而使得另一方面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