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趋势?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趋势?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制度被基本打破,以经济因素为主、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为辅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步形成。
(二)虽然政治因素在社会分层中不在其主导作用,但是,中国政府的能力并没有被严重削弱,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社会。
(三)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四)中国社会阶层仍然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分层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社会分层在分化的同时没有出现聚合的趋势

B.社会分层结构逐渐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

C.社会分层标准中弥散型的资源配置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资源配置

D.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


正确答案:BCD

第2题:

试述传统货币数量论,凯恩斯理论及现代货币数量论在货币流通速度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趋势、原因及影响。


正确答案:传统货币数量论认为一国货币流通速度受社会惯例,个人习惯及技术发展的影响,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凯恩斯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受利率变动影响的变数,由于利率不断变动,因此货币流通速度是不稳定的,而弗里德曼则认为一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既不是一个常数,也不是一个变数,而是一个受多种变量影响的稳定的函数。由于人们的货币需求主要受人们的恒久性收入的影响,因此一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基本稳定的。
但是,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流通速度却不断下降。从统计上看,我国的货币收入流通速度(GDP/M2)从1994年的1.00下降到2003年的0.54(我国M2/GDP之比为全球最高,意味着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到全球最低的水平)。
我国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断下降引起了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由此产生了许多假说,这些假说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有:
(1)“价格指数偏低假说”
(2)传统的“被迫储蓄假说”认为由于中国存在着产品供给不足或产品结构不合理,以及金融资产的缺乏,因而人们只好持有较多的货币(即被迫储蓄),结果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3)“地下经济假说”,认为大量的货币被地下经济(包括地下金融)吸收了,因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4)“货币化”假说是影响最大的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中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的制度变革,工业部门的制度变迁,金融改革及金融创新、证券市场的发展,价格改革、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自由市场的产生及土地的市场化等)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源通过货币这个交易媒介(即通过市场)来流动和配置,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通过货币这个交易媒介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货币(人民币)逐步成为真正的交易媒介、计价或核算单位及价值贮藏手段,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使市场不断扩张,因此,这就自然产生了超额的货币需求。这种超额的货币需求正好吸收了超额供应的货币,使得中国超额供应的货币没有被物价上涨所吸收,从而导致了中国的货币化,并促使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
(5)“人民币区域化假说”即一部分人民币流入周边国家或地区成为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硬通货”。
(6)传统的“被迫储蓄假说”认为大量储蓄(主要是个人储蓄)没有转化为投资。
(7)“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假说”。
(8)“消费不足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总需求的扩大,而是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中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下降的影响:
(1)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
(2)给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带来难题或挑战。
(3)将有可能给中国的国际收支及人民币汇率形成压力。

第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时间的主题。判断对错


答案:正确

第4题:

试述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分层呈现出哪些趋势?


正确答案: 一、中国社会分层之间的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
二、社会分层在分化的同时又出现新的聚合趋势;
三、社会分层标准中弥散型的资源配置逐步转变为一体化的资源配置;
四、社会分层结构逐渐出现了定型化的趋势;

第5题:

试述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人口老化的问题正在迅速形成。198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0.77亿,占总人口8.24%,199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接近1亿,1995年已经超过1亿,65岁以上老人已占人口总数的5.58%。老年与少年的比值已经从1964年的8.81%上升到1990年的20.14%.人口的中位年龄增长了5个百分点(表16-l)。
虽然老龄人口在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很大,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值在全世界是最多的。现在全世界每5名老人中就有1名中国老人,亚洲每2名老人就有1名中国老人。上海、北京等城市已属老龄化城市,已呈现出老龄化城市的种种特征。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已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数的10%。
21世纪初叶,中国将完成向老龄社会过渡的全过程。这一过渡过程大约分一个阶段完成:
(1)1990—2003年是缓慢老化期,人口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
(2)2003-2020年是迅速老化期,彻底进人典型的老年型社会。
(3)2020-2050年是高度老化期

第6题:

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结构的特点有:()。

A、属于政治性分层

B、是一种权力化分层

C、是一种身份制分层

D、是一种平等的社会分层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试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基本历程。


正确答案: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模式下的初步转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鉴于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中共中央及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调整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同时农村改革也是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在农村改革热火朝天推进的同时,城市改革也开始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多种经济形式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下转型的全面展开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强调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观念,明确了改革的市场取向,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不仅明确了改革市场取向,而且提出了一个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以此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以城市改革为重点的全面展开的新阶段。
这几年的改革,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而新的体制远未建
立,新旧体制摩擦加剧,经济运行中的矛盾激化,改革出现波折,但这只是前进中的波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下新体制的初步建立
治理整顿期间,不仅经济增长陷入低谷,而且改革的取向也陷入迷茫。1992年,中国加快了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改革的深度和难度加大,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自上而下主要实行单项突破,必须由政府加强全面规划,自上而下总体推进,充分注意各方面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在继续坚持循序渐进的同时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
经过1992年后的进一步改革,到2000年,一个新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初具规模,市场已发挥了对资源的基础作用。然而,改革远未完成,许多领域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21世纪初,在已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础上,迈开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

第8题:

历史学习至关重要,()共同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未来。

A、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国史

B、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史

C、世界社会主义600年

D、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史


参考答案:ABD

第9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分层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


正确答案: (1)贫富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2)社会分化的细化与聚合;
(3)从资源弥散型配置到一体化的资源配置的转变;
(4)社会分层结构的定型化趋势:阶层之间的边界开始形成;阶层内部认同的形成;阶层之间的流动开始减少。

第10题:

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的特点和趋势?


正确答案: (一)以政治身份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制度被基本打破,以经济因素为主、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为辅的社会分层制度逐步形成。
(二)虽然政治因素在社会分层中不在其主导作用,但是,中国政府的能力并没有被严重削弱,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社会。
(三)中国社会分层的变化与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四)中国社会阶层仍然处于重新构建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