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些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明显的交叉耐药现象的原因是

题目
单选题
常常有些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明显的交叉耐药现象的原因是
A

该类抗生素使用历史很久

B

耐药性质粒的传播很快

C

它们的结构相似

D

它们发生药物作用的结合靶点相同

E

它们比较容易被主动外排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形成耐药的主要原因是

A.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C.细菌膜通透性改变

D.细菌代谢途径的改变

E.与细菌致死靶位亲合力降低


正确答案:B

第2题: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不包括

A、细菌产生乙酰化酶

B、细菌产生磷酸化酶

C、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D、靶位的修饰

E、细菌产生大量的PABA


参考答案:E

第3题:

(98~100题共用备选答案)

A.产生β-内酰胺酶

B.产生钝化酶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D.DNA螺旋酶的改变

E.产生外膜药物泵出蛋白

98.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99.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100.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正确答案:C,B,D

98.C。青霉素结合蛋白为细菌细胞内膜上的p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蛋白,它的改变可导致其对p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降低,从而使细菌对p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99.B。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化成无活性的衍生物,从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100.D。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而发挥作用,细菌DNA螺旋酶的改变使其作用减弱。

第4题:

细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是

A.细菌产生了水解酶
B.细菌产生了钝化酶
C.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D.细菌产生大量PABA

答案:B
解析:

第5题: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A、产生β-内酰胺酶

B、产生钝化酶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D、DNA螺旋酶的改变

E、产生外膜药物泵出蛋白


正确答案:B

第6题:

革兰阴性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其耐药机制为

A.细菌产生水解酶

B.细菌产生钝化酶

C.细菌体内抗菌药物原始靶位的改变

D.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发生改变

E.细菌代谢途径发生改变


正确答案:BD

第7题: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A.产生β-内酰胺酶

B.产生钝化酶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D.DNA螺旋酶的改变

E.产生外膜药物泵出蛋白


正确答案:B

第8题:

(共用备选答案)

A.产生β-内酰胺酶

B.产生钝化酶

C.青霉素结合蛋白的改变

D.DNA螺旋酶的改变

E.产生外膜药物泵出蛋白

1.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2.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3.细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机制


正确答案:C,B,D
1.青霉素结合蛋白为细菌细胞内膜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蛋白,它的改变可导致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力降低,从而使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乙酰化成无活性的衍生物,从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DNA螺旋酶而发挥作用,细菌DNA螺旋酶的改变使其作用减弱。

第9题: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理是( )

A.产生β-内酰胺酶
B.产生钝化酶
C.改变细菌胞质膜通透性
D.改变菌体靶位结构
E.拮抗性底物浓度增加

答案:B
解析:

第10题:

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

  • A、产生灭活酶
  • B、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 C、改变菌体内靶位结构
  • D、改变细菌代谢途径
  • E、细菌缺乏自溶酶

正确答案:A,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