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三凹征”,说出其机制及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何谓“三凹征”,说出其机制及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何谓交叉性偏瘫?简述其病变定位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交叉性偏瘫是指病灶对侧的中枢性偏瘫和病灶侧的周围性颅神经瘫。
因瘫痪不在一侧而是交叉存在而得名。当病损位于脑干偏一侧时,损伤了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和已交叉的皮质脑干束纤维或颅神经核所致。如损害发生在一侧中脑大脑脚处,就会出现完全的对侧肢体、面舌中枢性瘫和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眼球外斜、上睑下垂等)。交叉性瘫是脑干病变的典型临床表现。

第2题:

说出输尿管3个生理性狭窄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输尿管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窄。
第1狭窄位于输尿管的起始处,即肾盂与输尿管移行的部位。
第2狭窄位于输尿管跨越小骨盆入口处(或跨越髂血管的前方处)。
第3狭窄位于输尿管斜穿膀胱壁处。
临床上,尿路结石常可被阻塞在输尿管的这些狭窄处,刺激管壁肌层强烈收缩,从而引起剧烈的绞痛,称为肾绞痛。

第3题:

何谓II型呼吸衰竭,其氧疗原则是什么?说出依据。


参考答案:病人的呼吸中枢对CO2刺激的敏感性降低,甚至已处于抑制状态,其兴奋性主要依靠缺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当吸入氧浓度过高,随缺氧的短暂发送解除了其对中枢的兴奋作用,结果使呼吸受抑制,CO2潴留加剧,甚至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和肺性脑病。

第4题:

何谓会阴及会阴体?试述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会阴是指阴道与肛门间的软组织,包括皮肤、肌肉及筋膜,也是骨盆底的一部分。会阴体为其中心部位的楔形组织,长3~4Cm,外表为皮肤、皮下脂肪,中层为会阴中心腱。其临床意义为:会阴的伸展性很大,妊娠后组织变松软,有利于分娩;但也对胎儿娩出形成阻碍,如产力强、胎儿大或会阴保护不当,可导致会阴裂伤,故保护会阴或会阴切开为助产的必要步骤之一。

第5题:

说出腰上三角和腰下三角的位臵境界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1.腰上三角位于第12肋的下方。内侧界为竖脊肌外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上界为下后锯肌,底为腹横肌起始部的腱膜,腱膜深面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与第12肋平行排列、走行。腱膜前方有肾和腰方肌。肾脏手术腹膜外入路必经此三角。
2.腰下三角位于腰部下方,其下界为髂嵴,外上界为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为背阔肌前下缘,底为腹内斜肌。此三角为腹后壁的薄弱区,是形成腰疝的基础;三角的前方与阑尾盲肠相对应,故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区有明显压痛。

第6题:

何谓“黄斑回避”?有何临床意义?简述其出现的可能机制?


正确答案: 视野检查时,在偏盲和全盲视野内,中心注视区功能保留的现象称为“黄斑回避”。
该现象的出现见于视放射中后部或视觉皮质区的损害或病变。
对于出现黄斑回避的机制有以下解释:
(1)黄斑区由两侧大脑皮层支配,胼胝体尾部有纤维通到两侧视放射纤维的腹侧,可能是联系两侧黄斑束者,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解释;
(2)由于黄斑纤维广泛的分布在枕叶皮层,通常一个病变很难将所分布的区域完全破坏,故可呈黄斑回避现象;
(3)由于黄斑纤维终于枕叶皮层,该部有来自2-3个血源的血液循环供应,当病变只阻断一支血液循环时黄斑纤维功能不受损。

第7题:

说出前、后囟的组成、闭合时间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前囟为两块顶骨和额骨之间的间隙,较大,生6个月之后逐渐变小,1~1.5岁左右闭合。前囟闭合过早,多见于小头畸形;闭合过晚,常见于佝偻病、呆小病、或脑积水;还可根据囟的饱满程度判断颅内的压力和脱水情况等。后囟是两块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有的已闭合或很小,一般在生后6~8周即闭合。

第8题:

说出胆囊三角的位臵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胆囊三角是胆囊管、肝总管、肝下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该三角内有胆囊动脉。
当炎症造成胆囊三角的粘连,手术时分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困难,若不慎,导致出血或损伤肝总管。
由于胆囊动脉从肝右动脉发出处,常被右肝管掩盖,易误扎肝右动脉,造成肝右叶缺血、坏死。

第9题:

何谓跨耻征阳性,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孕妇排空膀胱,仰卧,两腿伸直。检查者将手放在耻骨联合上方,将浮动的胎头向骨盆腔方向推压。若胎头与耻骨联合在同一平面,表示可疑头盆不称,称为跨耻征可疑阳性;若胎头高于耻骨联合平面,表示头盆明显不称,称为跨耻征阳性。对出现跨耻征阳性的孕妇,应让其取两腿屈曲半卧,再次检查胎头跨耻征,若转为阴性,提示为骨盆倾斜度异常,而不是头盆不称。

第10题:

何谓周围血管征?有何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脉压增大时在周围血管出现的体征称为周围血管征。周围血管征包括:与颈动脉搏动一致的点头运动(Musset征)、颈动脉明显搏动、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杜氏双重杂音等。主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严重贫血、动脉导管未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