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桂络病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题目
问答题
叶桂络病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叶天士理虚大法的主要学术内容。


正确答案: 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

第2题:

叶桂提出脾胃分治,是因为脾病在用药上宜()


    正确答案:A

    第3题:

    试述叶天士胃阴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正确答案: 在脾胃病的辨治方面,叶氏一方面继承了李杲补脾升阳之说,另一方面,更阐述了脾分治之理,创立了胃阴辨治之说。叶氏认为,脾与胃虽同属土,但其功能有别,治法亦有所不同,并在学术上明确提出了“胃喜润恶燥”的观点和脾胃分治的主张。其门人华岫云则将叶氏上述思想,总结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在降胃和胃方面,叶氏非常重视胃阴的作用,并倡导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在具体用药上,叶氏本仲景麦门冬汤之意化裁,多用沙参、麦冬、石斛、扁豆、山药、粳米、干草之类。叶氏关于脾胃分治的认识,尤其是滋养胃阴的观点,弥补了李杲详于治脾,略与治胃,重在温补,不及养阴的不足,纠正
    了举世皆以治脾药治胃甚至阴阳不辨的弊病。

    第4题:

    叶桂对奇经病证的治疗,凡属实者,治之以()


      正确答案:A

      第5题:

      试述张从正病邪理论的主要学术内容。


      正确答案: (1)邪气致病的观点:认为人体之所以发病是由于邪气侵犯的结果。
      (2)三邪理论:天地各有六气,人有六味,该六气六味都能成为邪气,使人体的上中下三部发生病变。
      (3)血气流通:邪气是影响血气流通的根本原因。

      第6题:

      简述叶桂治疗虚损病证的特点。


      正确答案:叶桂治疗虚损,主张以甘药培土,恢复胃气;因人身之精气资于水谷,而甘药能培生初阳,是劳损主治法则。血肉填下,叶氏云“精气未旺……当以血肉充养”。故其填补精气,善用血肉有情之品;根据“肾阳静而望藏”的特点,尚主张配用敛补药物,用于肾阳不藏,肾精外泄者。再次为中下兼顾,即脾肾并补,他认为肾阳自下涵蒸,而脾阳始能运筹,后天脾胃健旺,而先天精气得充。

      第7题:

      叶桂提出了()入络的理论


      正确答案: 久病

      第8题:

      叶桂络病学说的主要学术内容。


      正确答案: 久病入络的理论认识,是叶天士在大量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个创见。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氏对于一些慢性疾患,往往从“久病入络”去辨证,其认为只要邪气久羁,必然伤及血络。病之新久,有在经在络,在气在血之分。由气钝而致血滞、络脉痹窒、败血瘀留而成为癥积、疟母、内疝,痛势沉着、“形坚似梗”等症。
      对于络病的治疗,叶氏提出了通络用药大法。即以辛润通络为基础,药用新绛、旋覆花、青葱、当归、桃仁、柏子仁等;如见阴寒之证,则佐以肉桂、桂枝、茴香等辛温通络之剂;如果络病日深,则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著,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第9题:

      简述叶桂的胃阴学说。


      正确答案: 叶桂认为,脾胃应当分论,胃属阳土,脾属阴土,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若见阳盛之体,胃内燥热,或病后肺胃津亏者,叶氏主张用降胃之法,强调不宜苦降或苦寒下夺,而用甘平或甘凉濡润之品,以养胃阴,使津液来复,通降自成。

      第10题:

      叶桂如何治疗虚损病证?


      正确答案: 叶天士治疗虚损病证,运用甘药培中、血肉填精、中下兼顾的方法。其补养脾胃,纯脾脏虚衰者,用益气升阳,但不过用温燥;胃阴亏虚者,滋养胃阴;脾胃两虚者,强调两调脾胃,并用通补阳明法。其培补先天,对肾脏亏虚者,除用一般补阴补阳药物外,多兼用敛补之品,又用柔剂阳药以补肾中阳气;对于阴经不足者,补益肾中阴精,善用血肉有情之品,补阴益阳,再配伍从蓉、菟丝子等,形成补肾益精的独特方法。叶氏补后天时重视养先天,而益先天又重视培后天,中下兼顾,脾肾两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