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辛某,男,42岁,科研人员 。2014年8月就诊 。 患者2周前因天气变化突然而着凉感冒,未予重视 。自行口

题目
问答题
病例摘要: 辛某,男,42岁,科研人员 。2014年8月就诊 。 患者2周前因天气变化突然而着凉感冒,未予重视 。自行口服感冒冲剂、阿奇霉素等药物后流涕头痛等症状消失,但仍觉疲乏无力 。近3天来自觉心慌,常由于活动或者精神紧张而诱发,经过休息后可以缓解 。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 。 查体:T36 .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 。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每分钟8~10次 。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 。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 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88次/分,律齐,频发室性早搏 。 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 2.鉴别诊断:请与心房颤动相鉴别 。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辛某,男,42岁,科研人员。2014年8月就诊。患者2周前因天气变化突然而着凉感冒,未予重视。自行口服感冒冲剂、阿奇霉素等药物后流涕头痛等症状消失,但仍觉疲乏无力。近3天来自觉心慌,常由于活动或者精神紧张而诱发,经过休息后可以缓解。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查体:T36.2℃,P84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率84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每分钟8~10次。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88次/分,律齐,频发室性早搏。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心房颤动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阴,心为神舍,心气不足易致神浮不敛,心神动摇,少寐多梦;胆气怯弱则善惊易恐,恶闻声响。心胆俱虚则更易为惊恐所伤,稍惊即悸。心位胸中,心气不足,胸中宗气运转无力,故胸闷气短;气虚卫外不固则自汗,劳累耗气,心气益虚,故劳则加重;脉象动数或细弦为气血逆乱之象。西医诊断依据:室性早搏:依据心电图诊断。QRS波群提早出现,其形态异常,时限大多>0.12s,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ST段随T波移位,其前无P波。发生束支近端处的室性早搏,其QRS波群可不增宽。室性早搏后大多有完全代偿间歇。基础心律较慢时,室性早搏可插入于两次窦性心搏之间,形成插入型室性早搏。偶见室性早搏逆传至心房的逆行P波,常出现于室性早搏的ST段上。西医鉴别诊断: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表现: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脉律不齐伴脉搏短绌。心电图:P波消失,代以间距、大小均不规则的房颤波,频率为350~600次/分,V导联最清楚,有时f波极纤细而不易辨认;R-R间距绝对不规则,形态和振幅略有不同;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相同,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出现宽大畸形。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候诊断:阴虚火旺证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中医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剂:天王补心丹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酸枣仁12g;柏子仁10g;当归10g;天冬9g;麦冬10g;生地15g;人参10g;丹参9g;玄参10g;茯苓12g;五味子8g;远志肉9g;桔梗8g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小丸,每服9g,日3次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药物、手术等):治疗室性早搏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和心源性猝死。对伴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应对其原发病进行治疗,需紧急处理的室性早搏可静脉注射50~100mg利多卡因,直至早搏消失或总量达250mg为止。心律失常纠正后可按需要每分钟滴入1~3mg,稳定后可改用口服药物维持。

第2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49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痰涎,自行休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未行系统治疗。1日前患者再次出现眩晕,并觉恶心,呕吐数次,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眩晕时作,并感头部昏沉不适,胸闷恶心,时欲呕吐,纳食不香,二便调。舌白,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年,再发1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眩晕反复发作1年,诊断为眩晕。脾虚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见眩晕时作,伴头部昏沉不适;痰浊中阻,气机不利,而见胸闷恶心;痰浊壅盛,故呕吐痰涎。舌白,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壅盛之象。辨证为痰浊上蒙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眩晕与头痛相鉴别:眩晕与头痛可相兼为病,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由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上蒙证中医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3题:

病例摘要:陈某,女,36岁,职员。患者有慢性腹痛病史3年,常因着凉或饮食不慎而发生腹痛,得温痛减。此次发病因昨日受凉后突然出现腹痛,坐立不安,自觉腹中拘急,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清稀。舌淡,苔白腻,脉沉紧。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腹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1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腹痛反复发作3年,加重1天为主诉,故诊断为腹痛病证。寒性收引凝滞,感寒为病,使阴乘阳位,脉络拘急,故腹痛拘急,不能舒展;寒凝则阳气下陷,卫外失护,所以在外则形寒肢冷;寒凝水湿不化,水饮内停故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水走肠间则大便清稀;平素经常因受凉或饮食不慎后出现腹痛,其痛得温则减,故为脾肾阳气素虚;舌淡,苔白腻,脉沉紧均为寒邪内阻之征。辨证主要为寒邪内阻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有时也有腹痛的表现,如两症同时出现时,须辨明以何者为主。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烧心、泛酸、恶心、嗳气等症状,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多伴有便秘、泄泻、腹胀等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腹痛 中医证候诊断:寒邪内阻证中医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方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病例摘要:韩某,男,57岁,已婚,农民。2013年1月14日初诊。患者一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感冒已愈,咳嗽未止,伴口干咽燥,痰少。现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痨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型诊断:肺阴亏耗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咳嗽,伴口干咽燥,痰少为主症,辨病为咳嗽。现症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耗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中医病证鉴别:咳嗽与肺痨均可有咳嗽、咳痰症状,但后者为感染"痨虫"所致,有传染性,同时兼见潮热,盗汗、咯血、消瘦等症,可资鉴别。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方剂名称: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花粉15g,百合15g,川贝母9g,甜杏仁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5g,甘草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5题:

病例摘要:刘某,女,56岁,工人。3月前因高热一周,热退后即出现恶心呕吐,到某医院就诊,经胃镜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经服西药(具体药物不详)治疗,呕吐稍缓解,但未能根治。时作干呕,2天前因睡眠不佳又出现呕吐而来院就诊。现症见:时作干呕,或呕吐少许涎沫,口燥咽干,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呕吐反复发作3月余,加重2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呕吐反复发作3月余,症状加重2天为主诉,故诊断为呕吐。由于出现时作干呕、舌红少津、脉细数等证候表现,此乃属胃阴不足证。因患者热病伤阴,胃阴不足,不得润降,故时作干呕,或仅唾涎沫。胃阴亏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口燥咽干。胃失濡养,故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舌红少津,脉细数均为胃阴不足之象。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呕吐与噎膈的鉴别:二者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梗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一般而言,呕吐大多病情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呕吐 中医证候诊断:胃阴不足证中医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剂:麦门冬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6题:

病例摘要:张某,男,58岁,已婚,工人。患者3年来常于秋冬之际出现咳嗽咯痰,伴胸闷不适。3日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咯痰,伴低热,自行服用止咳化痰药物,热退。但患者咳嗽加重,并出现喘息胸闷,不能平卧,前来就诊。目前患者咳喘胸闷,平卧困难,咯痰量多,色白、质黏,咯吐不利。脘痞纳呆,时感呕恶,口黏,大便溏。舌淡,苔白腻厚,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肺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咳嗽、喘息伴胸闷间断发作3年,加重3日,故诊断为喘证。脾失健运,积湿成痰,复感外邪,痰浊干肺,肃降失职,故咳喘胸闷、咯痰量多;痰湿中阻,脾胃不和,故脘痞、呕恶、便溏、口黏。舌淡,苔白腻厚,脉滑亦为痰浊阻肺之象。辨证为痰浊阻肺。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喘证与肺胀相鉴别:肺胀为多种慢性肺部疾病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发展而来,以喘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为临床特征,喘仅是肺胀的一个症状。喘证则以喘促、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但喘证日久可致肺脾肾三脏虚损,发展为肺胀。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阻肺证中医治法:化痰降逆方剂: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7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48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因工作原因出现情绪低落,精神抑郁,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服用抗抑郁药物后症状有所改善。近1个月因工作繁忙再次出现情绪低落,伴急躁易怒,前来就医。刻下症见:情绪低落,时有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头痛耳鸣,食后呃逆频频,大便秘结,夜眠差,梦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癫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情绪低落1年,加重1个月。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情绪低落1年,诊断为郁证。患者肝气不疏,郁而化火,肝火上炎,故性情急躁易怒,头痛耳鸣;肝络失和,故双胁胀满;肝胆火热伤津,故口干口苦;肝木横克脾土,胃气上逆,故食后呕逆频频;心神受扰,故眠差梦多。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象。综上,辨证为气郁化火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郁证与癫证的鉴别:二者均与五志过极、七情内伤有关,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郁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或胸胁胀满、急躁易怒为主要表现,神志清楚,有自制能力。癫证则可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等临床表现,一般已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诊断:中医疾病诊断:郁证 中医证候诊断:气郁化火证中医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方剂:丹栀逍遥散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8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18岁。患者平素纳少,食多则胃胀,常倦怠乏力,2009年8月1日因腹部疼痛就诊。现自觉食物常停滞不下,大便多溏薄,舌质稍红,苔稍腐腻,脉沉稍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饮食积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自觉食物常停滞不下,大便多溏薄,舌质稍红,苔稍腐腻,脉沉稍滑,辨证为饮食积滞证。饮食积滞,腹气不通,络脉失和。中医病证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治法:消食导滞。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山楂10g,神曲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莱菔子10g,连翘10g,白术10g,党参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9题:

病例摘要:项某,男,78岁,已婚,退休教师。2013年4月2日初诊。患者1天前受凉出现发热,鼻塞,微恶风寒。现症: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时行感冒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型诊断:阴虚感冒。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发热,鼻塞,微恶风寒为主症,辨病为感冒。现症见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感冒。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中医病证鉴别:普通感冒病情较轻,全身症状不重,少有传变。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感冒继发它病,传变入里。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治法:滋阴解表。方剂名称:加减葳蕤汤化裁。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玉竹12g,甘草3g,大枣10g,淡豆豉10g,薄荷(后下)10g,葱白9g,桔梗10g,白薇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12岁,学生。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1日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呕吐,胸脘满闷。现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外邪犯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胸脘满闷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轻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剂名称: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藿香10g,紫苏9g,白芷9g,大腹皮9g,厚朴10g,半夏6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桔梗10g,生姜三片、大枣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