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建国后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及成败得失。

题目
问答题
试述建国后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及成败得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建国后的新中国政治体制中没有存在过行政体地方政府。()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正确答案:保存富农经济

第3题:

试述建国后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制环境及成败得失。


参考答案:

重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要求有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有较高的资本积累以便进行扩大再生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都以降低重工业投入,提高其产出为核心制定的。
第一,是扭曲的低工资政策。
第二,低利率与低汇率,降低重工业投入的资金成本。
第三,基础产业产品低价格,制造业产品高价格政策。
第四,农产品低价格和各种服务低价格。
第五,高度集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物资分配制度。
可见,在传统体制下,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扭曲的宏观经济政策,并且使之制度化,人为地创造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环境。由于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与市场机制有着极大的冲突,为了保证政策的实施,人为地取消了任何形式的市场,包括农村集贸市场,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为非常规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重工业超前发展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客观上大大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很快建立了中国的重化工业体系,中国国力也得到大幅度增强,1952-1978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6.1%,以1952年中国GDP为100,1978年GDP指数为471.4,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产业结构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农业在GDP中的比重由50.5%降至28.1%,第二产业由20.9%上升到48.2%,第三产业则由28.6%降到23.7%。
但是,由于重工业超前发展的工业化道路有悖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困难,除重工业以外的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第三产业比重绝对下降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走向;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国民难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企业效率低下,投资效益低下,国民经济运行困难;城市与乡村差剧不断扩大,二元经济机构日益呈刚性。所有这些重大问题与矛盾日积月累,不断加剧,呼唤中国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需要彻底改革经济管理制度。1978年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


第4题:

试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正确答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通过谈判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必须先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势力和影响,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关系。3、“一边倒”,即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这三项对外基本方针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必要决策和深重选择,是以一定历史、理论为基础,以显示利益为依据提出来的。首先,国民党残余势力还存在,中国大陆一些边远山区、岛屿尚待解放,美帝国主义仍未放弃对蒋介石国民党的支持,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特权、势力和影响在大陆还严重存在,如果不割断外国同国民党的残余力量的公开的、潜在的、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经济的,以至文化思想方面的联系,要想建立并巩固人民政权,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另起炉灶”,创建由我们自己的干部组成的新型外交队伍。在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影响和势力之后,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下与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其次,“一边倒”是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下唯一的选择。虽然中共希望并一度采取了力争中立美国的策略,但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政策,关上了与中共发展关系的大门。待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美国又采取加紧扶植日本以取代国民党中国在亚洲的地位的战略部署,并将中国视为苏联的附庸,在政治上加以反对,在经济上加以封锁。这使得中共感到安全受到威胁,也给中国的经济重建造成极大的困难。而苏联则在我三大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立即派人与我商讨新政权成立的问题,并商定一俟新中国成立,立即予以承认。且斯大林向中国同志承认他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曾经犯有错误,赢得了中国的尊敬。此外,苏联不仅在亚洲是抵抗美日的中坚力量,可以成为中国可靠的战略后方,而且为新中国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模式。一言蔽之,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现实利益,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稳定,并为将来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5题: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建国方针。


正确答案: (1)国民党:提出和平建国方针图谋在全国重建专制独裁政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在“国家统一、民主政治”口号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企图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和恢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打着“战后和平建国方针”的幌子,在政治上坚持专制独裁,军事上抢占军事要地,经济上发展官僚资本,企图重建专制独裁政权。
(2)共产党:主张和平民主团结,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权。
为促使蒋介石接受这一方针,中共采取了以谈对谈,以打对打的政策。考虑到在国内外压力下,蒋介石有可能通过谈判有条件地承认中共的地位,我党亦有条件地承认国民党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中共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通过谈判,中共以有限度地、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取得了国际舆论和国内人民及中间派的同情。在各解放区,人民军队以自卫战争迅速、沉重地打击旨在迫使中共让步的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攻,有力地配合谈判斗争。谈与打两方面的斗争,使得蒋介石处处被动,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一致认为“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建国的基础。
(3)各民主党派:以中国民主同盟等为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在政协会议前后开始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们为争取走“第三条道路”而奔走于国共之间。在国共问题上,他们声称“不左倾,不右袒”,在国共之间“超然独立”,以促使中国出现和谐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主张以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为范本,建立以国会制、内阁制为特征的民主政治。在实现方式上,主张国共两党同时“解除武装,改变性质”,从有武装的“特别政党”变成为无武装的“普通政党”。行动的态度主张和平的,改良的,不赞成暴力的革命的行动,而他们企盼的就是早日召开政协会议以解决国共间尚未化解的争端。

第6题:

下述关于建国初期的新中国的表述错误的是()。

A.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B.阶级斗争为纲的新中国

C.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中国

D.计划经济体制的新中国


答案:C

第7题:

结合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发展历史,论述建国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的变化。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体制经历了四个时期:
(1)人民政府委员会时期,基于中国政治形势,地方实行各级建立地方人民政府委员会,实行高度集权制。为更好地发扬民主,地方各级设置了由政府邀请各界代表组成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挥咨议机关的作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可行驶选举本级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权利,但仍需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任命才能行驶职权。行政体地方政府其中情况是指仍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人民委员会,仍是一种行政体地方政府。
(2)人民委员会时期。我国通过第一部宪法,对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做出了规定。地方政府第一次设置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人民委员会,既是执行机关也是国家地方行政机关。地方权限由中央政府规定,行使权限的地方政府由当地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议机构(人大)选出,地方政府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机关。所以人民委员会时期仍然是一种混合体地方政府。
(3)革命委员会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地方政府现代化过程出现了逆转。革命委员会是集各种权力于一体的唯一地方权力机关。地方政府倒退为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不存在能反映民意的咨议机关,所以这时的地方政府已经倒退为一种行整体地方政府。
(4)人民政府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地方政府体制基本恢复到了结束之前的情况,但是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作为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当代地方政府仍然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第8题:

我国在向二元结构过渡初期采取的战略是 ()。

A. 重工业超前发展

B. 轻工业优先发展

C. 基础工业优先发展

D. 农业与工业同时发展


答案 :A

第9题:

试述中国体育管理的体制及其改革的主要趋势。


正确答案: (1)中国举国体制的主要特点;
(2)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
(3)中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趋势。

第10题:

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经历了()次调整。


正确答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