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一)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对政策评估工作及其意义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政策评估之所以未受到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足够重视,根本原因在于思想上存在障碍。为此,必须加强思想建设。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和政策评估工作者要利用各种媒介包括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大宣传的力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媒体的优势,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陈旧的观念,重新认识到评估的作用和意义。其次,要端正政策评估的指导思想。政策评估的根本目的是旨在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政策效果的优化。因此,政策评估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除了总结经验,肯定成绩之外,更要发现问题,找出不足,探究原因,发挥其诊断和批判的功能,而不应是决策者沽名钓誉的手段。
(二)培育评估的非政府政策评估中介组织
目前,我国的政策评估主要由政府自行评估,少部分由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承担。为改变我国政策评估的体制性弊病,我国应该培育政策评估类的社会中介组织,并逐渐使政策评估由政府外的中介组织和科研机构承担。这也是国外政策评估的基本方式。因此,建立政策评估的非官方组织,并且应成为政策评估的重点。非政府政策评估组织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政策评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人士,有利于提高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在社会沟通方面,非政府组织具有巨大优势。非政府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更能够接近社会基层中直接受政策影响的标的群,更容易听到群众的真实呼声,更能深刻体会到政策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从而既有助于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也能保证政策评估的客观真实性。在这方面,美国的兰德公司、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英国的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等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建立独立的专职政策评估中介组织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建立政策评估信息网络系统
信息是评估的依据。没有真实、详尽的信息资料,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将无从谈起。应该成立相应的公共信息管理机构,制订信息管理办法,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系统;规范评估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建立评估信息披露制度,最大程度地避免信息的截留、失真,以保证公共政策评估组织能够获得真实、详尽的信息。
(四)实现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化、法制化
首先,要实现公共政策评估工作的程序化。在评估方法上要坚持价值判断与事实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结论相结合的原则。在评估时间的选择上,对于见效快的政策应进行终结性评估,对于见效慢的政策则采用阶段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评估都要充分考虑政策的“时滞效应”及“连带效应”,力求评估系统全面,并将评估结论公之于众。其次,要建立政策评估基金。政策评估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长期深入到实践中去收集浩繁的信息,需要耗费巨额资金。经费的充足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评估工作能否顺利推行。在现阶段评估性中介组织尚不发达的时候,政策评估仍需要政府解决评估资金的来源问题。政府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设立政策评估基金会,吸引各种社会资金注入。再次,要重视评估结论,消化、吸收评估成果。最后,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评估作用。政府应通过规章制度将公众评估纳入决策中心的议事日程。同时,规范政策评估主客体的权力与责任,规范政策评估主客体的相关行为,使政策评估真正能够落到实处,促进政策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