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一位初二的学生,原本他遵守学校纪律也认真学习,但半年前父母离异,小明由母亲抚养,父亲另组家庭,很少来看他,自此他变

题目
多选题
小明是一位初二的学生,原本他遵守学校纪律也认真学习,但半年前父母离异,小明由母亲抚养,父亲另组家庭,很少来看他,自此他变得酷爱网络游戏,天天沉迷于网吧,三天两头旷课,成绩一落千丈。后来,小区的社工与小明的母亲一起,帮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使其作出了改正,小明的行为体现了以下人类行为的哪些特点()。
A

动态性

B

指向性

C

适应性

D

发展性

E

可控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小明是河南人,他跟着父母来北京打工,小明可以在北京的学校上学。判断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小明: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小明父亲:50岁,公务员

小明母亲:49岁,中学教师

小明父母因儿子的问题前来求助。

小明严重厌学,网络游戏成瘾,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和老师之间有严重冲突。

小明的父亲是建设局的副局长,常年在外奔忙。小明从小由母亲带大,母亲将全部心力都用在儿子身上。小明到了初中还和母亲睡一张床,洗澡从不关浴室门。从小到大,母亲什么事也不让小明做,早上甚至给他挤好牙膏才喊他起床。但小明母亲对他的学习要求特别严,从小送他上各种补习班,要求每次考试不得低于95分,小明一直做得很好,小学时曾在省奥

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过奖,但进入初二后成绩却一落千丈。

在社会工作者与家庭的第一次面谈中,小明母亲提到她有几个不明白:一是儿子很聪明,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认为他聪明,但他的成绩现在却是全班最差的;二是她把所有心血都用在儿子身上,但儿子对她却越来越恶语相加,有时干脆一连几天不理她,她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小明的父亲则号小明母亲有同样的困惑。看到儿子对母亲那样,他很想管,但儿子根本不听他的,常常回嘴说:“小时候你都没管过我,现在凭什么管我?”有时实在看不过,想打儿子,但身高一米七的儿子却和他对打。更糟糕的是他每次一管儿子,妻子就护着,反过来责怪他,关于儿子的问题最后总是演变成一场夫妻问的冲突。

第二次面谈中,小明提到他觉得除了玩游戏,做什么都没意义。从小到大什么事都是母亲帮他决定,上补习班无论怎么不喜欢都得上;学习成绩一旦下降,母亲就给脸色;升初中时非要他考母亲希望他上的那个学校,他一点儿也不喜欢。长这么大他好像从没给自己做过主。他认为学习就是为父母学的,而父母让他学习好其实是为了他们的面子。他说现在不想这样了,他要过自己的生活。

在上述两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发现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很奇怪。每个人说话都不看着对方,各说各的。母亲不停地诉苦,每当母亲这样,小明就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好,进入半睡眠状态;小明父亲则缩起身子,好像根本没有听见。小明母亲一看到这样就会越说越伤心,诉苦最终变成哭诉。

社会工作者决定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为小明家庭提供服务。

【问题】

1.请根据上述案例提供的资料,对小明一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预估。

2.简述“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定义。

3.根据预估,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确定治疗的目的和目标。


正确答案:
1.小明一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小明严重厌学,网络游戏成瘾,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好,没有什么朋友,和老师有严重冲突。
(2)小明父亲常年在外,小明从小由母亲带大,与母亲关系很亲密,母子之间形成了纠缠的病态家庭关系,父子之间形成疏离的病态家庭关系;父亲教育小明时,母亲又会护着小明,这又形成了联合对抗的家庭关系。
(3)小明与父母沟通存在很大问题,对父母的用心存在很大误解。
(4)由于夫妻二人在儿子的教育方式上存在分歧,从而造成夫妻之间经常起冲突。
2.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由米纽秦根据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提出的,是指以家庭作为基本的治疗单位,假设家庭的动力和组织方式与个人的问题密切相关,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它的基本概念涉及:家庭系统、家庭结构、病态家庭结构、家庭生命周期。
3.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是以家庭为焦点的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进入服务对象的家庭,了解服务对象家庭的基本结构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它关注家庭功能失调的评估强调家庭功能的恢复。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具体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家庭成员的看法。家庭成员遇到问题时,通常会将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某个家庭成员或者外部环境,忽视家庭成员交往方式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针对本案例,社会工作者就要注重改变小明对母亲的误会。。
(2)改善家庭结构。家庭问题通常表现为家庭边界的不清晰,家庭成员之间或者过分疏远或者过分亲密。针对本案例,应该尽快改善小明家的家庭关系,其中包括: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
(3)改变家庭错误观念。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期望、要求和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在本案例中就要对小明的父母进行疏导,让他们试着去接受自己儿子的想法,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理解儿子的想法。

第3题:

小明的父母离婚后,妈妈对小明说,是爸爸不要他了,以后他就没有父亲了,不必听父亲的教育。( )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小明,男,4岁,2岁时父母因为双方家庭矛盾离异,小明由母亲抚养。小明从小目睹了双方家庭争吵的全过程,虽然父母离异时小明很小,但是双方家庭的互相指责、父母的争吵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阴影,所以小明胆小、内向,并且不爱和同龄小朋友玩耍。小明的母亲最近下岗了,生活比较困难。现在小明的母亲还发现孩子的反应也有些迟钝。儿童服务机构决定让社会工作者小孟负责此案例。
【问题】
试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此案例,并为社会工作者小孟设计简单的工作介入目标。


答案:
解析: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了社会工作实务活动涉及的三个系统: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上述案例中的微观系统即小明的个人系统,包括小明胆小、内向、反应迟钝这些子系统;中观系统是对小明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小明的母亲、小明的朋友;而宏观系统即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包括小明所在的幼儿园、所在社区等。 2.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社工小孟可考虑将目标焦点设为:
(1)通过促进小明个人的成长,增强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逆力;
(2)通过各种方法治愈小明的心灵伤害,使其消除心理障碍,能够重新融入群体生活中;
(3)通过联动各子系统,帮助小明及其家庭发掘各方资源,满足生活需求,营造一个有利于小明家庭朝更健康方向发展的外部环境。

第5题:

原本在一所乡镇中学读初二的小明,刚刚14岁就不得不结束了自己的学生生涯。2000年6月的一天,小明的母亲被学校领导叫去,说是小明太淘气,入学一年在学校打架数十次。“校长说孩子影响了学校的秩序,不能再留在学校。我哭着求校领导,可最后学校还是没留他。”
学校的行为合理吗?小明应该怎么维护自己的权利?


答案:
解析:
不合理。学校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关于“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的规定。小明“太淘气”、“在学校打架数十次”,依据法律的规定,学校首先应当批评教育,对学生负有教育的义务,不能随意开除学生。如果学生屡教不改,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秩序,可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对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的适龄少年,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入相关学校进行矫治并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小明可以通过学生申诉制度或者行政诉讼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第6题:

小明的父母离异。双方商定,小明由其父抚养。小明的父亲另组建新家庭后,把小明交给了奶奶,便不管不问,甚至不付抚养费。班里的同学都鼓励小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认为小明可以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要求父亲承担抚养义务。因为( )。

①小明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

②本案有明确的被告——小明的父亲

③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④诉讼请求在民事诉讼范围内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D

第7题:

今年,小明的父母年龄之和是小明的6倍。4年后小明的父母亲年龄之和是小明的5倍。已知小明的父亲比他母亲大2岁。那么,今年小明父亲多少岁?( )

A.37
B.40
C.57
D.72

答案:A
解析:
设小明的年龄为z,则父母年龄之和为6x。4年后,小明增加4岁,而父母年龄之和增加2个4岁。故5×(z+4)=6x+8,x=12。所以小明父亲的年龄为(72+2)÷2=37(岁)。

第8题:

父母离婚了,法院判决小明由妈妈抚养。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小明的父母可以以此为由不抚养小明

B、小明的爸爸可以探望小明

C、小明与爸爸的关系因为父母离婚而消除了

D、妈妈可以拒绝爸爸来探望小明


参考答案:B

第9题:

今年,小明的父母年龄之和是小明的6倍。4年后小明的父母亲年龄之和是小明的5倍。已知小明的父亲比他母亲大2岁。那么,今年小明父亲多少岁?( )
A. 37 B. 40 C. 57 D. 72


答案:A
解析:
设小明的年龄为x,则父母年龄之和为6x。4年后,小明增加4岁,而父母年龄之和增加2个4岁。故5X(x+4) = 6x+8,x=12。所以小明父亲的年龄为(72 + 2)/2 = 37(岁)。

第10题:

小明,9岁,现在是北京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三年级新生。小明的父亲一直在北京打工,母亲也在他两岁的时候来到了北京。小明自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平时很听话,课堂表现也很优秀,爷爷奶奶对他很是疼爱。母亲每年会回家探望小明几次,但父亲只有在春节时才回去。母亲很思念小明,并且觉得爷爷奶奶上了年纪,再一直照顾小明多有不便,应该将小明接到身边照顾。2012年8月,父母把小明接到了北京,并为他联系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上三年级。
小明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个月,都是被反锁在家里看电视,因为父母白天都要工作,怕他自己在家不安全。上学后,因为小明的方言很严重,同学都排挤他,有些同学见他长得弱小就常欺负他。由于课程跟以往不同,课业方面他也总跟不上。慢慢地小明就变得郁郁寡欢,在家里不爱跟爸妈说话,在学校经常是上课睡觉,下课就躲在角落里,还经常逃学。只有偶尔跟爷爷奶奶讲电话时他才会高兴些,还总嚷嚷着要回去。一次,小明被同学欺负,他忍无可忍,抡起板凳打了对方。学校老师向小明父母反映了情况,父亲很生气,当时就打了他,小明哭着喊着要回去找爷爷奶奶,母亲看着很心疼。父亲骂他没出息,还要把他送回去。母亲舍不得儿子离开,她知道小明是在来到这里后才改变的,但她不知道怎样帮助儿子适应这里的生活,着急、苦闷之余,经同事介绍找到社工小张,并向其求助。社工小张了解了小明的基本情况后,决定采用儿童个案工作的方法帮助小明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2.根据材料说明小明有哪些方面的困境
3.从学校和家庭层面出发,社工应该为小明提供哪些服务


答案:
解析:
1.儿童的心理特点有:
(1)发展性。小明才9岁,正处于初始社会化阶段,还需要学习更多社会和生活的知识与规范。
(2)依恋性。小明自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早已形成对他们的依恋关系。转入北京后,没能及时跟父母建立起新的依恋关系,导致情感孤独。
(3)可塑性。儿童的心理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城乡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小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不安,导致他产生抵触心理和防御行为。
2.小明的困境有:
(1)个人方面。小明还不能适应新环境,主要包括对城市环境的不熟悉、语言方面的不适应、城市生活的不习惯。
(2)家庭方面。小明面对亲子关系不调的问题。小明父亲常责骂小明,使得父子之间关系紧张。
(3)学校方面。一方面城乡课程进度的不同,导致小明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小明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生活,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
3.社工应该为小明提供的服务包括:
(1)家庭方面。①采用个案辅导的方法,通过真诚、接纳和尊重等技巧,与小明建立起良好的专业关系,帮助小明表达心声、宣泄情绪。通过互动帮助小明学习一些人际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并鼓励小明学习和练习说普通话。②向小明的父母澄清小明的问题,小明现在的表现实际上是对不能适应的新环境的对抗,以求得到重回老家的结果。因此,鼓励家长给予小明更多的耐心和关怀,给予他精神上的爱和支持。此外,鼓励家长利用周末的时间带小明去城里好玩的地方放松,以增加小明对城市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其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
(2)学校方面。①社会工作者向班主任老师介绍小明的情况,赢得班主任的理解和支持,请老师给予小明生活上的关心和课业上的辅导,帮助小明追赶学习的进度。②向班主任倡导开展多元的课外小组活动,并鼓励小明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寻找快乐和自信,并建立与同学之间的亲密关系。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