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郑藻如书》
《上书李鸿章》
《孙文学说》
第1题: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句话体现出天德之根基为()。
A、化民成俗
B、诚实不欺
C、循序渐进
D、与人合一
第2题:
第3题: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4题:
翻译: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尻,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膹肳,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若赵之王良,秦之伯乐、九方堙,尤尽其妙,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征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征,事与国皆有征。
第5题: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说:“中华民族者,世界最古之民族,世界最大之民族,世界最文明之民族,也是世界最()之民族。
第6题:
第7题:
孙中山在()中,把发展教育事业列为国内革命的“具体目的”之一。
第8题:
下列各项,能体现孙中山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认识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D.“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第9题:
孙中山认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关键在于()
第10题: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国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