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中会章程》
《上书李鸿章》
《孙文学说》
第1题: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句话体现出天德之根基为()。
A、化民成俗
B、诚实不欺
C、循序渐进
D、与人合一
第2题:
第3题: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4题: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国事“之一。
第5题:
孙中山认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关键在于()
第6题:
第7题:
孙中山在()中,把发展教育事业列为国内革命的“具体目的”之一。
第8题:
在"见士之行义于乡能济人之急者"中,"后置定语"是:( )
A、急者
B、济人之急者
C、能济人之急者
D、行义于乡能济人之急者
第9题: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第10题:
1894年1月,孙中山由广州回乡,专门起草了《上李鸿章书》,指出学习欧美、富强国家的关键在于: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