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国事“之一。

题目
单选题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国事“之一。
A

《兴中会章程》

B

《上书李鸿章》

C

《孙文学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句话体现出天德之根基为()。

A、化民成俗

B、诚实不欺

C、循序渐进

D、与人合一


参考答案:B

第2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多坚,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者,富国之四经,治国之大本也。……唯深望与中堂有以玉成其至已。”
——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分不能混淆,东西之分不能易位。革命者志在扑满而兴汉,保皇者志在抉满而臣清,事理相反,背道而驰,互相冲突,互相水火,非一日也。”
——1900年12月孙中山《告同乡书》
材料三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可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四“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对“欧洲富强之本”的分析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2)材料一体现了孙中山当时的什么政治主张?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孙中山的政治主张有何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答案:
解析:
(1)不对。欧洲富强之本在于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材料一体现的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图强;变化:由主张维新转向革命,说明孙中山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决心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3)因为清政府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和民族压迫,对外已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故要“民族革命”;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不能铲除君主专制政体,故要“政治革命”;而要解决革命后的社会发展问题,防止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在中国出现,必须进行“社会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对“欧洲富强之本”的认识只在表象上,没有看到其根本在于欧洲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孙中山在向西方学习上,由过去的维新而转向革命,这说明孙中山认识的进步。孙中山被李鸿章拒绝后,感到和平改革之途已绝,依靠这样的政府,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3)民族主义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是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是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是社会革命。

第3题: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B.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

D.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正确答案:B

第4题:

孙中山在()中,把“人能尽其才”称为“富国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国事“之一。

  • A、《兴中会章程》
  • B、《上书李鸿章》
  • C、《孙文学说》

正确答案:B

第5题:

孙中山认为“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的关键在于()

  • A、政府
  • B、社会
  • C、制度
  • D、人才

正确答案:D

第6题:

1894年初,孙中山指出:"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者,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该观点

A.批评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B.表明中国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下充分地发展起来
C.表明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强烈的依赖性
D.主张以革命的办法推翻清朝的统治,实现国强民富

答案:A,B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正确分析】试题摘自1894年2月孙中山的《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在上书时提出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当时,他也曾寄希望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并把发展工业、教育等,当做“治国之大径”,“富强之根本”。但李鸿章并没有重视他的意见。而在北上京津的过程中,孙中山发现清朝的腐败比他原先了解的要严重得多。这时,他确信和平改革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请朝的统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干扰分析】C选项讲的是洋务运动对外国的依赖性,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但在题目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当时孙中山还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政治主张在上书李鸿章失败、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才逐渐转为用革命的办法推翻清朝的统治。

第7题:

孙中山在()中,把发展教育事业列为国内革命的“具体目的”之一。

  • A、《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
  • B、《国民党之政纲》
  • C、《地方自治实行法》

正确答案:A

第8题:

在"见士之行义于乡能济人之急者"中,"后置定语"是:( )

A、急者

B、济人之急者

C、能济人之急者

D、行义于乡能济人之急者


参考答案:D

第9题:

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把《大学》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大学之条目”。后人称之为“三纲领八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正确答案:诚意;修身

第10题:

1894年1月,孙中山由广州回乡,专门起草了《上李鸿章书》,指出学习欧美、富强国家的关键在于: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正确答案:地能尽其利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