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四念处的内观禅修与师父的四念处有什么不同?

题目
问答题
一般四念处的内观禅修与师父的四念处有什么不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空海师父为何强调具备闻思基础后,再修四念处呢?


正确答案: 如果具足闻思基础,有正知正见,又有因缘实修四念处,佛陀向你保证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就可以证到三果或四果。佛陀绝不开空头支票,也不是天方夜潭。如果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没有建立正知正见,容易以欲贪为先导而修四念处,如此就越修越厉害,我慢会越修越大。这与佛陀所讲的,断结、断慢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正知正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你在修四念处,要迈向证果,初果、二果这样上来,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那是随时都有可能的。但你必须证到初果以上,真正用生命在找法、在修行。

第2题:

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着修四念处,会有什么样的弊病?


正确答案: 1.只懂一些名相,只学一些皮毛;
2.略有心得体会之后,就背着一把宝剑,到处找人较量,挑别人的毛病,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

第3题:

为什么说修四念处成就快呢?


正确答案: 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误。工作时,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走路时,觉察左右脚的变换;休息时,修十分钟出入息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中。

第4题:

在四念处一开头,师父点出了修行中容易出错的分岔点,其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在戒律与名利心上,都要回来检验我们自己,师父说:我只把经历过来的,所看到的一些容易出错的分岔点,让大家知道,因为有些它是很深的,当你有修有证,有名有利之后,如果你走偏了,都不知道,就很可惜。重要的是,真的要息争,回来净化自己。

第5题:

一般四念处的内观禅修与师父的四念处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一般教四念处的禅修,大部分都在第一阶段的内身、内受方面下功夫,少部分能进展到内心、内法。空海法师带的四念处禅修是完整的从第一阶段一直到第五阶段,把修行的视野,从点线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

第6题:

原始佛法与大乘佛法的四念处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 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身如身念处;观受如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大乘佛教的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你的身如同身念处,现在当下是怎样的情况?你是如实去看,这样就好。那么你的受,你的心也是一样,如实来看你的感受如何?你的心有无贪瞋、喜乐,然而未必只是苦,尽量保持如实观。大乘佛法的四念处,它是一个预设的答案,然后从给出的答案去找符合它的条件,这不是说对与错的问题,只要你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就会失去客观的立场,这些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

第7题:

修四念处的身受念处,心法念处各达到什么目的?


正确答案: 四念处的身受念处,是以开发第一阶段的觉性为主,心法念处则是要去真正能够见法。

第8题:

为什么说四念处是必修课?


正确答案: 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都是导向四念处,它是闻、思、修、证的总结。要开悟证果,必须修四念处。

第9题:

修法念处时,什么越多越好?什么越少越好?


正确答案: 在法念处,属于善法的七觉支,在修行的过程中,是越多越好,五盖与六根打结方面,是属于恶法,这方面是越少越好。

第10题:

出入息念与四念处是怎样的关系?


正确答案: 要修好四念处,一定要有出入息念的搭配;换言之,出入息念修好了,四念处就能应用得很好,二者不可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