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经文‘无智亦无得’然而忽又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无得后有得,当如何解法。

题目
问答题
心经经文‘无智亦无得’然而忽又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无得后有得,当如何解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翻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正确答案: 在未战之前,经过周密的分析、比较、谋划,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多,有八、九成的胜利把握;或者如果结论是我方占据的有利条件少,只有六、七成的胜利把握,则只有前一种情况在实战时才可能取胜。如果在战前干脆就不做周密的分析、比较,或分析、比较的结论是我方只有五成以下的胜利把握,那在实战中就不可能获胜。仅根据庙算的结果,不用实战,胜负就显而易见了。

第2题:

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这样说来,成佛很容易吗?


正确答案:佛言‘若离妄想’,祖师说‘但去凡情’何能欺人,但谈之容易,作之困难,果能离妄想,去凡情,即成就矣。只是百千万劫之习气作祟,不肯离,不肯去,故愈迷愈深,毫无抖擞之力,故沉沦于六道耳。

第3题:

心经经文‘无智亦无得’然而忽又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无得后有得,当如何解法。


正确答案:深奥之义,表之必用复杂文法,故经中文句,有事理,权实,性相等,种种分析之词。‘无智’,是指‘性德’,乃说其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指‘修德’,乃说其事。

第4题:

无智亦无得


正确答案: “智”即是“般若”,亦即是智慧、能知的妙智。“智”为能求的心;“得”为所证的佛果或者所求的境界。能空诸法之智与空智所得之法空,二者俱不可得,便是无智亦无得。
《心经》里此句是说明菩萨之修(智)证(得),当要离相无住,即不著所修之行,也不取所证之果,一有所住即是执著,便成法缚。一再存有能观之“智想”,与所得之“空想”,仍是一种法执,未契般若真空妙义,所以亦要空之。其实以般若观照,并没有修习的事,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证得。所以,不见有知的大智,也就没有所证的果德,若是以有所得的心去求,就已经不是真空了。

第5题: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


正确答案:此重报转轻,速证菩提之义。

第6题: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的意思。


正确答案:无上正等正觉

第7题:

怎样理解《心经》里的“无智亦无得”?


正确答案: 无智:就是没有世间的世智辨聪,不耍小聪明,不会有我慢,反璞归真。
无得:修行到解脱,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本来就存在,本来就拥有,只是过去不知道。解脱后才发现。自己与佛陀完全一样,不欠缺什么。所以修行的过程,就是转念。

第8题:

荀子在《王霸篇》中指出()而天下归之,失去则天下去之。

  • A、得百姓之力、得百姓之死、得百姓之誉
  • B、得百姓之力、得百姓之财、得百姓之誉
  • C、得百姓之力、得百姓之死、得百姓之智

正确答案:A

第9题:

佛度众生否?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无?


正确答案:佛动静语默,皆是度众,而空尽度众之相,故曰佛不度众生。众生性德皆佛,修德以显之,自显自性,故曰佛不度众生。讲说有理有事,此从理上立言也。

第10题:

得进入施工现场的“三无”人员中,不含()人员。

  • A、无身份证
  • B、无劳动合同
  • C、无居住证
  • D、无岗位证书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