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代画像石艺术的特点与思想。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汉代画像石艺术的特点与思想。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王贵与李香香》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1.李季1946年9月,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通过一对农村青年男女王贵与李香香悲欢离合的故事,描写了30年代前后陕北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热烈赞扬了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
2.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民族化、群众化的作品,成为作家共同的选择,《王贵与李香香》正是作者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用自有生动的民间语言在诗歌民族化、群众化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功。
3.信天游又称顺天游,这种诗体的主要特点,一是两行一首,表达一层意思,二是首句惯用比兴手法。

第2题: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的生动载体。

  • A、思想
  • B、信仰
  • C、礼仪
  • D、习俗

正确答案:A,B,C,D

第3题:

试论汉代画像石分布与特点。


参考答案:

汉画像石出现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
可分为四个中心分布地区:
①河南南阳、鄂北地区: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画像仅刻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为门阙、楼阁、门吏等。另外有少量历史故事,技法有阴线刻和凹面刻,王莽时期,增加了车骑出行、墓主生活的画像内容,出现了神话故事,技法出现了浅浮雕法。到东汉早、中期时段,画像内容仅有少量乐舞、仙人图,东汉中期,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技法仅有浅浮雕;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少量透雕法。
②山东、苏北、皖北地区:东汉早、中期的画像内容为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为主,技法为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熟练运用,如减地平面线刻、阴刻、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内容多攻占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yi)南画像石墓。
③四川地区:重庆附近的合川、江北等地,内容主要为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少量历史故事;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画像内容为农田耕作、射猎、酿酒、墓主车骑出行、宴饮百乐和门吏、四神等,技法为浅浮雕。
④陕北、晋西北地区:这一地区的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多为农耕、射猎、车骑、神话故事以及少量的历史故事和天象,装饰图案的蔓草状流云纹极为发达。技法为减地平面线刻。
四个中心区中,南阳、鄂北区和山东、苏北、皖北区的画像石出现最早,艺术水平最高,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最大。


第4题:

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分布与年代。


正确答案: 汉画像石出现的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可分为四个中心分布地区:
①河南南阳、鄂北地区: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画像仅刻在门柱和门扉上,内容为门阙、楼阁、门吏等。另外有少量历史故事,技法有阴线刻和凹面刻,王莽时期,增加了车骑出行、墓主生活的画像内容,出现了神话故事,技法出现了浅浮雕法。到东汉早、中期时段,画像内容仅有少量乐舞、仙人图,东汉中期,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技法仅有浅浮雕;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少量透雕法。
②山东、苏北、皖北地区:东汉早、中期的画像内容为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为主,技法为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至东汉晚期,画像内容齐全,各种雕刻技法熟练运用,如减地平面线刻、阴刻、高浮雕和透雕等,画像内容多攻占图、祭祀图、出行图等,典型者如沂(yi)南画像石墓。
③四川地区:重庆附近的合川、江北等地,内容主要为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少量历史故事;以成都为中心的地区,画像内容为农田耕作、射猎、酿酒、墓主车骑出行、宴饮百乐和门吏、四神等,技法为浅浮雕。
④陕北、晋西北地区:这一地区的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多为农耕、射猎、车骑、神话故事以及少量的历史故事和天象,装饰图案的蔓草状流云纹极为发达。技法为减地平面线刻。
四个中心区中,南阳、鄂北区和山东、苏北、皖北区的画像石出现最早,艺术水平最高,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也最大。

第5题:

简述《孽海花》(初版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孽海花》(初版本)的思想内容,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抨击清王朝的腐朽没落。此书与同时代的小说不完全相同,作者已注意从制度上下笔,从最高统治集团处着眼,寻根问源。二、热情歌颂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在艺术结构上,小说既注意横向的一个一个故事的铺排,又有纵向的将众多故事维系起来的中心主干。它的出现,说明近代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开始新的糅合。在人物塑造上,作者运用讽刺艺术手法塑造主人公金雯青和傅彩云的形象,二人的性格都比较突出。在语言方面,小说语言通俗浅白,人物对话很有特色,比较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第6题:

简述汉代盆景的艺术风格与特点?


正确答案:1、形式上:汉代在出现比较高级的木本盆栽的同时,盆栽逐渐与盆景区分开来,出现了在盆内表现的自然景观的艺术品即真正的盆景形式。所以说,汉代是从盆栽向盆景飞跃的关键时期。
2、内容上:丰富多彩,既有树木,又有亭台楼阁、人物鸟兽,内容反映了自然美与生活美。盆栽不只是为生产而生产,而变成了一种以欣赏为主要目的的特殊艺术形式。
3、汉代盆景以缶为容器:缶就是壶。
4、技法上:应用了“缩龙成寸”“咫尺山林”的艺术手法,已经开始把画意注入到盆景中去了。

第7题:

简述《红岩》在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


正确答案: 1、人物的英雄化,成功塑造了一群有着坚定信念的革命英雄形象,形象突出了他们坚如磐石的革命理想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许云峰和江姐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志士在光明和黑暗的殊死搏斗中所激发出来的高昂悲壮的红岩精神。
2、信仰的绝对化。作品以其政治思想的深刻、政治信仰的的执着在革命历史文学中独树一帜。
3、情节的传奇化。其一,情节曲析惊险。小说描写地下工作,敌我双方都处在高度神秘状态,这使小说的故事情节富有吸引力。其二,场景的奇异性。这些地下工作者被捕后关押在监狱里,小说很大篇幅描写了狱中斗争的场景。使那些斗争紧张而且又刺激。其三,酷刑暴力的全面展示。小说不断地写到了酷刑,这当然是为了表现革命者的英勇与威武不屈。但这些对酷刑的实施与承受的过程却是暴力的展现过程。

第8题:

汉代画像石墓的分期与年代。


参考答案:

汉代画像石墓出现的年代约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末期。
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中心地区:
①河南南阳、鄂北地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画像石墓的类型主要为平頂石结构墓,到了王莽时期出现了砖石混合结构墓。墓室有大小两种,大的如南阳杨官寺墓,由前后室和回廊组成,小的一般由前后室和并列在后室两边的侧室组成。西汉晚期的画像仅刻于墓门,内容为门阙、门吏和楼阁等,技法有阴线刻和凹面刻;王莽时期的画像扩展到了内室,画像内容以车骑出行,墓主生活和历史故事为主要内容,出现了神话故事,技法为浅浮雕。东汉早、中期流行石门砖墓,新出现了前后后三重主室的多室墓。画像数量减少,仅有少量乐舞和仙人图;在门扉上铺首衔环,门柱上有门吏以及门额上仙禽神兽,东汉中期,仙禽神兽内容的画像加饰了流畅的云气纹,技法为浅浮雕。东汉晚期这一地区的石结构墓重新出现,石门砖室墓的前室顶部添加了应龙形石梁。画像内容增加了与神话故事结合的天象图,技法以浅浮雕为主,仅在石梁头部用透雕法。
②山东、苏北、皖北地区:东汉早、中期,多覆斗式或叠涩顶前室,画像多刻于墓门和前室,内容为车骑出行、乐舞、宴饮和神话故事,技法有浅浮雕和减地平面线刻。到了东汉晚期,墓室的类型较多样,主要有带回廊的前后室石结构墓;前中后三重主室的多室墓以及砖石混合结构的穹窿顶双室墓,画像面积扩大,内容多样化,各种雕刻技法也熟练运用。
③陕北、晋西北地区:墓室类型有砖石混合结构的前后室墓,较大的墓附有1个或2个耳室。画像多刻于墓门,少数嵌于室壁和墓顶,内容多生活场景和神话故事,以及少量历史故事和天象,技法为减地平面线刻。
④四川地区:基本都是前中后三室的大型墓。以重庆为中心的地区,石墓全部为石结构,画像主要分布在门额和门柱,少数刻于中室内的小龛中,内容为四神、双龙衔璧、仙人以及历史故事。以成都为中心的附近地带全部是砖石混合结构墓室,往往画像石和画像砖并用,画像主要分布在墓门、中室、后室,前室多嵌装画像砖。画像内容多生活场景和四神等。技法为浅浮雕。


第9题:

汉代画像石及画像砖的特点和分布如何?


正确答案: 画像石是祠堂或墓室作为建筑用的具有装饰画的石刻.画像砖则是砖室墓的具有图案或装饰画的陶砖.画像石主要分布于山东苏北地区,河南南阳地区,陕北绥德地区,以及四川等地.而以山东地区最为丰实.画像砖的产地以河南及四川梁地区最有特色.画像石多表现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宴饮车骑,舞乐白戏,天文星象等题材,风格敦厚淳朴,场面宏大.而画像砖则多是图案画和小品画,多以戈射,盐井,采莲等生活场景,具有韵律的美。

第10题:

汉代成都地区的民间艺术极具特色,其中(),堪称中国民间文化的“艺苑三绝”

  • A、画像砖、画像石、陶塑
  • B、川剧、壁画、陶塑
  • C、书法、壁画、川剧
  • D、黄梅戏、雕塑、画像石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