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个人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第2题:
如何理解人类的我慢与自我事实上都是作茧自缚?
第3题:
如何理解自我意识与道德发展的关系?
自我意识虽然属于心理学范畴,但是,它与思想品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依据,对道德行为调节、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和自我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是个体道德观念内化的依据
个体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关键在于其将外在环境提出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追求的目标,而这一“内化”过程需要自我意识的积极参与。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社会经验的增多,个体会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与自己年龄特征相符的内部道德环境,这一内部道德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当教育者提出教育要求时,个体会根据内部道德环境运用自我意识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和选择,若外在的要求与自我要求相一致,个体将接受外在的教导,并形成新的道德观念,确立新的道德修养目标,建构新的内部道德环境。
(二)自我意识影响着个体道德行为的调节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因此道德行为是在自我意识中的道德意识支配下产生的,个体道德行为是其自我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个体的道德意识支配其产生道德行为,当道德行为取得比较圆满的结果时,个体又能产生积极的自我认识,愉快和高尚的自我体验,从而形成一种力量促进该道德行为的保持;相反,当个体某些行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否定式,就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内疚和悔恨的自我体验,促使个体自我批评和改正。如此循环往复,个体良好的道德行为就得到了巩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
自我教育是个体自觉参与自身思想转化和道德行为控制的过程。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能帮助个体构建道德自我,能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个体的自我教育是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前提下按照社会的要求评价自己,按照“理想自我”检查“现实自我”或依据“现实自我”调整“理想自我”,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积极体验和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以期发展和完善自己。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批评、自我控制的自觉过程。没有自我意识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自觉活动;没有个体的自觉活动,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那么道德教育的效果就无从体现,可见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方向和指引,是道德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
略
第4题:
如何理解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问题?
第5题:
如何理解《诗经.黍离》中重章复沓的结构和抒情方式?
第6题: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理解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7题:
如何理解创作过程中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的冲突?
第8题:
管理二重性的定义中,如何理解“自然”与“社会”?
第9题:
如何理解抒情与叙事中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第10题:
如何理解抒情性作品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