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盾构法隧道的周围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及监测点布设要求。

题目
问答题
简述盾构法隧道的周围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及监测点布设要求。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激光准直法是用于监测( )。

A.纵向水平位移

B.横向水平位移

C.垂直位移

D.深层水平位移 安徽水院 胡昱玲


正确答案:B

第2题:

各级基坑均应量测项目包括( )。

A.墙顶水平位移
B.墙顶竖向位移
C.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
D.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E.墙体内力

答案:A,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监控量测方法。一级、二级和三级基坑应测项目有(坡)顶水平位移、墙(坡)顶竖向位移、周围建(构)筑物裂缝、周围地下管线变形。教材P274。

第3题:

在进行表面水平位移及沉降监测时,为便于监测,水平位移观测点宜同时作为沉降位移的观测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4题:


隧道施工变形监测


1)工程概况


××地铁一期工程南北线(玄武门站至许府巷站)区间圆形隧道(左、右线)与××公路隧道在新模范马路与中央路的丁字路口立体交叉,××公路隧道从地铁区间隧道的上方穿越,并先于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公路隧道在城墙西段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围护结构采用SMW工法,主体结构在与地铁隧道相交段为钢筋混凝土箱体结构。主体结构底板为850mm厚钢筋混凝土,垫层为200mm厚素混凝土,并沿××公路隧道纵向设抗拔桩。


地铁第一台盾构机第一次从许府巷站南端头左线出发向玄武湖站方向掘进,并于同年1 0月中旬反向从地铁右线再次穿过××公路隧道。在立体交叉段,地铁盾构与××公路隧道的净间距约为1~2m。由北向南,地铁隧道左线与××公路隧道净间距为1.053~1. 760m,右线与××公路隧道净间距仅为1.004~1. 711m。在××公路隧道和地铁盾构隧道交叉段,两者之间的最小净距仅为1.004m,最大净距也不过1.760m。当该段××公路隧道建好后,地铁盾构从××公路隧道下面穿过,将会扰动周围土体,××公路隧道底板的地基反力会有变化,从而影响××公路隧道主体结构受力,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后果。根据××公路隧道建设指挥部要求,需在地铁盾构穿过××公路隧道时,实时监测地铁盾构施工对××公路隧道的影响,从而指导施工,做到信息化施工。


2)监测项目


(1)地表沉降监测;


(2)××公路隧道底板沉降。


3)监测方法


(1)地表沉降监测


①监测目的。


掌握盾构推进时地表沉降规律,盾构推进对地表和地面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以指导施工和确保施工安全。


②测点布设。


距××公路隧道结构边线30m范围(重点监控地段)、金川河地段沿盾构隧道轴线纵向每隔10m布设一个地表测点,其余地段每隔20m布设一个监测点(有房屋地段在空地处布设)。


同时,在盾构隧道两侧(约17m)范围内布设地表横向沉陷槽测点,沿××公路隧道中线和金川河边各布设一组。测点埋设主要为工作基点与测点的埋设。工作基点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并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利于观测,至少埋设2个工作基点,以便于工作基点互相检核,并且工作基点应与附近水准点联测取得原始高程。


(2)××公路隧道底板监测


①监测目的。


通过实时监测,掌握盾构推进××公路隧道底板的沉降和隆起情况,以指导施工和保证施工安全。监测要求为:当地铁盾构掘进距××公路隧道结构线50m范围内时,实时监测××公路隧道底板下地基反力和土体位移、底板面位移及底板应力变化情况。控制的标准为:隆起值为10mm,允许沉降值为30mm 。以控制标准的70%作为预警值。


②监测点布设。


工作基点布设:工作基点是沉降和隆起测试的基础,本次测试共埋设3个工作基点,距离地铁盾构左线中线50m以外。其中,BM0为隧道施工的水准点,与BM1、BM2一起构成首级控制网并提供原始高程。工作基点和观测点的埋设均采用在隧道底板钻孔,然后埋入直径16~18mm、长100~200mm的膨胀螺栓或半圆头钢筋制成。


本次沉降和隆起观测的观测点重点布设在××公路隧道底板上。在隧道的南、北线上分别布设三个断面,断面号从北到南分别为NⅠ、NⅡ、NⅢ和SⅠ、SⅡ、SⅢ,每个断面上从西到东的观测点分别用1~13表示。各个断面上的点布设在以地铁盾构为中心的两侧。观测点布设总数为1 3*6=7 8个点。


4)问题


(1)简述变形监测工作的特点。


(2)简述变形监测网的网点布设要求。


(3)变形观测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简述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工作内容。





答案:
解析:

隧道施工变形监测


(1)简述变形监测工作的特点。


①周期性观测;


②精度要求高,对不同的任务,变形监测所要求的精度不同;


③综合应用各种观测方法;


④数据处理要求严密;


⑤需要多学科知识的配合。


(2)简述变形监测网的网点布设要求。


变形监测网的网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区域之外稳固可靠的位置。每个工程至少应有3个基准点。大型的工程项目,其水平位移基准点应采用带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垂直位移基准点宜采用双金属标或钢管标。


②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且方便使用的位置。设立在大型工程施工区域内的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宜采用带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垂直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可采用钢管标。对通视条件较好的小型工程,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变形观测点。


③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能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位置或监测断面上,监测断面一般分为:关键断面、重要断面和一般断面。需要时,还应埋设一定数量的应力、应变传感器。


(3)变形观测数据可分为哪几种?简述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工作内容。变形观测的数据可分为以下两种:


①监测网的周期观测数据,每期建筑变形观测结束后,依据测量误差理论和统计检验原理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计算各种变形量,进行参考点稳定性检验和周期间的叠合分析,从而得到目标点的位移。


②监测点上某一种特定的形成时间序列的监测数据。如应力、应变、温度、气压、水位、渗流、渗压、扬压力等,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时序分析和统计检验,确定变形过程和趋势。


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工作包括观测资料整理、平差计算、计算测点坐标和变形量、变形几何分析、分析变形的显著性、规律和成因、变形建模与预报等。


第5题:

基坑周围地层移动主要是由于围护结构的( )造成的。

A、地表沉降和坑底土体隆起
B、竖向变位和地表沉降
C、水平位移和坑底土体隆起
D、水平位移和竖向变位

答案:C
解析:
2020教材P132 / 2019教材P133
1.土地变形基坑周围地层移动主要是由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坑底土体隆起造成的。

第6题:

基坑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并符合以下规定()。

A、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
B、监测点水平间距不宜大于25m
C、每边监测点数不宜少于2个
D、水平和竖向监测点宜为共用点
E、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答案:A,D,E
解析:
2018新教材p56,(4)基坑围护墙或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周边中部、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的水平间距不宜大于15~20m,每边监测点数不宜少于3个,水平和竖向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宜设置在围护墙或基坑坡顶上

第7题:

下列监测项目,属于基坑施工监测的有()


A.坡顶的水平和竖向位移

B.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

C.锚杆或支撑内力

D.围护结构垂直位移

E.地下水位

答案:A,B,C,E
解析:

第8题:

激光准直法是用于监测( )。

A.纵向水平位移

B.横向水平位移

C.垂直位移

D.深层水平位移


正确答案:B

第9题:

隧道监控量测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要求确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监测点距开挖面为1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6倍极限相对位移
B.监测点距开挖面为2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9倍极限相对位移
C.监测点距开挖面为5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95倍极限相对位移
D.监测点距开挖面较远时,允许值为1倍极限相对位移

答案:B,D
解析:
监控量测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或是采用隧道设计的预留变形量作为极限相对位移要求确定。监测点距开挖面为1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65倍极限相对位移;监测点距开挖面为2倍隧道开挖宽度时,允许值为0.9倍极限相对位移;监测点距开挖面较远时,允许值为1倍极限相对位移。

第10题:

某城市建设一座5 0层的综合大楼,距离1号运营地铁线的最近水平距离为40m,需对开挖基坑、综合大楼及相邻的地铁隧道进行变形监测,变形监测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中变形监测Ⅱ等精度要求实施。


开挖基坑监测:基坑上边缘尺寸为100m*80m,开挖深度为25m,在基坑周边布设了四个工作基点A、B、C、D,变形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壁的顶部、中部和底部;监测内容包括水平位移、垂直位移和基坑回填等;基坑开挖初期监测频率为1次/周,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相应增加监测频率;监测从基坑开挖开始至基坑回填结束。监测到第1 2期时,发现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所有监测点整体向上位移,而由工作基点B、C、D测量的监测点整体下沉或不变。综合大楼监测:大楼的监测点布设顶部、中部和基础上,沿主墙角和立柱布设;监测内容包括基础沉降、基础倾斜和大楼倾斜等;监测频率为1次/周;监测从基础施工开始至大楼竣工后1年。


地铁隧道监测:监测范围为综合大楼相邻的2 00m区段;监测内容包括隧道拱顶下沉、衬砌结构收敛变形及侧墙位移等;变形监测点接断面布设,断面间距为5m,每个断面上布设5个监测点,每个点上安装圆棱镜,采用2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自动测量;监测频率为2次/天;隧道监测从基坑开挖前一个月至大楼竣工后1年。


监测数据采用SQL数据库进行管理,数据库表单包括周期表单。工程表单、原始数据表单、测量仪器表单、坐标与高程表单等。监测成果包含监测点坐标数据、变形过程线及成果分析等。


【问题】


1.该段地铁隧道变形监测中,总共需布设多少个断面监测点?对两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的安置位置有什么要求?


2.利用数据库生成监测点的变形过程线时,需要调用到哪些表单?并说明理由。


3.从测量角度判断有工作基点A测量的基坑监测点向上位移的原因,并提出验证方法。





答案:
解析:

1.地铁隧道变形监测范围是200m区段,变形监测点按断面布设,断面间距5m,每个断面布设5个点,故总共需要布设的断面监测点=(200/5+ 1)*5=205。


两台高精度自动全站仪的安置位置要求设立在基准点或工作基点上,并采用具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台或观测墩,测站视野开阔无遮挡,周围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应同时具有防水、防尘设施。


2.利用数据库生成监测点的变形过程线时,需要调用周期表单、坐标与高程表单。


原因是监测点变形过程线反应的是监测点平面位置和高程随时间的变化。


3.由工作基点A测量的基坑监测点向上位移是因为工作基点A点位下沉造成的。


验证方法:利用变形区域外布设的基准点,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观测工作基点A、B、C和D的高程变化。将测量得到的工作基点点位高程与先前的高程值比较即可。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