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庄子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庄子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庄子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参考答案: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道家哲学,美学的继承人。庖丁解牛,解衣般礴,庄周梦蝶。
1、《庄子》“解衣般礴”庄子咋这里肯定了那位迟到而不拘常礼的画家,他没有像其他画史那样噤若寒蝉的侍奉君王,而是缓步进宫,从容不迫,受命拜揖后便返回居所,交脚箕坐,解衣露体,姿态随意而自若。兴之所至,竟然脱掉衣服裸体而画,因而被宋元君赞为“真画者”。庄子的这则寓言原本意在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即要自然而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讲绘画的故事只是一种借喻。
2、庄子倡导真与自然的观点,与其重内在精神的主张是相辅相成的。庄子认为,对人来说,外在形体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在精神,只要顺乎自然,内在的真实比什么都珍贵。(影响)庄子真朴、自然的审美关怀,对内在神韵的核心追求,很容易引导中国绘画从写实走向写意。重意轻形,重写轻绘是自顾恺之,谢赫之后的普遍审美倾向,也是文人画,在宋元以后独占鳌头的重要思想根源。


第2题:

孟子的恒产论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恒产论:人们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是稳定社会秩序、维持“善良习惯”的必要条件。
①“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五亩的宅地,栽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不要占夺农时,八口之家可以不挨饿了。搞好学校教育,反复说明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上了年纪的人就不会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影响:我们衡量古代思想家某一种主张究竟是进步还是落后,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考察这种思想可能的实践后果。孟子从安定社会秩序出发,为私有财产制的建立作了辩护。在土地私有制广泛发展的战国初期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私有财产的建立可以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孟子的“制民之产”的恒产论主张是一项具有进步意义的经济思想。
(孟子主张人民应有"恒产"。有的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拥护私有财产制度的理论,恒产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业的财产,在当时条件下,最主要的财产却是土地"。意即孟子所说的恒产,就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度。笔者认为,孟子所说的"恒产"是就直接生产者稳定地占有、使用、经营土地的权益而言的,而不是拥护土地私有制度。孟子主张实行井田制度,在井田制下土地国有,只是把土地分给直接生产者固定地占有和使用而已。所以孟子的"恒产"论不是拥护土地私有,而是维护农民稳定地占有、使用土地的权力,战国中期,由于广泛存在的个体农民在国家赋税、徭役的盘剥下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下,纷纷破产,无法进行再生产,这时孟子倡导"恒产",对稳定个体农民经济、发展生产是有利的。)有两种理解。


第3题:

简述洛克的分权理论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约翰•洛克(JhonLocke,1632年—1704年)是英国革命后期的资产阶级思想家,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先驱,古典自然法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洛克在继承前人分权思想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分权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1)“立法权指享有权利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也就是制定法的权力。”(2)执行权是指“负责执行被制定和继续有效的法律”。(3)对外权是指“包括战争与和平、联合与联盟以及同国外的一切人士和社会进行一切事务的权力”。对外权实际上也是执行权,所以洛克的分权不是三权而是两权,不是三权分立而是两权分立。洛克认为,担任立法的人和执行立法的人不一样,前者可在短期内完成其工作,而后者的工作是长期的,这两种权力要分开,由不同的机关行使。如果立法者也是法律的执行者,就会产生弊端,可以自己不服从法律,立法时使法律服从私意,这样个人与社会对立,违背建国的目的。执行权与对外权是不同的,应由不同机关不同人行使,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实际的情况是这两者往往不易分开。因为这些权力都以武力作后盾,军队的指挥权是不可分的,还是统一由国王行使。至于三权的执行机关,即议会、国王、政府内阁如何相互平衡、牵制、监督,洛克的分权理论中有些意思表示,但并不明确系统。不过,洛克是非常重视立法权的,认为立法权是在执行权和对外权之上的最高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是要服从立法权的。立法权不但是最高权力,而且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权力,没有经过立法机关的批准,任何人的任何命令都不能具有法律效力。只有以下四种情况可以限制立法权:(1)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可专断;(2)最高权力机关不能独揽立法权;(3)最高权力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4)最高权力不能把立法权转让他人。


第4题:

简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及影响?


正确答案: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
《画云台山记》他明确提出绘画中的“以形写神”论
1、“以形写神”论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确概括,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现了绘画的本质。顾恺之: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2、顾恺之画论中第二个极富价值的观点是“迁想妙得”。他在《论画》一文中开宗明义,说:“反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

第5题:

庄子认为理是事物的法则。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简述关于自然与约定的争论及影响。


参考答案:

有的智者肯定习俗和法律的价值,主张维护和遵守城邦的习俗和法律,法律是由神所赐予、贤人制定和得到大家一致同意的,是正义的准则,善恶的标准。也有的智者将自然与法律习俗对立起来,强调人的本性具有不可抗拒的作用,为反对法律习俗的自然行为作辩护,并力图建立符合自然(本性)的新的法律习俗。他们认为,既然合乎人的本性的行为无可指责,那么与之相悖的法律。习俗、伦理规范就应该变更或废弃,蕴含了自然法思想的萌芽,实质是自然与习俗法律之争,自然生活准则以自然法为基础还是以约定为基础的争论。一些智者引申出了十分激进的平等思想,称为斯多葛派平等思想的先声。


第7题:

简述梵·高的基本信息、绘画风格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
解析:
①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
②他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人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以高纯度的色彩和奔放的笔触精确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里充满饱含炽热情感,粗厚有力.仿佛永远旋转,不停运动着的笔触以及灵动跳跃而单纯强烈的色彩,让人体会到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澎湃的生命激情,形成独一无二震撼人心的绘画风格。他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星夜》《向日葵》《有乌鸦的麦田》等。

第8题:

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首次论及绘画的露与藏的问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简述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及对西方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 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
(1)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使人成为自由人。
(2)自由教育是惟一适合自由人的教育。
(3)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
(4)自由教育应以自由学科为基本内容,并且应避免机械的、专业化的训练。
(5)实施自由教育的两个条件:一是充足的闲暇;二是自由学科(不带功利的学科,包括读、写、算、体操、哲学等)。
影响:亚里斯多德的自由教育理论对欧洲文艺复兴以后1000多年间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来先后出现的永恒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流派的思想都受其影响。

第10题:

历史上有哪些五次对中国绘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及代表人物?


正确答案: 东晋顾恺之的“传神论”的提出,使中国画进入自觉地境界。汉代以前,中国绘画艺术都是不自觉地,都是功利与政治的附庸。“传神论”的提出,让大家知道绘画可以以传神为手段,是绘画本身具有美的价值而成为美的对象。
宗炳的《画山水论》,谈山水画的“道”和“理”,谈“卧游”、“畅神”,谈“远”、“澄怀味象”等,他把山水画和“道”联系起来了。宗炳之后,中国绘画则处处求与道契合。
宋代的文人画论。苏轼的“士人之画”、“萧散简远”、“简古”、“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等。欧阳修主张“萧条淡泊”、“闲和严静趣远”。米芾主张“高古”、“平淡天真”。晁补之主张“遗物以观物”、“画写物外形”、“大小惟意,而不在形”。黄庭坚主张以禅论画。这些观点对中国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画由画家画为主一变而成了文人写意画为主,为此,唐朝那种气相庄严的绘画退居,而文人草草的绘画居为主流。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和以禅论画。在宋代文人画的基础上,不但加强了“平淡”,进一步反对“刚硬”,使中国画走向“曲散”和“阴柔”,乃至导致“软、甜、赖、俗。”
徐悲鸿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论。这一观点的提出,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划时代的效果,以素描为基础,改变了以往以临写古人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勾线平涂为基础的形式,决定了中国画的生命和形体。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学习、创造都是以素描为基础,学习中国画的人也必须学习素描课程,并运用到创作当中,中国画的面貌也开始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