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题目
问答题
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党化教育”的方针得以实施。之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对全国控制的实现,“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又代之以所谓“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表明国民党对学校教育控制的日趋严密。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7年8月,国民政府又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抗日战争胜利后,为安抚民情,国民政府允诺,“建国时期,教育第一”,在修订《中华民国宪法》时也参照这一承诺。总的看来,虽然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复员时期都相应提出过切合时局需要的方针政策,但渗透专制主义和独裁精神的教育宗旨不仅未变,反而得到加强。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是在()。

A.1927年

B.1929年

C.1931年

D.1935年


参考答案:B

第2题: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提出的“三民主义”教育宗旨 是历史的进步。


答案:错
解析:
这一表述是片面的。 (1)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 1929年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 〈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 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 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 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 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 <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 定。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终告形成。 该宗旨就其实质而言,是国民党反共、反对 民族民主革命和为建立独裁统治服务的手段,完 全背离了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反帝反封 建的革命目标。 (2) “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 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 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 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 及其方针政策。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第157次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 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 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个细目)。

第3题:

“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教育宗旨确定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晚清“新政”时期

C、北洋政府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参考答案:C

第4题:

评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源于机能心理学、实用主义哲学、社会进化论。从这些出发,他提出了以新的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新理论,注重实验和活动,成为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1)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这一命题的进一步引申,杜威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社会。(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即生长”实质上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指构成人的身心各种因素在外部环境和人的主动经验过程中统一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的连续过程。这也是教育无目的的思想基础。(3)教育无目的、教育的社会性目的是民主,为社会进步服务,为民主制度服务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所追求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内在目的,这个目的就是“生长”。教育过程,在它本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在民主社会中,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统一的。(4)论课程与教材杜威提出了做中学和教材心理化的观念。在经验论的基础上,杜威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教材心理化是指把各门学科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它所被抽象出来之前的原来的经验,就是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即直接经验化。之后再把直接经验组织化,从而形成能提供给有技能的、成熟的人的教材形式。(5)论思维与教学方法杜威反对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从做中学”。这是一种通过主动作业,在经验的情境中思维的方法。通过做中学来达到经验与思维的统一、思维与教学的统一、课程与作业的统一、教材与教法的统一。根据杜威的科学的实验主义探究方法和反省思维方式,他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其一,疑难的情景;其二,确定疑难所在:其三,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其四,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其五,验证这个假设。这种教学方法重视科学探究思维,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能力,与主智主义的传统教育理论有本质区别,但该方法过于注重活动,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狭化了认知的途径,泛化了问题意识,在实践中也存在了诸多影响教育质量的问题。(6)论道德教育。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他反对个人至上和社会至上论,反对将社会与个人割裂开来,认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社会的进步又可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杜威是西方现代教育派的理论代表。他对传统教育的整个理论体系进行挑战,奠定了现代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使美国教育由赫尔巴特主义转入杜威主义,并影响到其他国家。他是新教育的思想旗手。他的教育理论突破以往建立在主客体两分之上的传统教育的弊端,将知行合一,使教学中死的知识变为活的知识,突破了内发论和外铄论,将教育看做人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经验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创新性。在此基础上,他奠定了儿童中心论,解决教育与儿童相脱离的问题,并通过学校和社会的统一,思维和经验的统一,解决教育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做中学这一建立在新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新方法,拓宽了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了教学专业化。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世界教育进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对日本、中国、土耳其、苏联、墨西哥等国具有直接的影响。但因其理论偏重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而使得教育实践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以及引发了自由与纪律、教师与学生等诸多矛盾:另外根据经验和教材心理化原则编写新型教材的设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实现。

第5题:

试简要评述骑士教育各阶段及其教育内容。


答案:
解析: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 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 员。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主 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 神和技能的人。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1) 家庭教育阶级(出生~7、8岁)。儿童在 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宗教知识、道 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2) 礼文教育阶段(7、8岁~14岁)。这一 阶段又称侍童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 儿子送人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侍奉主人 和贵妇。教育内容是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 为规范,有时也包括一些知识内容,如识字、拉丁 文法等,但更多的是吟诗、弈棋、唱歌、奏乐等技 艺。在此阶段,贵族子弟也开始学习赛跑、角力、 骑马、游泳和击剑,以便成为身体强壮、能征善战 的武士。 (3) 侍从教育阶段(14岁~21岁)。这一阶 段学习的重点是“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 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 贵妇。贵族子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年满21岁时 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 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 领,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骑士教育对文 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以至于目不识丁的骑士 比比皆是。

第6题:

党化教育是()时期提出的教育口号。

A.广东国民政府

B.北洋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武汉国民政府


参考答案:A

第7题:

试评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梁启超是清末维新变法时期极其重要的领导人物,其教育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针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梁启超认为国势的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并明确地将“开民智”与“伸民权”联系起来,为“伸民权”而“开民智”,权生于智,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他的“开民智”实具有科学与民主启蒙的内涵。后来梁启超觉察到“民智”和“民权”并不能画等号,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权利”意识,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奴隶性,因此他提出教育应该有宗旨。可见他对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也是极为注重教育的作用。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梁启超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他所定义的新民必须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可以看出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因而梁启超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品质的新型国民。
(3)论学制。梁启超借鉴西方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的关系理论,列出了一份《教育期区分表》,将受教育者划分为5岁以下(幼儿期——家庭教育与幼稚园期),6~13岁(儿童期——小学校期),14~21岁(少年期——中学校期),22~25岁(成人期——大学校期)四个年龄阶段,分别介绍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智、情、意、自观力(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基本特征。
(4)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梁启超于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在文章中,梁启超对新旧学堂中的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基本情况。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但不能依靠这些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
重视女子教育也是梁启超维新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在《变法通议·论女学》中,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从女子自养自立、成才成德、教育子女、实施文明胎教等方面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并进一步指出接受教育是女子的天赋权利,也是男女平等的保障,中国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女性这一巨大的人才资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论幼学》中,倡导对中国儿童教育进行改革。通过对中、西儿童教育的比较,他指出西人强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在中国则与之相反;西人重视理解,而在中国注重识记;西人注意直观教学,实物教学,而在中国只注重言语文字。他建议中国应从编写儿童教学用书入手对儿童教育进行改革。
总的说来,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代表的是时代发展的一种方向,他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企图以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开民智”进而“伸民权”,这一点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它自身资产阶级的革命性;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资产阶级固有的妥协本性,粱启超无法认识到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途径,企图借封建统治阶级的力量进行改良救国,是不可能的,因而其教育主张很多不能彻底实现,但其中的意识和趋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尤其是在教育公平、女子教育和向西方学习方面,梁启超有很多思想是值得褒奖的。

第8题: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在全国遵行的教育宗旨是()


参考答案:三民主义教育

第9题:

评述实验教育学。


答案:
解析:
实验教育学是1 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拉伊等。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1)认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用思辨的方法建立起来的旧教育学缺乏科学性,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2)强调实验教育学是以实验的方法为基础的新的独立科学,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是有差别的,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进行的,教育实验则是在教学实践和学校环境中进行的;(3)认为实验教育学必须借助相关学科,采用实验、统计、比较的方法探索研究。评价:实验教育学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但实验教育学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其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因而过分考虑教育的自然科学化,忽视了社会因素;把实验方法推崇到极端,视之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方法,忽视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差异,以致简单地照搬自然科学的方法。

第10题:

评述终身教育思潮。


答案:
解析:
终身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法国,6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代表人物保罗·朗格郎,其《终身教育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观点有:(1)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其基本特点是连续性和整体性。终身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它包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也包括了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之间紧密而有机的内在联系。(2)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其任务是学会学习。(3)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它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建立学习化社会有积极意义。终身教育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基本现状。目前,我们正在发展学习型社会,创办终身教育体系,如成人教育、老年大学等。